不管干不干净、有没有必要,打着治污降霾的旗号,强制过路车辆接受收费洗车服务——陕西彬州假治污、真收费的乱象一经曝光,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近日,生态环境部对此发出通报,明确指出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不仅没有产生治污降霾效果,还严重干扰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
又到采暖季,连日来,北方多地空气质量不佳,熟悉的霾,又开始弥散充塞于天地之间。不过,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华北各地,尽管石家庄、邢台等多地启动了二级预警,但相关措施指向十分精准,并没有上来就要求一律停工乃至单双号限行。
事实上,政府在治污上的这种“新变”,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共识。前不久,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严格禁止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刀切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采取差别化环境管控措施,严禁简单化采取一律停工、停业、停产、停车等做法,并就10个重点领域防止一刀切提出了具体要求。
9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工业企业将取消统一的限停产比例,实行差别化错峰生产,严禁采取一刀切方式。此外,江苏、重庆等地也制定了严禁环保领域一刀切的相关政策。
那么,不再一刀切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治霾不力?当然不是。一方面,大气污染治理牵涉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待于深入研究分析污染源,以精准施策,相应的,治理手段也应该更加精准、严谨、细致。监管的根本目的不是把企业都关掉,而是为了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实现超低排放,提高减排效能。
另一方面,大气污染治理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持续加力、不断提高产业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应该借题发挥,株连其他企业,任何“一夕功成”的想法都是幼稚的,甚至是有害的。
突击思维泛滥,动不动就“一律关停”“先停再说”,除了暴露出一些地方治理上的急功近利、简单粗暴之外,实际上也反映出一些官员治理能力的缺乏。外面的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而有些官员仍停留在过往的老一套,依然习惯于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并不可取。
如果把企业都搞死了,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不仅违背环保治理的初心,也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透支政府公信力。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一刀切行为是对环保执法工作的“高级黑”。此言确当。其用心险恶之处恐不止于此,而是意在撩拨民众情绪,以阻挠正当的环境治理。
治霾不搞一刀切,其实并不难。从治理内容看,不妨多一些精准施策,找准发力点,圈定目标对象,不要漫天撒网,动不动就“一律关停”。此前,河北省就划定了10个重点领域,提出具体的治理要求。这样,不仅监管者清楚边界,企业也不会茫然无措。
此外,治理手段也应该不断改进。任何治理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企业环保不达标,政府部门就有责任督促解决。管理的初衷和终极目标,都应该是让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不是相反,高质量发展不会从天而降。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多一些主动服务的意识。
环保治理越深入,越需要外科手术式的精细。而不搞一刀切,无疑也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表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