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别样红。10月11日,第三届石家庄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平山开幕。老区平山,新时代再出发。
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两个务必”的发源地,“进京赶考”的出发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如今,喜讯又传来,脱贫“摘帽”成功了。
这里就是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全县辖23个乡镇717个行政村1399个自然庄,总人口50.4万,总面积2648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集老区、山区、库区、贫困区“四区合一”的特殊县份。
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丰富而多彩
平山县战国中山国遗址地貌。韩庆双 摄
平山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自1931年栗再温等革命先辈创建党组织起,我们党就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点燃了民族救亡的革命火种。抗日战争时期,全县25万人,就有7万多人参军参战,涌现出“平山团”“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栗家三烈士等一大批英雄模范,被聂荣臻元帅誉为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
西柏坡旅游景点。平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在这里召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一代开国俊杰在谈笑间谱写出中国革命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缔造了指引我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
伟大的革命实践培育的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党的革命传统精神的宝库,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
产业扶贫促发展成效显著
众所周知,平山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区条件差,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制约着农民致富。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发展壮大产业,才能有效拔出穷根,助推农村加快发展。
小觉镇黄连沟村村民在石家庄市园林局驻村工作队帮扶建设的花圃大棚内工作。孙焕娣 摄
近年来,平山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该县整合资源、资产、资金,探索建立了四种新模式,即光伏产业+扶贫、农业园区+扶贫、林果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为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该县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合作组织、金融服务三个全覆盖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苏家庄乡上东峪村贫困村民靠加工针织饰品实现脱贫。王林红 摄
目前,全县260个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4760元,2017年贫困发生率降至0.84%。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钢铁电力、精密铸造、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光伏光电、新型建材等多个特色经济板块,构建起了具有平山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经济发展结构更优、动力更强,农业农村发展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乡风文明发展进程更快、层次更高……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使平山县的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全域旅游高质量提升
西柏坡文旅小镇。平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平山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其资源特点可归纳为“红、绿、古、温”等特点。红,即红色革命;绿,即绿色生态;古,即古迹历史;温,即温泉汤治。而按区域,可划分为西柏坡、温塘、合河口、营里、北冶、寨北、王坡、三汲、城关等九大聚集区。
近年来,平山县以西柏坡为龙头,配以绿色山水、古老历史遗存以及温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新建了李家庄荣盛客栈、泓润生态观光园、白鹿红崖古镇、众诚玫瑰园等一批休闲旅游项目,形成了山水游、休闲游、康养游、乡村游等竞相发展的旅游格局,特别是去年中山古城遗址国家考古公园在国家成功立项,将与西柏坡一起打造成平山文化旅游的“两张名片”。
美丽乡村李家庄。郝艳红供图
伴随着红色旅游的日益火爆,西柏坡形成了潜力巨大的红色品牌,已成为该县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被定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促进老区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以及优越的生态环境,如今,石家庄市第三届旅发大会在这里隆重揭开帷幕,这是平山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
开起免除高中学费先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敬业集团为2018年平山县高考前244名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2万元,合计488万元。盖进霞供图
近年来,平山县大力推进“教育强县”战略,把教育投入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从2015年开始,就将普通高中学生学费全部纳入了县财政预算,只要在平山县上高中,学生不用再掏一分钱学费,这一举措被当地百姓誉为“智力投资的民生善政”。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老区平山的发展又一次站在了新起点、迈入了新阶段。向全面小康目标进发,平山县在“赶考”路上的脚步不停歇,因为“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既是革命先辈的深切愿望,也是老区人民的热切期盼,更是平山县委、县政府对这片红色土地的庄严承诺。”(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