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观察

正定:古郡涅槃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慧岩
2018-10-08 14:06:58 
分享:

 

 正定古城(来源于新华网)

      这里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晋代至清末的1500多年间,正定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

  这里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佛教文化博物馆”。现存隋、唐至民国时期文物遗存38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6处、县保23处,为国内县级城市所罕见。

  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南城王”赵佗、“常胜将军”赵子龙、“四部尚书”梁梦龙、“北洋三杰”王士珍等均籍正定。

  这是正定,一个曾经中国北方第一个粮食“过江”的大县,现在的文化旅游的重镇,它一直走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上。

        一座城,就是一座“古建筑博物馆”

正定古城墙(来源于视觉中国) 

  混沌为开,这块土地便烙下了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标记。逐水而居,滹沱河哺育了这块土地。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中西方文化在正定碰撞融合,逐步形成了正定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成就了这方水土的历史辉煌。

  1600多年的建城史成就了正定古城的“千古之美”。穿梭正定城,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巷,布幌摇曳,令人产生穿越古今之感。斑驳的城墙见证着城市的古老,“九朝不断代”的古建筑让这座城变成了“古建筑博物馆”。1994年正定被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隆兴寺,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名刹之首”,是正定古城的骄傲和象征;

  临济寺,作为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朝、日、韩及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史的历史见证;

  开元寺钟楼,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唐代钟楼;

  倒坐观音,被称为“东方美神”,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

  此外,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广惠寺华塔等均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美学价值。

  人们在这里感受过往,人们在这里触摸历史,人们更是将它们视为珍宝。

  “正定真是一个有精神的地方,正定人在历史长河中曾多次把中华文明托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正定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樊志勇说。

  一群人,让文物“活过来”“活起来”

 

朱博华(右)与王志敏(左)就正定古城保护在南城墙上交流(郭慧岩/摄)

  历代战争、风雨剥蚀、地震摇撼等,对正定“九楼四塔八大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

  这让上至国家下至地方的许多文物研究者、保护者感到深深的惋惜,这也激发了这些人保护文物的决心。

  正定县委办公室原副主任朱博华就是其中一个,现为正定古文化研究会的的一员。今年85岁的他,致力于正定古文物研究已有25个年头。在他看来,正定是一部厚重的史书,这些文物遗存是中华根脉的一种载体,它们不光是一个古塔、古寺的问题,更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化结晶,对这些文物我们必须有敬畏之心。“咱们文化的根不能丢。”

  像朱博华这样,让文物“活过来”“活起来”的人,在正定甚至在全国不计其数。

  为确保文物保护有最佳修缮保护方案,他们敢跟政府“较真儿”;为传统文化能得到最好的传承,他们在全国“鼓与呼”。为让更多的文物得到保护,他们寻遍每一个角落。

  在这群“较真儿”人的眼里,“中国有多长,正定就有多长”,只有让这些文物“活”起来,“才能延续自己的根脉,更好地为今天的发展服务。”

  5年来,正定完成20项古城保护项目,还有5项工程正在推进,这其中凝结了多少人的结晶,恐怕数不过来。

  正定古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建军说,这些文物遗存增加了正定的城市文化底蕴,它们也是正定的城市气质所在。但让正定古文化研究会深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古城墙的角楼未能修复。 

正定隆兴寺(来源于视觉中国) 

  一粒“种”,让文化旅游兴县“破土”

正定荣国府

  从20世纪80年代初时起,如何发掘历史文化潜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营养,便成了正定历届县委、县政府重点思考的问题。

  从“旅游兴县、带动三产、服务省会,把正定打造成距石家庄最近的旅游窗口”到“登得上城楼,看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这些发展思路的提出与落实,则是最好的注脚。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红楼梦》,与地方政府共建“荣国府”临时外景基地。当时的正定县委、县政府从中看到了商机,这就有了现在的“荣国府。”

  历时1年8个月,这座仿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落成,随着《红楼梦》热播,更是声名远播。1987年当年有130万人次前来参观游览,门票收入达221万元,旅游收入1761万元。

  “荣国府”的成功运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定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红楼梦》剧组那帮娃娃们都老了,正定却在古老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圆了更多人的“红楼梦”。

  而正定的旅游也从一颗种子,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一步一景在正定成了现实。

  一种乡愁,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正定夜景(来源于视觉中国)

  作为一名老正定人,75岁的王志敏见证了这座古城从当初的破败到现在辉煌,从当初人们“搬砖垫院”到现在人人都是文物保卫者,这让他们老一辈人感到欣慰。

  同时,作为正定县委办公室原副主任、正定古文化研究会的一员,王志敏深知“文化”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每天生活在国宝身边,转在城墙之上,走在古塔之下,这种习惯已深深印在正定人的骨子里。只要得空,王志敏就会到古城墙脚下去转转,到古塔古寺去看看,“看了大半辈子,就是看不够啊!”王志敏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近年来,正定紧紧围绕“登得上城楼,看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思路,深层次谋划,建设“古城古韵、自在正定”,构筑全域旅游大格局。

  正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正定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深远、持久、极具魅力的元素,让其走出了古城文化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的新路子。

  看着这座千年古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让老一辈人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正定这只古老的凤凰,浴火涅槃,古老的文化孕育出新时代风雨。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滹沱河景观带、园博园、农业产业园区、奥体中心……这些新潮在这座城市与古老碰撞出和谐的火花。

  历史的记忆寂静无声,可它的回音却振聋发聩;斑驳的城墙记录下沧桑过往,新兴的地标预示着灿烂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则昭示着一座古城可能达到的高度。(郭慧岩)

关键词:正定,红楼梦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