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9/24
长城网
之四:景区门票降价,应看到更大的“赚头”
国家发改委今年6月份提出,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之后,一大波景区陆续宣布降价。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截至8月29日,已有21个省份出台了157个景区降价(免费开放)措施。而从9月20日开始,又一批知名景区门票正式迎来降价,其中嵩山少林寺景区门票价格由100元降为80元,平均降幅达20%。(9月20日中国之声)
双节将至,全国这么多景区门票大幅降价,对游客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9月20日起,嵩山少林寺景区门票价格由100元降为80元。(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
但在有些景区或者地方政府看来,可能意味着门票收入的大幅缩水。据河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按照2017年各景区游览人数测算,门票价格下调后,少林寺景区将减少门票收入5174.6万元;龙门石窟景区将减少门票收入3110万元;云台山景区将减少门票收入6447.2万元。
这只是一年,长期降价减少的“真金白银”当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而这对那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的景区来说,则更意味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这些年来,不少国内景区门票涨声一片,有的涨幅甚至高达100%,那些所谓的价格“听证会”,几乎都成了“听涨会”。尽管社会舆论多有诟病,但价格仍是只涨不降,原因正在于大家都不愿意在门票上割自己的肉。
图片来源:央视网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今年6月份公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这虽然是景区门票价格机制的理性回归,但景区未必心甘情愿。
这是因为,有人担心降价后会影响景区运营。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重点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是以景区合理运营成本为基础,重点剥离景区承载的“额外负担”,包括不合理的政府收费收入等,因此,不影响景区正常运营。
而随着景区门票价格的下降、游客数量增加,景区总的门票收入并不一定会减少,还有可能会增加。而由此带动的其他消费,对于当地总体经济的增长,贡献也会很大。
景区及其所在地政府,应该学会算“大账”,看到更大的“赚头”。此前有媒体报道,“免费西湖”更显活力,门票减收效益反增,增收经济效益超过亿元。
国外一些景区,则更早尝到了这个大甜头。有资料显示,法国卢浮宫票价是10欧元,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票价9欧元,德国科隆大教堂更是免费参观。而正是因为低门票、免门票,使得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经济学家指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冲着卢浮宫等景点前往巴黎,对巴黎总体经济的贡献不可估量。
但在印度,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印度世界遗产景区针对外国人游客门票价格都高达250卢比远高于国内游客。印度旅游协会的调查表明,这种严重失衡的门票双轨制,至少吓走了1/5的外国观光客。由此可见,印度的门票经济依赖症,令其“少赚”了很多,可谓吃了大亏。
当然,像法国等国家知名景区门票的低门票、免门票,在其背后,是国家财政的支持,以卢浮宫为例,其门票收入主要用于购买新展品和博物馆的日常维护。卢浮宫最大的日常开支是员工工资,但这部分支出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并不占用门票收入。如果没有国家拨款,卢浮宫则入不敷出。法国其他的“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的,维护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
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汲取。现在,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降下来,这只是一个开关,各级政府要做的后续文章还有很多。如何激发自身更多的内在动力,实现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坚信,只要通过创新实践,回答好了这些问题,当地总体经济一定会有更大的“赚头”。(常金沙)
-
2018/09/23
长城网
之三:愿每一个农民都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9月23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这一日是农历秋分节气。巧合的是,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又“撞”上了中秋节假期。
秋风起,百果香,人团圆。
6月21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布,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视觉中国
诚然,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度,农耕文明深植中华民族血脉,深刻、长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且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民族性格。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讲究以民为本,民就是百姓。在封建时代,是农民耕作,生产粮食,缴纳赋税,维持着王朝运转;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依靠农工阶级,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依托广大农民;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号称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建国后,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农民也还是主力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大批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城市,成为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当下,中国有9亿农民,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群体。
可以说,这个庞大的群体,是支持我们国家高速发展,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如今,这个群体有了自己的节日,是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之后的又一个行业性节日,这是值得9亿农民庆祝的。
将丰收节设置为秋分之日,正是农民收获的季节,经过春、夏的辛勤耕耘,农民尽情地享受丰收的喜悦,享受劳动的回馈,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真谛不就蕴藏在日常生活中吗?
这个节日,又该怎么庆祝呢?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国农民丰收节都做出了具体安排。中央层面,农业农村部推出了“5×100”:100个品牌农产品,100个特色村寨,100个乡村文化活动,100个乡村美食,100个乡村旅游线路。
在农业农村部指导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节日活动,以河北省为例,河北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在全省陆续开展,各市、县分别以组织乡村旅游、农产品采摘、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特色农产品展示、电商促销、农民体育赛事、农事体验等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透过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安排可以看出,在新时期,农业已经有了新模式、新内涵。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民宿、采摘、农业观光旅游等等新业态方兴未艾。与传统的农业模式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这与当下时代的发展形势密不可分。近些年来,互联网科技的应用普及,影响、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变革。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的三农问题也不可回避地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城镇化高歌猛进,农村人大量涌入城市,家乡的田地又该如何处置?土地流转该如何释放土地规模效益,同时保障农民权益?农村不能成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荒园,又该如何吸引有知识、有头脑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这一系列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都摆在面前,亟须破解。
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要对“三农”问题进行部署安排。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入其中。乡村振兴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在如此形势背景下,中国农民丰收节诞生,也说明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以设置节日的方式,唤醒社会对农民的关注、尊重,让社会更加关注“三农”问题,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不断提升“三农”水平,让农民也产生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也是我们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初心。(蔡洪坡)
-
2018/09/22
长城网
之二:在双节里涵养家国情怀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很多人都在规划着假期生活,或是回家省亲,或是外出游玩,整个假期被填得满满当当。不过,在双节期间最不能遗忘的、最应该涵养的,一定是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秋节是家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赋予了中秋节团圆之意,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总是会勾起游子们对故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国庆节是国的节日。这一天举国同庆,欢庆新中国走过的峥嵘岁月,缅怀为新中国诞生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这会让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这会让期待明天的我们更有勇气展望未来。家与国的节日相连,这是一种美妙的巧合,更启迪和滋养我们的家国情怀。
2018年9月20日,中秋节和国庆节前,上海南浦大桥开启了红色桥面灯带,预祝祖国红红火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家国情怀正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充满希望的新时代里,我们不仅要用心呵护好最小的家,更要全力守卫好最大的国,我们就是要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就要让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
在双节里涵养家国情怀,就是要让家国入心。家和国在一个人心中的份量,决定着一个人的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和景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有家有国。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心中有家国,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铁上“霸座男”“霸座女”就不会频现,走出国门的人们就会更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家国入心,文明就会蔚然成风,爱国爱家就会化作行动。
在双节里涵养家国情怀,就是要增加仪式感。中秋节不只是月饼节,国庆节也不只是黄金周,增加节日的仪式感,让人们懂得节日的内涵,家国情怀自然油然而生。在中秋节,举办拜月等活动,让人们明白为什么要拜月、吃月饼;在国庆节,大街小巷悬挂国旗,机关学校举办升旗仪式……这样做,不只是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更是在强烈的仪式感中,让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切实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此一来,大家自然会更加爱国爱家。
在双节里涵养家国情怀,就是要人人去践行。家国情怀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需要于一点一滴中做出来。“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这里所强调的践行,就是指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就是指要在现实生活中担当作为。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就是要从自身做起,我们就是要从“家”出发,进而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增加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树立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这就是新时代的家国情怀。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就让我们在双节里涵养家国情怀,就让家国情怀滋养出亿万个幸福家庭,滋养出无限美好的中国!(高永维)
-
2018/09/21
长城网
之一:过节,就该清清爽爽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国庆节“双节”临近,中秋预示着阖家团圆,国庆则代表着举国欢庆,人们也都幸福洋溢,期盼着过一个温馨而又喜庆的“双节”。然而对党员干部而言,“双节”喜庆之余,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有人送月饼,收是不收;有人请吃饭,吃是不吃;朋友小聚会,去是不去……
近日,各地各级纪委监察委相继发出“善意的提醒”,江苏、上海等地也陆续通报了违规发放津补贴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重申过节纪律,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作风意识,守住“廉关”,不在纪律问题上失守;也是要求各级党组织从严管控,做细做实节日期间的作风建设,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可以说,“廉洁过节”虽老生常谈,却永不过时。每到端午中秋、岁末年关等重要节假日,重申纪律要求似乎是机关单位的固定动作。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党风政风为之一振,忠诚、干净、担当早已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底色”。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将党性修养作为立身之本,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从严约束个人言行、端正作风品行,凸显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但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党员干部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小收小吃不要紧、多发福利无所谓,特别是在中秋、国庆这些阖家团圆、身心放松的时刻,会会亲友、送送礼品本就是传统习俗、人之常情,何必非要那么“矫情”呢。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风不正本就是大问题,哪怕收受的礼金再少,人情聚餐的消费再低,但凡渗透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腐味”,都会是臭味熏天的,“腐味”十足,又怎能让这个美好的“双节”过得安心、舒心呢?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越是临近过节这样的敏感时期,就越是要擦亮自己“共产党员”的光荣身份,确保将党性修养、党纪党规永远挺在前面。其实,机关单位反复重申纪律、强调规矩,并非是对党员干部的不信任,相反,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干部,及时给大家提提醒、号号脉、敲敲警钟,让风清气正的好干部“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让“带病”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断其错误念想,确保悬崖勒马。
党员干部每时每刻都应紧绷廉政意识之弦,树立正确的廉洁观、处世观、交友观,要明白“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道理,从严规范自身言行。要筑牢思想防线,形成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警惕心,及时依据党章党规筑牢意识防线,锁紧思想和行为上的“总闸门”,让共产党人遵章守纪、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要加强风险防控,用最严的标准凝炼自身德行,及时给自己和身边人敲响纪律和规矩的警钟,严防不良风气的侵袭、蔓延,拒绝和抵制任何不正当的交际、宴请,切实做到利益面前不伸手、盛宴当前不张口,争当遵章守纪的廉政模范。
“祛腐存廉”,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过节姿态。广大党员干部要具备强大的政治定力,在充满“廉味”的氛围中欢度“双节”。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宁静、作风才会过硬,让清正廉洁始终成为永不褪色的党员“标签”。(储旭东)
正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