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网购客服,以“重新付款”诱骗消费者登录虚假网址,盗刷卡内钱财;以“高收益、高回报”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收取高额手续费,甚至卷走投资者本金……随着数字技术与金融产业不断融合,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金融领域也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欺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金融业与科技加速融合,新业务、新技术大量涌现,导致金融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敞口加大。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骗局如大头苍蝇一般扑向这块蛋糕,花样繁多且很难甄别真假,极其容易上当受骗。
梳理发现,这些网络投资新骗局往往打着超高回报率的噱头,擅用“网络众筹”的形式,瞄准老年人和大学生等防范意识较差、消费观念扭曲的群体,布设消费陷阱。由于金融诈骗存在虚拟性、跨地域性、隐蔽性、金融性和更具欺骗性等特点,举证难度加大,当发现自己的投入打了“水漂”后只能后悔不已,“哑巴吃黄连”。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全国就开展了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整治,加强市场规范。通过重拳出击,治理工作已初见成效。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例如,校园贷因其超高利率、裸贷以及暴力催款等一系列问题,已被银监部门、教育部门以及互联网金融协会等相关机构先后监管,尤其从去年4月以来,校园贷进入集中监管阶段,数十家网贷平台相继退出了校园贷市场。之后,一些平台披上华丽外衣,换个名目亮相,“瞄上的还是缺乏社会经验、金融消费知识不足却有超前消费欲望的年轻人群体。”
可见,数字金融领域诚信建设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多方合力加强监管,更需要事前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
加大金融业防风险力度已成当务之急。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主动谋变,突出重点领域,切实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力度。需要联合政府、学界以及企业等各方,从孤军奋战走向联合打击,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和长效机制,弥补监管制度短板,提高违法成本,为防风险提供更加持久稳固的保障。
此外,投资者要存有敬畏之心,主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让人应接不暇,这就对投资者提出了新要求,要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及时补充理财知识,多加考虑风险,擦亮眼睛,切记“投资有风险,投机更危险”。
金融欺诈不断升级,反欺诈手段也面临着很大挑战。面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战役,各地各部门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当前,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我们不妨从各地的典型案例中汲取经验,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