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像一只系在我们手臂上的铜铃,只有不停地奔跑,它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日前,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共承德市委、承德市人民政府、河北广电传媒集团联合拍摄制作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以来,收视、口碑持续走高,稳居收视榜前列。
《最美的青春》开播发布会现场,主演再现剧中致敬环节。记者 王棋 摄
《最美的青春》立足河北,聚焦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初,以主人公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青年创业者,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青春热血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传奇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成功之处在于其思想的精深、艺术的精湛和制作的精良,是一部新时代的文艺精品。
思想精深表现在对塞罕坝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精神立则灵魂立,精神强则灵魂强。任何一部文艺作品,灵魂和精神是第一位的。《最美的青春》之所以能打动人,就在于展现了时代风貌、凝聚了中国力量,散发出一种浓烈的中国精神。塞罕坝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坚持和弘扬的40余种具体精神之一。该剧紧扣时代主旋律,用一些细节剧情拍摄出塞罕坝第一代人用青春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折射历史变迁,缅怀时代楷模塞罕坝机械林场英雄群体,弘扬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计得失,弃私为公,展现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不仅是林业精神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青春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这些形象的塑造非常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什么是最美的青春。“为何满眼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全剧为观众呈现一部大气磅礴的生态文明建设史诗和充满激情、真情、豪情活力四射的青春剧。把塞罕坝精神以影像的方式固化为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这是第一次。主旋律创作怎样不断开拓出具有新特色的民族精神,而不是去重复,这是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难题,也是不能回避的一个课题。从这一点上看,《最美的青春》是能够载入电视剧历史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艺术精湛表现在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精神和灵魂必须附着在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肌体上。与传统剧目相比,《最美的青春》没有把人物脸谱化、扁平化,而是展现了塞罕坝植树英雄们有血有肉的一面。覃雪梅起初对父亲覃秋丰有很深的误解,在与父亲亦同事亦亲人的相处中化解了矛盾,收获了迟来的亲情;而冯程与覃雪梅由“不打不相识”到惺惺相惜,两人共同为理想奋斗,有情人终成眷属;敢爱敢恨的季秀荣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历经坎坷,最终在先遣队员魏富贵的悉心照料下,迎来了爱情……这些人情冷暖让故事显得真实而动人。而在主要人物之外,对其他角色的刻画也十分触动人心:严寒积雪粮食供给不足,老刘头背着物资冲在最前面,生命却永远静止在那年冬天;冯程在荒漠中的第一个伙伴——忠犬“星期六”,在塞罕坝造林的艰苦岁月中与冯程相依为命,却在树苗初长成时寿终正寝……可以说,剧中的一棵树、一条狗、一片荒原、一群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化塑造,具有极强的精神感染力。正是克服了以往银屏塑造英模人物的高大全形象,将每个人的个人史鲜活地呈现给观众,使得人物也鲜活起来,他们的行为都合情合理地自然展开,才具有广泛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取得轰动效果。
制作精良表现在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剧作。和大量电视剧的生产状况相比较,《最美的青春》为何能感动那么多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剧的主创、演员和所有参与人员都没有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追求的是艺术。现在影视拍摄、后期技术已经很发达了,演员在绿幕前演,后期合成风沙、大雪都是可以的,但剧组始终坚持还原真实。唯有真才能激发演员最天然的反应,唯有最真的表演才能从荧屏走进人心。为了再现上世纪60年代初第一代塞罕坝造林人不畏艰苦环境,书写绿野诗篇的故事,162天的拍摄时间,剧组辗转北京、天津、杭州、承德塞罕坝、内蒙古乌拉盖、多伦、克什克腾旗、乌丹八地取景。他们深入过真正的沙漠、雪地,也经历了高原、风沙、暴雪、极寒等恶劣环境的考验,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拍摄期间遇到的白毛风、雪天等恶劣环境,整个剧组人员尽显塞罕坝精神,没有一个组员或者演员退缩。在零下30摄氏度的雪地里,女主角饰演者何雨虹一个镜头重复拍摄多次,眼睫毛上结满了冰霜,毫无怨言;男主角饰演者刘智扬不幸从马背上摔落,却咬紧牙关坚持拍摄,不耽误剧组的进度……正是这样一群怀揣着强烈信念的演员,只要拍摄效果不要命的主创团队,让塞罕坝的荒漠实景真实地出现在了观众眼前。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我们不妨拿《最美的青春》做一个参照,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边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