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拿得起放不下,中小学生“手机依赖症”咋治?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蔡洪坡
2018-08-24 08:36:46 
分享:

  老师布置作业,用手机;同学间讨论交流,用手机;查阅资料,用手机;甚至遇到不会做的难题,第一反应还是找手机——这是李梦12岁儿子的学习常态。(《光明日报》8月23日)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4亿户。随着手机功能的聚合,从最早的通信功能,已经演变为娱乐、办公、生活等多功能终端。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都很难离开手机。在移动互联时代,移动终端高度普及,手机的重要性几乎要等同于空气、水。有调查显示,2014年底,中国人平均每天看手机次数已经达到450次,平均每天花费3小时在手机上。

资料图(网络)

  不可避免的是,对手机的依赖也波及到了学校,哪怕是中小学。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约为1.96亿;中国儿童首次触网年龄也越来越小,56%的儿童初次上网年龄低于5岁。

  如今,学校老师布置作业通过手机,所留作业,也要在线上完成,同学之间私下交流、讨论也要建立微信群,试问,这样的教学学习环境,怎能让学生离得了手机?而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学生停留在对于信息的搜索上,独立思考能力在弱化。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难免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不能因为担心沉迷手机,就要全面禁止手机,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实不可取,这已成为共识,无需赘述。而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在当前手机围城的形势下,如何找好“拿起”与“放下”的平衡点,放大手机有利的一面,规避其不利的一面。这是真真切切地摆在学校、家长面前的沉重课题。

资料图(网络)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举措都体现在“堵”上。为了让学生放下手机,有高校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上课前,将学生的手机统一收集起来,下课后再发还给学生。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缺乏刚性约束,时间长了,这一举措很难坚持下去。高校如此,一些管理严格的中学同样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在特定阶段,对手机一禁了之并非坏事。但根本上还是应从“疏”的角度来入手,引导学生,让其明白,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尤其是中小学生,当前仍应以学业为主,不能过度沉溺。

  拿起来不合适,放下又不行,面对爱恨交加的手机,学校、家长就没招了吗?学校首先应该审视一下,在布置作业,安排教学任务时,是否应该有所考虑?教学是要借助科技手段,以实现更好的效果,但科技应该作为辅助工具,要把握好形式与内容的区别,以免本末倒置。比如,一些问题的交流探讨只有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才可能产生思想、灵感的碰撞,而通过网上交流则难以实现。

  除了学校,家长们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终日抱着手机,缺少了与孩子的陪伴与交流?要让家长完全放下手机终不现实,还是应该尽可能创造机会,多和孩子参与到亲子活动中去,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蔡洪坡)

扫一扫这个二维码,看更多精彩内容

 

关键词:手机依赖,中小学生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