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共同起草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还拟将近视率拟纳入政府考核指标。(8月2日澎湃新闻)
教育部网站截图。
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青少年近视现象愈演愈烈。2015年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一位。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信息,我国近视人数已超过4.5亿,其中近视高发年龄段为青少年阶段。北京市2016-2017学年度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58.6%,而之前还曝出高三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89.28%的惊人数据。
面对青少年的“恶视力”现象,有识之士纷纷大声疾呼,但由于近视预防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复合化社会议题,一己之力固然是蚍蜉撼大树,即便一两个部门合力,也同样力有不逮。
因此,看到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的《意见》,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两个部门共同发力,而且提出家庭学校等多方联动的合理方案;忧的则是一纸《意见》,能否有效扭转青少年“恶视力”现象。在“镜光闪闪”的大形势下,要求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谈何容易!
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十年过去了,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改观,反而有加重趋势。是党和政府不够重视吗?非也?关键就在于所提的是一种“软要求”,缺乏刚性约束力,很难让相关人员化诸切实行动。
其实,如何防范近视,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无非是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减轻课外学习负担、避免不良用眼行为等。其中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是重中之重。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儿童每周多在户外玩耍1小时,其近视患病风险将降低2%。
《意见》截图。
然而,尽管相关各方都心知肚明,却囿于各自的利益和盘算难以做出切实有效的改变。在目前的国情下,将近视率拟纳入政府考核指标,无疑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只要政府部门动真格,自然会改变对学校的考核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就会得到贯彻落实。但问题是,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意见》,对地方政府是否具有约束力。当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固然要接受教育部的指导,但更直接听命于地方政府。县官不如现管,如果地方政府感受不到预防近视的重要性,一纸《意见》,只能沦为空谈。
正因如此,《意见》建议,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建议”能否转化为刚性要求,让我们拭目以待。(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