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去哪养老”引发“谁来养老”的沉重叩问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堂吉伟德
2018-07-09 16:52:24 
分享:

  来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这意味着30年后,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7月9日《半月谈》)

资料图:南京一所高校的退休教师们参加活动。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未曾料到,老龄化会来得如此迅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已“未富先老”。以2009年作为老龄化元年算起,近20年的演变,老龄化从数量到质量都日渐“深度化”,2050年作为重要节点给人带来无穷想象空间,但老年人口的峰值化也会让人猝不及防,“去哪养老”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异常棘手的问题。

  三个人中有一个老人,意味着2个劳动力要供养1个老人。据日本总务省的人口统计及预测,1990年时每一位65岁以上老人由5.1个20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供养,2010年减少到2.6人,2025年将减少到1.8人,2060年将减少到1.2个劳动力供养一位老人。以这种趋势发展,你不难发现,在老龄化问题上我们越来“日本化”,并面临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劳动人口锐减、养老金不足、社会朝气缺失,到最后无法求解之际,则只能不断延长退休年龄而“呼吁永不退休”。

  老有所养,是一项最基本的权利诉求。是进入养老院、疗养院还是居家养老,抑或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方式上可以不断创新并总结出若干“模式”。事实上,在整个养老的宏大命题中,最基本和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之时,“谁来养老”的主体责任才更为重要。无以解决“谁来养老”的前提条件,“去哪养老”则成为无源之水。

  在日本社会,盛行一个说法叫“被牺牲的一代人”——2013年,日本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已经达到了3384万人,被归类于社会低层的贫困老人群体约为800万,接近四分之一。他们没有低保收入,没有其他来源,在本该退休的年龄阶段还必须不断的工作,否则就无法生活。死了也没人知道,发臭了最后被邻居发现,草草完结一生。

  要么犯罪,要么自杀,要么无缘死,晚景的凄凉透露着现实的无奈。他们成为事实上被抛弃的一个群体,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群体的处境比想象中更为悲惨,当我们每个人都憧憬着“老有所乐”的美好未来时,却发现现实并非想象中那般乐观。“谁来养老”的疑问背后,是一大批“无人养老者”的尴尬境遇,那些被遗忘或者说近乎被遗忘的“空巢老人”们,他们在用自己的体验与现状,进行着权利的抗争,诉说着养老体系的巨大缺陷。

  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联合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与2000年相比增长4.5%,这意味着,仅有不到4000万老年人靠养老金作为养老经济保障,而其他1.4亿人还只能靠家庭和自我解决生计问题。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养老机构仅4万多家,床位300万余张,不足全国老年人口的2%,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现实是:每60个老人要去争1个养老院床位。此外,数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事实上的“少子化”,没有了更多的孩子作为后盾与保障,“空巢化”与“遗弃化”就会并存。没有了收入来源作保障,没有了坚实的家庭基础为支持,“居家养老”的前景就注定难言乐观。

  有一个段子在网上流传了很久,最初的口号是“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继而改为“养老不能靠政府”,再到时下“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口号的变化实为现实变迁的写照,以及政策调整的生动注脚。如何解决养老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若养老不能再“依靠政府”,最终又来依靠什么呢?靠自己、孩子、社会还是其他?

  必须看到,现实之中有“六年不食肉滋味”的留守老人,也有《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所描绘的平静与惨烈。如果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如果老年人只能以自杀来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痛苦,对养老体系、养老责任和养老出路,都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说“去哪养老”解决的是技术难题,那么“谁来养老”的责任之问,更需要政府用行动与措施来作答。唯有责任不放弃,权利才不会被抛弃,“拼命活下去”才不会成为现实的隐喻和未来的灾难。(堂吉伟德)

关键词:养老,责任,出路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