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某医院每日放出的10个产科建档初筛号被号贩子“垄断”,大部分又被他们以高达1000元的价格转卖给需要建档、排不到号的孕妇及其家属。其实,医院号贩子猖獗,并非这一家医院独有的现象,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医院都存在,有的甚至有组织的公然在医院门口招揽“生意”。
图片来源于《北京青年报》
对于号贩子,其实从它产生开始,就被视为城市管理的毒瘤,也常以成为被打击的对象。比如2017年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消息称,为打击号贩子,去年国家卫计委在一些省试点跟公安部门进行合作,推进实名制预约,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许多地区号贩子依旧猖獗,除了打击力度需要加强外,主要原因在于医疗资源分配失衡,当下大医院挂号资源紧张,使得号贩子成为管理者、患者的痛点。
虽然,近些年针对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的现象,各级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推广医疗资源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号贩子每次打击之后不久就“死灰复燃”的现象说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同时也说明,改变当下不均衡现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相关部门任重而道远。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所以,对于号贩子的治理,首先要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医疗机构秩序,而不能就像“割韭菜”一样,每一次集中整治之后,故态复萌,死灰复燃。
可以尝试将专项治理常态化,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段加强监管,特别是高发医院。比如天津儿童医院一中心试点“人脸识别”,借助信息化手段监控发现号贩子身影。还要加大对累犯的监管,目前,我国对号贩子的惩处主要依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这样的打击力度显然不足以对号贩子形成威慑。
另外,还可以考虑运用经济手段增加号源。鼓励一些知名专家增加门诊次数,号源增加了,就减少了号贩子的运作空间。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但从根本上来说,号贩子是我国当下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现状下的产物,要消灭其滋生的土壤,就要有关部门持续、下大力气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弥合医疗服务供求缺口,让各地的老百姓都能够接触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治理“号贩子”才有望取得彻底胜利。
目前,京津冀区域多地已经能够做到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以来,如今,京津冀千余家医院已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除此之外,京津冀三地医疗机构在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医师区域注册和跨区域执业注册等方面也取得了进展。这就为其他地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提供了借鉴意义,同时这也是消灭号贩子滋生的土壤的强有力武器。
说到底,对于号贩子这颗令人深恶痛绝的城市毒瘤,不但需要有关部门持续花大力气进行打击,更需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资源资源均衡,从根本消灭滋生他们的土壤。否则,号贩子与管理者之间“老鼠与猫”的追逐戏码还会继续。(郭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