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养殖收入,按照出栏数而不是存栏数;统计外出务工收入,充分考虑找工作的时间和开支,10个月只按八九个月计算;做实入户调查,钱同群众算,账要群众认……近日,记者深入云南、安徽、贵州等多个脱贫攻坚重点地区调研发现,为避免“数字脱贫”等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一些基层干部从紧从严算好脱贫账,映照着认真务实的作风。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贫容不得半点造假、糊弄,脱贫致富的数字指标必须经得起检验。脱没脱贫并不是个人说了算,而要依照标准精准衡量;既要同群众一起算脱贫致富账,又要让群众认可和满意。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一个“实”字。但现实中,“数字掺水”“算账脱贫”等现象,依然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贫困户没有养鸡养猪,当年畜养收入却被虚报为8018元;规划养12头猪,实际连猪圈都没有;1亩辣椒写成5亩,年收入从3000元虚增为1.5万元……凡此种种,夸大数字、弄虚作假,追求“短平快”的纸面政绩、数字政绩,都是形式主义的积弊。如此“扒拉算盘”搞表面账单,如何能做到求实、求真、求效,筑牢精准扶贫的地基?
脱贫攻坚越往后压力越大,但这决不是搞“数字脱贫”的理由。对于脱贫难度高、任务艰巨的地方来说,关键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提高困难群众收入。“贫困地区发展脱贫产业着实不易,但这是稳定脱贫增收绕不过去的路,认准了就要迎难而上”,“多采取送培训下乡、补贴贫困户食宿费用等形式,让培训更亲民,发挥更好实效”,“重点是产业,有了产业才能防止返贫”……面对精准脱贫这个硬骨头,很多地方干部认识到,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不劳民伤财,才能以务实的风气赢得脱贫攻坚的胜利。也只有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让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让实干者赢得掌声、虚浮者没有市场,才能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从来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要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要求,坚定实现全面小康的意志,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攻坚克难、不懈奋斗,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李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