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猪周期”是生猪养殖市场信息闭塞形成的怪圈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周俊生
2018-05-15 16:17:42 
分享:

  农业农村部新近发布的信息显示,全国50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39.9%,2018年第17周的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也出现下跌,周平均值每公斤13.77元,环比跌0.2%,同比下跌28.9%。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0.7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2%。

  生猪价格下跌,推动菜场里的猪肉出现下跌,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似乎是好事。猪肉是城乡居民菜篮子里主要的副食品,因此素有“猪司令”之称,猪肉下降,会带动菜场里的其他副食品一起下跌。但是每一个经常跑菜场的消费者看到的却是,目前菜场里除了猪肉价格确实有所下降,其他的荤素副食品价格都不见下跌,特别是豆制品、蔬菜的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丝毫不见松动。显而易见,猪肉价格下跌,对于副食品价格的走势并未起到带动作用,“猪司令”的地位正在下降。

资料图。

  这种状况的出现,直观地表明了城市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改变。在民众温饱解决之前,猪肉是我国居民餐桌上荤腥菜肴的主打,但近年来,一方面随着肉食品种的丰富,价格更高的牛羊肉也越来越多地走上居民的餐桌,另一方面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居民从健康的目的出发,反而减少了猪肉的需求。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猪肉的市场供应受到了压抑。中国城乡居民餐桌上的这种变化,总体上来说是好事,这是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猪肉价格的下降,并不是人人都喜闻乐见,一大批养猪大户因为生猪出栏价格的下降,开始出现亏损。生猪不像别的商品,遇见价格下跌可以减少供应促使价格合理回归,一旦到了出栏期就必须出售宰杀,如果继续养下去,一方面需要继续支付饲养成本,另一方面在生猪“青春期”过去后猪肉质量会下降,更加卖不出价钱。因此,近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地方的中小养猪企业出现了普遍性的亏损,一些大户准备清盘离场,另一些大户则企图逆市抄底,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问题在于,不管是清盘离场,还是逆市抄底,都不是基于对未来生猪供应市场作出了认真分析后作出的决策,而是根据自己的亏损能力或资金实力作出的筹划,即使是养殖户自己,对此都表示带有赌的性质。这种决策显然是比较盲目的。而如果我们把考察的眼光放长远一点,就可以发现,目前出现的猪价下跌,正是前一时期很多地方盲目加大生猪养殖出现的后果。现在,在生猪养殖领域,有一个“猪周期”的说法,它表现为猪肉价格从猛涨到回跌再到猛涨的反复拉锯。去年,我国猪肉价格曾出现上涨,很多养殖户据此作出了加大养猪规模的决策,但是生猪从哺育到出栏有一个不短的过程,等到生猪出栏时,市场已经逆转,而前期增加的生猪密集推向市场,自然会倒逼猪肉价格下跌,前期加大规模的养殖户也就只能吞下苦果。

  由此可见,所谓“猪周期”的出现,并不是生猪养殖中一个难以避免的市场规律,它的背后反映的是市场信息的闭塞导致养猪户决策失误。由于市场传播的不通畅,养猪户无论是增加还是缩减养猪数量,实际上与现时的市场走势是脱节的,这才会导致猪肉价格出现周期性表现,而每一个所谓“猪周期”走下来,总是有一批养猪户深受其伤。

  值得注意的是,“猪周期”的出现,至今大概有10来年历史,而这10年正是我国生猪养殖开始形成集约化、企业化的过程。在此之前,我国的生猪养殖虽然已经有企业化运作,但农户养殖也是一支重要力量。农户养殖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比较小,但通常是就近出售,因此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市场供求关系对它的影响也不大。近10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开始了新农村建设,而养猪被视为一种脏乱的低级产业,普遍受到地方政府的排斥,因此农户养猪越来越少,一些以市场出售为目标的小规模养猪场,更是被很多地方政府禁绝。而当养猪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趋势的时候,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养殖户对此大多停留在农耕时代,养多少猪,建多大的养猪场,依凭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与市场不能对榫的情况也就很容易出现,表现在市场上,便形成了一种“猪周期”的现象。

  因此,“猪周期”的出现,反映的是我国生猪养殖领域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市场信息与养殖户之间存在着隔膜。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作用。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结构变革,并且在最近几年已经基本定型,但存在“大而不强”问题,养殖、屠宰、冷链物流、深加工等环节仍然割裂,特别是信息流通不畅,虽然很多大型企业正努力构建全产业链,但仍需较长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应当组织专门力量采集生猪市场信息,并且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分析系统,及时向生猪养殖企业传送,为其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通过这样的努力,使养殖户做到科学决策,走出“猪周期”的怪圈。(周俊生)

关键词:猪周期,生猪养殖市场,农业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