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产业快速增长,创业者通过生产高质量的内容获取粉丝和阅读量,再通过广告、电商等手段变现获利。由于原创内容稀缺,有人便动起了歪脑筋,一条伪原创生产链悄然形成。(5月2日《科技日报》)
“伪原创”又称“洗稿”,区别与简单复制、粘贴,是通过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在自媒体时代,伪原创稿件,给自媒体增加了浏览量、阅读量,增加了自媒体的“收益”,也为“灰色产业链”创造了“灰色空间”。
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为提升粉丝数量,需要保证较高的更新频率。可原创内容需求多,但供给难度大,于是一条伪原创产业链悄然形成。“洗稿”神器也应运而生,一些软件可以“一键伪原创”,集采集、伪原创等众多功能于一身。“伪原创”之所以肆无忌惮,是因为“洗稿”是法律规定之外的行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本来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表达,有可能相似,因为不是逐字逐句抄袭,就会为原创鉴定增加难度,难以界定。
同时,很多原创文章被认定“洗稿”,原创作者也难以维权。一方面,原创作者难以取得维权渠道,如何让“伪原创”作者删除稿件,赔偿损失,不得而知。另一方面,在“伪原创”的惩罚上,过于简单,处置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删除“伪原创”稿件,自媒体官方运营商,限制投稿时间,禁止其投稿。因此,“伪原创”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解决“洗稿”问题,任重道远,要从法律、技术、机制、道德等多个层面整治“洗稿”乱象。“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要想解决“洗稿”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原创保护机制,“伪原创”鉴定标准、惩罚机制等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加大追责力度,确保整治“洗稿”乱象有法可依。
法律之外,还需要技术攻关。自媒体依托各大平台,因此各大平台,应当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加强稿件的审核和监督,严格加强原创资质的审核,一旦发现“洗稿”现象,应当立即从重惩罚、取消其原创资质,限制投稿时间和篇目,让自媒体用户不敢“乱洗稿”。
当然,整治“洗稿”乱象,离不开人的约束。自媒体用户要培养原创意识,不能因“浏览量”违背了写作的初心;原创作者要培养维权意识,敢于和“伪原创”较真;平台运营商技术人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每一篇文章要认真审核;监管人员,要培养良好的鉴别能力,高效鉴别“真伪”,维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多措并举,才能铲断“伪原创”的产业链,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写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