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垃圾围城、垃圾绕村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垃圾增长的速度不仅超过了自然消纳的速度,也超过了人工处理的速度,不管是垃圾填埋或垃圾焚烧,往往都赶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垃圾分类可以减少最终需要处理的垃圾总量,也可将垃圾中有价值的部分回收利用,因此被广泛采用。我国提倡垃圾分类已有多年,但是进展缓慢,尽管许多地方都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垃圾箱,但是里面的垃圾几乎很少有区别,可回收的垃圾箱里有果皮、纸屑,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有易拉罐、玻璃瓶。
在我国一些地方,垃圾分类遭遇了“水土不服”。试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居民抱怨,我们辛辛苦苦进行了垃圾分类,但是垃圾车一来,全部混装拉走,分类完全没有意义。而且,垃圾分类本身也不是所有小区居民都懂的,哪些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并非每个人都清楚。比如都说电池有毒,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一些管理部门抱怨居民的不配合,本来清楚地标明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不少居民就是拒绝分类,随意乱扔各种垃圾。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不少地方没有分类的终端处理措施,如果没有分类处理,那么前期的分类,不管是分类投放还是分类回收都没有了意义。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地规划,切不可流于形式。垃圾分类关键要有完备的终端处理,否则即使垃圾分类得再好,也没有实质意义。比如,通过这些年的宣传,很多人都知道废弃电池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一些小区在显著位置挂上了废旧电池收集箱,但是箱子满了后也没有地方处理。还有报道说,某地有人积攒了几个房间的废旧电池,因为没有地方处理,所以一直在家里堆放。再比如,厨余垃圾一般量很大,而且因为湿度大很难焚烧,加工成有机肥料是最好的资源利用,但是,大量厨余垃圾的处理完全不同于传统农民家庭的堆肥,需要进行工厂化的处理,如果没有相应的加工处理场所,就只能混合于其他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
垃圾分类涉及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垃圾分类失败。在不少地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远没有建设好,不仅城乡居民的分类意识和分类知识有较大差距,而且运输和处理也没有准备好。在这个系统没有建立以前,不能简单地在垃圾箱上喷上几个字,就以为是垃圾分类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可能让居民感觉垃圾分类似乎是个玩笑,由此将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刻不容缓,需要社会各方积极行动起来,抓住关键问题,先易后难,采取科学的办法和切实的措施。
首先,要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纸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金属制品在垃圾中所占比重很大,过去这些东西都被居民自己或拾荒者分拣出来,出售给废品收购部门。现在,随着废品收购企业被转移出城市中心,或者偏僻的乡村很少有废品收购者上门,这些可回收资源大部分被混合在一般垃圾中处理,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垃圾量。我们需要建立一种适合城市小区居民和边远乡村的可利用资源的回收系统,促进可利用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很容易被识别,也容易被收集,而且处理这些垃圾也不需要新建垃圾处理系统,原来的废旧物品再加工的企业就可以处理这些,因此垃圾分类应先从这些可再生的资源入手。
其次,要关注一些重要垃圾的处理,特别是那些高污染的垃圾,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废旧电池、电路板等。很多人都知道这些垃圾的危害,但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些垃圾该如何处理,家里存了一些旧电池、旧手机、报废的电脑,最后也都统统归入到垃圾中被倒掉。对于这些旧物品,应完善回收渠道,特别是生产厂家,要承担回收废旧产品的责任。国家要像重视农膜回收一样重视这些废旧物品的回收,制定相应的回收制度。
第三,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厨余垃圾处理系统,推动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将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
总之,在垃圾分类上,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至少在开始阶段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我们不是笼统地进行垃圾分类,而是将可以资源化处理的垃圾挑拣出来,从而“变废为宝”。随着技术进步和投入增加,能够转化的资源越来越多,那么垃圾就会越来越少,一些地方垃圾围城、垃圾绕村的困局有望逐步缓解。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