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稳步推进,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总体看来,平稳的增速和物价、向好的就业和民生,充分显示国民经济动力转换、效率提升与质量改善的成效,有力回击了贸易摩擦背景下对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质疑和唱衰。沿着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我们不妨对中国经济进行“望闻问切”,剖析阶段特征。
“望”宏观,辨“进退消长”,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合理区间。前3个月GDP增速达6.8%,继续沿着中高速增长态势前进。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整体温和,个别月份“凸起”亦未“破格”,还隐含消费与内需的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同比有所下降;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增长8.8%。贸易顺差同比大幅收窄21.8%,更趋均衡。外汇储备为31428亿美元,国际收支延续基本平衡格局。“气色好、颜值高”的数据证明,时与势仍在我们这一边。
“闻”微观,探“虚实寒热”,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内生动力渐长。一季度,国家统计局一项对5.3万家服务业小微企业调查显示,83.9%的企业反映经营状况良好和平稳;中国人民银行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74.3%,比上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8.9%,增速略有提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以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景气区间,这些数据表明实体经济发展预期良好,“经济细胞”健康度正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1—3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7.3%,非税收入则下降7.5%,一增一减凸显企业效益与营商环境的双重改观。
“问”韧性,察“气血津液”,痛点有之、潜力亦大。在贸易领域,专家表示即便摩擦涉及的商品出口均下降,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全年实现6.5%的预期目标。更何况,新兴市场开拓潜力、替代效应非常巨大。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及非洲国家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2.9%、14%和12.4%。在金融领域,3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2%,大多数中央企业负债率降低,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协调有力,部分风险集中点被“精准拆弹”。在房地产领域,一线城市价格平稳,二三线城市有所调整,去杠杆在进一步精细化。客观地讲,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有把握筑牢防范经济风险的免疫屏障。
“切”创新,鉴“强弱深浅”,经济体系脉象雄实,技术创新功能日盛。曾经的“脱实向虚”让一些实业家无奈,出现了“关厂炒房”“卖房保壳”的局部乱象。如今随着新动能培育加速,供给质量不断迈向中高端,“独角兽”公司活力四射,“中国创造”潜力迸发。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5.2%,新能源汽车增长139.4%,工业机器人增长29.6%;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皆快于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1.6%;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7.8%,“互联网+”催生的消费产业空间刚刚打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血脉融通、气色从容。
任何优秀经济体的成长轨迹都是在波动中向上的,中国也不会例外。应当说,建立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物质积累、精神积淀与体制机制日臻成熟基础上的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有韧性更有活力,决不会因为一点风寒感冒就卧床不起。对于外部些许风险扰动,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掌控好。当下,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接下来,仍需以我为主、保持定力,保持有度、有章法的宏观调控节奏,高质量打好三大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断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周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