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喂孩子活蝌蚪,不是亲生的也下不了手

来源: 光明网  作者:张田勘
2018-04-09 09:20:41 
分享:

  近日,一段“家长给幼童喂食活蝌蚪”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家长声称,这样吃可以强身健体。视频中,孩子天真、乖巧,顺从地吞下了蝌蚪。

  这段视频看得人心头发紧,头皮发麻。不知喂孩子蝌蚪的是不是其亲生父母,但即便不是亲生父母,恐怕也不可能下这样的“狠手”。如此迷信民间偏方,甚至比鲁迅笔下的《药》还要颟顸。

  据称,喂孩子活蝌蚪的做法源于《本草纲目》的记载:“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蚪一水吞之,云不生疮亦解毒之意也”。然而,这里记载的只是一种“俚俗”,是否当真,需要科学认证。并且,即便其他中医古籍也有类似的记载,如《中华本草》记载:“蝌蚪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疮肿、流行性腮腺炎、水火烫伤”,也并非是指内服活蝌蚪,而是晒干捣碎外敷或经埋藏化水后搽敷。

  古籍记载未必正确、真实,从传统医学过渡到现代医学或实验科学,最需要的是证据或循证,这不仅是科学的方法、规律,而且是一种可以应用到生活其他方面的思维方式,也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现在,还要再加一句,不唯古,只唯据(科学根据)。

  只有科学证据才能让人获得真实的信息和认知。这一点,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里,得到充分解释。很多人认为,屠呦呦的获奖是对中医药的承认,其实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发言人汉斯·弗斯伯格表态已经非常清楚,这个奖不是发给中医,而是发给新药的发现。他说:“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正如一些中医古籍中记载了蝌蚪的医疗作用一样,有大量的中医古籍也记载了青蒿的治疗疟疾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上的记载需要实践来证实,在进行实证检测的过程中,屠呦呦及其团队,还有全国的许多科研团队对很多青蒿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筛查和检验,都没有发现特别有效的药物。实验结果,与古籍记载的并不相符。

  1971年9月,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读到一段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她考虑,有可能是青蒿的有效成分需要在低温下提取才有效,而过去的提取方法温度太高,会破坏有效成分。从这个思路出发,屠呦呦马上用实践来检验,把提取的溶剂从乙醇改成低沸点的乙醚。最后,再用采用乙醚提取的青蒿物质对动物进行试验,发现对老鼠和猴子体内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故取名青蒿素。

  这是不唯书、不唯古,只唯据、只唯实才能获得的科研重要成果。作为一般公众,看待蝌蚪用于治疗疾病这件事,虽然不可能像屠呦呦那样专业地进行试验和反复验证,但至少可以请教医生、生物医学研究人员等,再决定是否对孩子采用这样的疗法。

  盲目轻信古方、偏方,不仅难以获得治病救人、健壮身体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危害健康的恶果。就生吃蝌蚪这件事而言,在蝌蚪、青蛙、蛇和鸟类中,寄生着一种称为裂头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的寄生虫,人吃了含有裂头蚴的蝌蚪后,裂头蚴幼虫可进入身体任何器官和部位,吸取人体内的营养,发育成长。在裂头蚴寄生的部位都会出现症状,如局部红热、红肿热痛,在眼部、胸部等易感染地区会出现肿块(肿块就是由裂头蚴虫体形成),裂头蚴进入大脑则产生一系列神经疾病症状,如喷射状呕吐、抽搐、昏厥、癫痫等。

  显然,要避免这种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情况发生,首先不是救救孩子,而是救救成人,摒弃盲目信从偏方的思维方式,只唯科学证据和循证医疗,从传统走向现代。(张田勘)

关键词:活蝌蚪,喂孩子,健康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