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安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持续深化拓展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平安、顺畅出行。
随着全国多个城市开始大力整治不礼让斑马线交通违法行为,“礼让斑马线”日渐成为热门话题。斑马线不仅是简单的人行横道,更是行人的生命安全守护线,虽然交通安全早已是老生常谈,但“人车之争”依然在斑马线上屡屡出现。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有些司机按捺不住“争分夺秒”的冲动,以致最后酿成事故。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近3年来,全国在斑马线上共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九成事故是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
当下,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公众也在车主与行人间随时进行着角色转换,究竟是人让车,还是车让人,一直以来都有不同声音存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这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车让人原则,但是实际执行中,阻力也不小。
一方面,机动车主遵守规则的意识淡薄,在斑马线前抢行的驾驶陋习,似乎成了一种顽疾。另一方面由于有些斑马线前的预告、提示、警示、标志、标线缺失或者不完善,一些机动车未能提前发现和减速,直到临近斑马线才猛踩刹车、大幅降速。
当然,斑马线上的不文明行为并不局限于机动车,一些行人的不文明行为同样在制造混乱,行人“中国式过马路”或者在斑马线上慢慢悠悠,也让不少车主叫苦不迭。也许我们有必要重申这样的常识——面对有限的道路资源,无序争抢只能给道路和心里添堵,井井有条的秩序显然更具效率。
然而,礼让本是一种道德行为,理应出于自觉,但对于不礼让斑马线的行为,寄望单纯的宣传教育、道德感化、罚款扣分远远不够,实际上,日本、韩国和西方国家之所以斑马线礼让成为驾驶自觉,也非依靠司机个人素质,而是得益于完善的交通配套和法规保障。
其实,国内治理城市交通乱象成功经验并不少。在上海,一些路段就设置有对角线型斑马线,当红灯亮时,路口所有斑马线全部闪绿灯,行人既可以对穿马路,又可以沿对角线斑马线斜穿马路。如果道路红绿灯和斑马线设计不合理,管理缺位,仅要求行人、机动车主严守规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到底,破解城市交通乱象问题,不仅需要公众提升自身文明交通意识,更需要职能部门完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张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