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三天可见,是抵御朋友圈异变的一种姿态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集月音
2018-03-23 17:36:46 
分享:

  一年前,微信增添了一项新功能——“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选项有三天、半年和全部——自2012年4月上线的五年之后,微信终于开始允许用户把自己的分享藏起来。这项功能显然满足了很多用户的潜在需求,以至于在过去的一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社交网络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的沟通更顺畅,抵达更迅速,但与此同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自己的社交动态锁起来?

  在小范围的调查中,那些设置“三天可见”的人,针对这个问题给了完全不同的答案。有的是对自己发布的内容不自信,不希望别人再回头检阅自己的状态和心情;有的是在隐私和礼貌之间划了一道界限,不想让人窥见社交网络中相对完整的“自我”。不管是什么答案,这些看似不那么“坦荡”的人,都有一种普遍的焦虑情绪,朋友圈中社交关系的质量过强过弱,都会对他们有非同一般的影响。“三天可见”,对这些朋友圈焦虑症患者来说,是一道能隔离风险的安全门。

  这种焦虑和风险是伴随着朋友圈的壮大而产生的。朋友圈原本的意义,不过是一个记录生活表达情怀的社交工具而已。但几年里,微信的使用迅速普及,根据微信财报数据,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达8.89亿。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用户,同时也是微信用户。如此的高度普及,让每个人的好友圈出现泛化,除了好友,亲戚、陌生人、微商、工作伙伴……出于礼节需要而被迫强加的各色人等慢慢占据了通讯录。朋友圈也拓展出社交、工作、做生意、搞营销等各种额外功能,严密地渗透进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在改变生活方式。这时候,朋友圈不再简单地属于每个使用者和他的朋友,而是成长为复杂的虚拟社会。

  在这个虚拟社会里,维护社交关系和线下的真实社会一样,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心思。因为功能不同,朋友圈里的好友常常分化进而形成不同的层圈,又从累积人际资本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层圈,每个人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面目。所以,很多人对这个社交平台上的自我管理越来越严格,在朋友圈发布任何内容,变得审慎而小心,担心一时信马由缰而导致某层圈人设的“倒塌”。

  同时,这些分享的社交动态,都是个人思想和行动的痕迹,不像口头交流时的语言,即时发布即时消散,分享在朋友圈的内容都是可追溯可分析的信息,此前不少公众舆论事件的起源或者发酵,都与朋友圈的发言有一定关联。简而言之,这些朋友圈焦虑症患者的担忧不是毫无道理的。

  面对新技术新工具带来的强大力量,尽管无法完全抵御也要拿起盾牌来做些尝试。“三天可见”设置的出现,就为这些焦虑者提供了一个缓冲的机会,一方面能隐藏起不愿公开的过去,另一方面可以适度地保留私人领域的隐私。

  其实,不只是“三天可见”,其他屏蔽或分组的功能都有相似的作用,让全开放的分享,变成有限度的分享,以协助使用者应对朋友圈带来的复杂社交关系。尽管在无法逆转的潮流里,这种防御可能只是一种姿态。(集月音)

关键词:三天可见,朋友圈,社交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