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8/23
长城网
“3D”立体斑马线频现,添彩还是添乱?
3D立体斑马线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国内很多城市早已经出现,对于此类斑马线的探讨和争论也从未停止。近日,深圳首条3D立体斑马线出现在莲花支路上,引发热议。一方面,有市民认为这样的斑马线有立体感,会让司机提前减速以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市民质疑,3D立体斑马线并不符合国家标准,且存在安全隐患。
梅傲雪:3D斑马线可以迫使机动车司机被动减速,从而加强行人安全。但是还要搭配强制性的交管措施,通过摄像头、行人举报等严厉措施迫使机动车司机养成礼让行人的好习惯。在人的自律还未觉醒之前,就需要靠强制措施的作用了。但与此同时,也要引导行人不要抢道抢行,文明过路。提高司机和行人的安全意识才是治理交通乱象最根本的办法。
刘鹏:事实上,关于斑马线前车不让人等交通陋习,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司机素质较低。当人们的文明意识无法达到一定高度时,难免就有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人们的道德意识,建立社会道德与文明共识,是解决斑马线前车不让人的根本之策。换言之,3D斑马线可以有,但千万不可依赖。多在交通法规完善,包括征信制度等处罚机制建立上下功夫才是真正的出路。
梁守建:3D斑马线比过去简单的白线更有立体感,视觉效果明显,对接近斑马线的机动车司机警示效果更强,提醒减速慢行,对行人安全更有保障。对这种有益的尝试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包容和支持,应该为3D斑马线“点赞”。交通安全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3D斑马线的警示效果无论多么明显,也需要人来遵守,做到心中有“责”和“则”。只有行人和驾驶员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礼让斑马线,不闯红灯、不争道抢行,才能形成“车让人、人让车”的文明交通环境。
-
2017/08/21
长城网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这些“暖人的小行为”
90后车主吴爱萍8月3日驾车途径福建莆田正荣时代广场路段,远远地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向斑马线走来,她马上减速并停车避让,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竟然脱帽向她鞠躬致谢。
车主吴爱萍的减速并停车避让是一个小行为,老人脱帽鞠躬致谢也是一个小行为,两个人的行为虽小,但是却很暖心,完美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礼让、相互包容,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添上了一笔色彩。其实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要求多少轰轰烈烈的善举,更多的是由人与人之间暖心的小行为构成,所以,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一点点的暖心小行为辐射更多的人,传播更多的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事后,车主吴爱萍回忆说:“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真的是。我以为爷爷只是脱帽一下,我觉得对我就已经很受鼓舞了,很受触动了,没想到他还对我一鞠躬,震撼到了。”是啊!有多少人又不被老人的举动温暖震撼到呢?90后车主礼让行人的举动更是让人敬佩不已,和其他浮躁的年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人的相互礼让和“扶不起”事件也形成了对比,多少人因为“扶不起”而寒心?“帮助人不求回报,但是也不能被碰瓷吧!”一些遭遇“扶不起”事件的人说道。本来老人倒地,好心人前来帮助是暖心的小行为,但是有的老人为老不尊,不但不感谢,反而去“碰瓷”,这种行为和老人脱帽鞠躬致谢哪个才是和谐社会需要的呢?当然是后者。
我们要大力弘扬“正能量”,让人人都能意识到可以做这些暖心的小行为。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增强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好,什么是坏,让更多的人能够文明礼让,相互包容,而不是恶意中伤,斤斤计较,从主观上减少“扶不起”事件,多些“脱帽鞠躬致谢”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报道,媒体要合理利用平台,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恶意引导,要学会科学报道,对于一些类似于“脱帽鞠躬致谢”的正能量事件要加以报道,让更多的人去传播这种文明和谐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从客观上给有“扶不起”等思想的人上一道枷锁,引领他们“弃暗投明”,投身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是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点“脱帽鞠躬致谢”,少点“扶不起”,那么我们离和谐社会还会远吗?(韩朝辉)
-
2017/08/21
长城网
斑马线前温情一幕值得所有人脱帽致敬
近日,一段发生在斑马线前的9秒视频,让人心里一暖。视频中的这一幕,发生在福建省莆田市。当天上午7点53分左右,车主正准备驶过斑马线,发现一位行动缓慢的老人正在过马路,车主随即在斑马线前停车让行,老人也停下脚步,脱帽、鞠躬致谢。当走到另一个车道前时,老人又再次脱帽鞠躬致谢。
在斑马线前,司机礼让老人,等待他通过斑马线,而老人面对这样的主动让行,对司机脱帽鞠躬致谢。在这段视频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双方彼此理解并尊重的一次良性互动。老人和司机的文明行为,让许多网友为之点赞,称“满满的正能量”。
“脱帽鞠躬,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低姿态”实在让人感动,这位懂得感恩的老人,想必也赢得了广大网友在内心深处的“鞠躬”。这位老人在斑马线上脱帽鞠躬,表达的不仅是对礼让的致意、对文明的尊重,更是对行人与司机共同坚守的道德准则的呼唤。
众所周知,斑马线就是安全线、生命线,机动车辆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是基本常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路怒族”很多,视频中这样的温馨画面又太少。一些司机无视斑马线的存在,飙车擅闯斑马线已成积弊,给交通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据报道,近3年来,全国在斑马线上发生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人的素养是美德,一群人的修为才是进步。遵守交通法规、敬畏斑马线、机动车礼让行人等,应该成为所有机动车驾驶员的“必修课”。而养成自觉礼让斑马线的文明习惯,从口号变为共识,既能让每个人受益终生,又关乎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
连日来,全国各地集中整治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不文明行为。例如:石家庄公安交管部门推出了交通秩序大整治最严交规和重点举措“双20条”;秦皇岛市近期在全市范围内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为予以200元以下处罚、驾驶证记3分的处理……人们普遍感受到,经过对交通违法行为的集中整治,许多城市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市民的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普遍增强,“礼让斑马线”正愈发成为城市文明的共识。
中国有句古语,“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相互谦让和宽容,大家才能和睦相处。让我们以这个视频中脱帽鞠躬的老人和让行司机为榜样,放下姿态,摆正心态,将“礼让”植入人心,争做“礼让斑马线”的践行者。斑马线前相互礼让,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传递着一种文明精神与道德素养。我们相信,沐浴在文明的阳光下,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座城,都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更加充满希望。
-
2017/08/21
长城网
敬畏生命从斑马线开始
今年上半年,全国查处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上升3.9倍,因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造成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15.4%、5.3%。“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整治,像治理酒驾一样,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一抓到底、管出规矩。”自今年4月,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现场会以来,公安部交管局反复强调、多次部署,各地治理成效初显。
斑马线,本是行人的生命保障线,司机的安全警示线。可是在一些地方,机动车和行人互相“较劲”,导致斑马线上险象环生,甚至出现造成人员伤亡的悲剧。对于驾驶者更要谨慎通过斑马线,多一些礼让少一些隐患。
礼让斑马线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义务。尊重斑马线、行人优先是国际通行的规则。从国外加强斑马线管理经验来看,既要靠宣传教育引导,还要靠法治保障。例如,新加坡对驾驶人行车有严格的法律约束,道路交通法属于刑事法,对于屡教不改者甚至可以判处半年到一年的监禁。除了罚款或监禁外,还有吊销驾照、将肇事者照片刊登在报纸上、强制进行一定的劳务等处罚,有时候甚至会将几项处罚合并执行。美国干脆设置路口停车牌做到全天候车让人。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我国是文明之邦,礼让行人是常理,过斑马线时,多一些谦让,少一些急躁,获得大家安全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赞许。笔者一次过斑马线,看到一家8人老老小小横过马路,我慢慢将车远远停下,安静地看他们通行。在我耐心等待时,也欣赏着一家人和睦温馨的一幕。穿过马路的一个中年男人突然对我举起双拇指表示感谢,心里瞬间十分温暖。
只有多一些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我们的道路才会更畅通、更安全。对人多一些宽容与理解,也许你会收获更多。毕竟我们出门要紧的是平安归来!(周东纪)
-
2017/08/21
长城网
文明礼让与立法还需同步进行
众所周知,“斑马线”,是一条行人安全通过马路的生命线,《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然而,由于机动车常与行人争抢通行斑马线,这道行人的安全线,近年来却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线,屡屡酿成伤亡事故。
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不按规定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如果发生事故,机动车负全责。我们会通俗的说是“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可是“礼”是个什么概念?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是“软件”,可能道德文明礼让对部分驾驶司机有用,但是对于那些着急赶路的,怒路症一类的驾驶司机,道德文明意识就很难约束他们。在这个时候,就必须从“礼让行人”转变为“法让行人”。
靠法律严惩只是手段,让大家养成斑马线停车礼让的好习惯,降低事故率才是目的。今年以来,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先后出台“最严交规”。6月中旬,北京交管部门宣布,对于未停车让行的机动车驾驶员处以200元罚款记3分。人们普遍能够感觉到,经过对交通违法行为的集中整治,许多路段交通秩序好转很多,事故率也大大降低。
礼让斑马线,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礼让斑马线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既需要驾驶员自觉礼让,也离不开更多人的自觉维护。让更多的人养成文明驾驶、文明出行、礼让斑马线的良好习惯,需要法律作为支撑挺在最前面,唯有如此,从他律到自律的文明好习惯方能养成,人们出行才有更多安全感。(朱仲凯)
-
2017/08/18
长城网
以礼还礼 文明出行暖人心
近日,福建莆田吴女士在驾车时,见一老人站路边,就在斑马线前停下来让他。非常意外的是,老人走过时,竟停下连连脱帽鞠躬致谢……吴女士说,以前也经常礼让行人,但这是第一次受到这样的尊重让他感动。该事经东南网报道后,引起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日前,这位礼让斑马线的司机和这名行重礼的老人都被找到,他们分别是90后年轻姑娘小吴和88岁离退休干部闵庆昌。俩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小吴当面向老人鞠躬回礼,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司机小吴礼让老人,是对生命的尊重,老人脱帽鞠躬致谢,是礼让后的感动。如果说,这是相互礼让的最高境界,也不妨说这更是换位思考的默契与尊重。
当前,全国各大城市正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文明城市需要文明交通,交通文明离不开文明市民。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在全社会倡导文明交通新风,摒弃交通陋习,是每位市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理应成为文明交通的实践者、参与者、支持者。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司机没有做到开文明车,他们超速抢道,甚至酒后驾车,斑马线上没有做到避让行人,为了抢行从来没有考虑过行人的安全,他们没有做到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和负责。而有些市民他们也没做到行文明路,为了抢行不时出现闯红灯,乱穿马路,翻越护栏,与非机动车争道等违规现象。试想一下,我们是不是执着于速度、效率?在“这段时间太忙了”“我赶时间”之类的焦灼中,而忘却了“让一让”“歇一歇”?而小吴停下车礼让老人,老人回礼给小吴这一举动,证实了我们涵养已久的礼貌、谦逊、善良之花在身边绽现。真可谓是,文明交通,走出安全,走出尊重,走出和谐。
其实,生活中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当然,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每一个人都是文明交通的实践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做到文明行车、文明停车、文明乘车、文明行路,就一定能创建出安全、畅通、有序的文明交通环境。(秦文韬)
-
2017/07/11
长城网
从“礼让斑马线”始,让文明行车成为习惯
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国共发生在斑马线上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九成。今年,公安部要求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加大对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违法行为整治的查处力度。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启用了斑马线不礼让行人自动抓拍系统。
袁庆峰:对社会而言,礼让斑马线,就是践行传递温暖。小小的礼让行为,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小的礼让举动,提升的是城市的文明指数。社会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养成恰恰始于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动。小的善行可以积累成美德,小的义举能够堆积成教养,这也正是古人所谓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良好社会公德的养成中,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置之度外,每一个公民也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赫:斑马线前,一脚油门、一声鸣笛可能引发的是一起事故、逝去的一条生命;踩下刹车,停下车辆,也许换来的是路人称赞的目光、竖起的大拇指。城市的建设的确让生活节奏变得很快,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尽快通过,但是城市再变,文化不变,无论走到何时何地,文明礼让,都应该永存于心,实践于身。争创全国文明城,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努力。当然,每一位为之努力过的市民,也必将享受文明所带来的成果。
江全:文明需要“温和”的倡导和“严厉”的管制相结合,开始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倒逼人们遵守规则。习惯成自然。通过一段时间,当人们把遵守规则当成一种习惯时,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树立起来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自然形成了。有制度保障,有强制力约束和社会公众监督,更要有人们的行为自觉和内心认同,不文明行为才能受到应有的惩戒和良心的谴责,文明才能成为一种时尚和自觉。
-
2017/06/29
长城网
打造“文明斑马线”需刚柔并济之力
不礼让斑马线害莫大焉!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近3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事故的90%。试问:行人过马路,机动车不减速、不停车、按喇叭催促,怎么安然通过?人行道亮红灯,机动车正常行驶,路人扎堆穿行、人车混行,如何保障安全?
守护“斑马线上的文明”是捍卫生命之举,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守护“斑马线上的文明”亦是守法遵德之行,需要依法治理与以德倡导的刚柔并济。
无规矩不成方圆。打造“文明斑马线”需要重拳出击,以刚性法条来破题。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然而,大多数人将机动车在斑马线上抢行归置为“驾车陋习”,交通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普遍淡薄,究其本质,这实际上是缺乏对法律实施最基本的敬畏。如今,各地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纷纷出台机动车、行人闯红灯等最严条例,加大对斑马线不礼让等交通违法整治的查处力度,正是以罚管并重的原则来鞭策和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事实证明,唯有让法治成为文明的标配,违法者不再心存侥幸而做到心中有戒,久而久之文明才会由刚性约束转化为内在涵养。
文明如春风化雨,更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打造“文明斑马线”需要礼让倡导,以道德伟力来规范。近来很多城市以各种形式大力倡导“礼让斑马线”,以文明进校园为契机,组织学生共跳等灯舞进行引导宣传;在斑马线旁边,设立引导员、监督哨;在公共车辆的显要位置设立了警示语……从温馨提醒到善意劝导,从遵守交规到自觉礼让,从单向的车让人到双向的车人互动,这一方面是在以浓厚的引导氛围,唤醒广大驾驶员朋友“礼让斑马线”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则是以文明倡议礼让的价值导向,让“车让人”与“人让车”合二为一。既遵守交通规则,又彼此真诚尊重,内心有道德律,行动有执行力,这才是为城市空间书写文明的知行合一之举。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当有法可依变为有法必依,当刚性约束变为主动礼让,当法治文明与道德文明构成礼让斑马线的双轮驱动,那么斑马线将成为标注城市文明的善美刻度,“文明斑马线”将由盆景变为风景,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苏倩岚)
-
2017/06/17
长城网
礼让斑马线 用规则捍卫生命安全
近日,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里,一名女子在过斑马线时被出租车撞倒并遭遇二次碾压。从画面看,其间经过不少车辆和行人,但无人施救。视频传播开后,网友纷纷指责“路人太冷漠”。
这则1分半钟的视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值得反思的是,除了肇事司机,谁还需要为女子的死亡负责。悲剧之所以发生,不仅在于这条斑马线没有设置红绿灯,而更关键的是机动车司机没有养成在斑马线前放慢车速、礼让行人的意识。眼下城市内机动车数量猛增,车流滚滚宣示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斑马线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是人们每天都会经过的“安全地带”。斑马线同交通信号灯一起,组成了城市内提示交通安全的文明符号。
斑马线是生命线,礼让斑马线就是敬畏生命。但在现实中,斑马线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一些机动车抢行斑马线,人车之争让过往行人忐忑不安,成为久为人们所诟病的驾驶陋习。黄金有价,生命无价,当悲剧发生时,谴责肇事者、批评路人,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难的是深刻反思,并从完善相应法规机制上去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杭州在人行道前礼让行人这方面,可以说是全国做得最好的,赢得了广大市民和来往游客的称赞。但杭州的做法,也是汲取了胡斌案等悲剧的教训,通过逐渐摸索改进,这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礼让斑马线,是一种与人之便的文明礼仪,更是一条硬性的法律规定。有法不依,驾驶员带着侥幸心理飞车抢行而过,看似节省了几十秒的时间,其实是给道路行车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同时也加剧了来往行人的“心理拥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事小而轻心。在人口流动迅速、异质性增强的现代社会,司机和行人都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而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恰恰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文明”一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体现于细微之处。司机和行人行走在同一条马路上,连结成一个出行共同体,任何一方都直接影响到另外一方的出行品质和交通体验。互相礼让,互利互惠,心中常装他人,及时踩刹车,既能让出他人的出行方便,更能彰显文明高度。
驻马店发生的这起交通事故让人痛心,但如果人们只是停留于愤怒与谴责,这条吞噬生命的斑马线,并不会主动消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优雅,道路文明是城市文明最显性的体现之一。文明礼让,是对生命的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责任。让我们多些包容之心,把每一次道路上的相遇都变成温馨的礼遇,让斑马线成为真正的安全线和文明线。(孙小航)
-
2017/06/02
长城网
让“礼让斑马线”成为文明风景线
观察城市文明,交通是一个窗口,而斑马线就是交通文明最直观的反映。一条小小的斑马线,见证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礼让,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明高度。市民在斑马线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给城市发名片,车畅其行、人畅其流代表着城市文明形象,就像光学原理中的聚焦一样,城市文明礼让之风在一道道斑马线上汇聚,散发出道德的光芒,成为文明创建的最美风景线。
正所谓“车让斑马线,文明在身边。礼让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斑马线前轻轻地刹车,不仅传递着城市的人文精神与道德素养,更体现了城市精神中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倡导守序礼让风尚、构建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让“礼让斑马线”成为一种文明的自觉、一种习惯的养成,主体在个人,系统在社会,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整体推进。
让“礼让斑马线”成为文明风景线,需要司机朋友争做引领文明的“导航仪”。从某种角度来说,公交与出租都是城市交通文明的化身,而身处其中的驾驶员素质直接或间接地描摹这城市文明的形象。我们不妨从公交车、出租车带头礼让开始,带动私家车礼让,形成车车礼让之风;不妨从一个司机带头礼让开始,带动两个司机、三个司机礼让,继而发挥“水波效应”,减少或杜绝“抢行逼停”现象的发生,让礼让在每一个市民心中扎根发芽,成为习惯性的行为养成,让“礼让斑马线”成为城市文明的一张熠熠生辉的软实力名片。
让“礼让斑马线”成为文明风景线,需要政府部门争做护航文明的“保障器”。文明需要提倡,规则需要警戒。我们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强化宣传与从严执法并举。一方面,需要采取在十字路口、红绿灯口设置文明引导员、播放文明行车规范等措施,积极向行人和车辆宣传正确的通行方式,使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跟无视红灯硬闯斑马线行为说“不”;另一方面,也需加大对不礼让斑马线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曝光力度,让诸如石家庄“最严交规”20条等以法立规举措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教育与约束双结合,让人们对斑马线知礼且知畏。
让“礼让斑马线”成为文明风景线,需要广大市民争做践行文明的“主力军”。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依靠市民的参与。“文明礼让斑马线”,体现了文明礼让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关怀的时代主题。作为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文明礼让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当我们开车在斑马线前主动为行人让路时,对方或许会报我们以感恩的微笑,这个微笑就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陌生隔阂的润滑剂,就是一份社会温情的甜美收获,就是文明长河里那一抹“一滴水足以折射太阳光辉”的靓丽风景。
文明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让我们从礼让斑马线开始,汇聚每一点道德能量,以点滴之行提升城市文明刻度,让礼让真正成为深植在燕赵大地灵魂深处的文明基因。(苏倩岚)
-
2017/05/25
长城网
从“斑马线”新规论及德与法
2017年5月,河北省交通部门又一次就斑马线问题立了新规20条。比如其中明确规定: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的,罚款5元。行人乱穿马路、翻越护栏等隔离设施的,罚款20元。机动车行经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的,罚款50元,记3分。等等。
斑马线的历史,近200年了,19世纪5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街道上,首先出现了当今这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从它出现到现在,对指示车辆、行人在街道上有秩序的行进和停止,对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护人身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斑马线的意义,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问题仍然存在,危险不断发生,于是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反反复复地想办法,出招数。如今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整交行动”来了。更加重要的问题在于:所谓“最严”之类的提法见得多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反倒成了“稀松二五眼”,不当回事了。
最要命的事情恰恰就在这里!
你只要有一条法规得不到真正严格的执行,立马“副作用”接踵而来,泛滥成灾。这样的教训在我们的实际上生活中,实在属于屡见不鲜。
日常生活中的斑马线旧规也好,新规也罢,都是为了人们的出行安全,要能够保证坚持好法与规,就要重道德。道德提高了,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合规合矩,法规就能够坚持好;道德方面一放松,法规的坚持就会打折扣。
比如党的纪律——八项规定,很具体,“不准”吃喝玩乐,多吃多占,不准公款请客,公款旅游,不准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等,也可以比喻成“斑马线”,实际上严格做到也并不困难。可这些年来,一批又一批,“点名曝光”常常有之,这“常常有之”就说明了规、法的坚持执行与道德的坚持向上是多么地不容易!
斑马线规定“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的,行人乱穿马路、翻越护栏等隔离设施的”,罚款5元、20元。“机动车行经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的,就要被罚款50元,记3分。等等。具体而细微,但真正执行起来,肯定困难不少。所以依然属于:“严”在规定上“易”,“严”在执行中“难”。
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政治生活中,都不可以随随便便,我行我素,天马行空,总要讲一些规矩,讲一些束缚,讲一些不自由。唯有如此,天下才有秩序,人人才有真正的自由。
正因为总会有人不自觉,所以,对这样明显性的“规定”又要不断依然回到道德与法规的关系上:人人讲道德,行动上重道德,那法规的执行就真正有了保障;反之,许多人没有道德上的自觉心,阳奉阴违,偷天换日,变相捣鬼,我行我素,那么无论多么合情合理的法规都有可能遭到破坏。
“斑马线”从产生那一天起,就是一种规定,对于道德层次比较高的人们来说,一点也不成问题——坚持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翻越护栏等隔离设施,“驾驶机动车行经斑马线礼让行人”从根本上说并不那么“难”!你说“明明不难的事情”却偏偏做不到,难道是规定问题吗?不是,是“道德”问题。
最近我又生病住院,问一位护士:这次“斑马线新规”是不是增添了不少麻烦?她说:“麻烦是麻烦了一些,可都是为了大家好。新规坚持实行了,犯规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在更加安定和谐的环境之中行走和生活,就是最好。我反正坚持按规矩行事,所以感到很好,道德提高了,就不可能受到规矩的惩罚。”
这话说得多么有道理啊!(储瑞耕)
-
2017/05/12
长城网
“斑马线”文明不能止于“神器”抓拍
5月4日上午,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与舜耕路交叉口人车如织。随着东西方向绿色交通指示灯亮起,路口东西方的大小车辆徐徐启动。此时,虽然南北方向早已亮起红灯,仍有行人和电动车“毫秒必争”,冲刺般奔向马路对面。许多市民还不知晓,自己抢行的路口,已经安装启用了抓拍“神器”——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电子警察”,它采用高清摄像头即时抓拍,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能够自动获取违法人信息。(5月8日《法制日报》)
近段时间,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台”,有的地方安装了人行道闸机,有的地方发明了“等灯舞”,有的地方直接用上人脸识别这个抓拍“神器”。理应看到,“中国式过马路”的治理一直是交通安全的一大“难题”。
其中,有公民道德素质的缺失。“红灯停、绿灯行”“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本是大家耳熟能详、老少皆知的交通安全常识,可现实生活中,闯红灯、抢行等问题屡见不鲜。即便有很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依旧无法唤醒人们麻木的心,依旧我行我素,“快意而行”。
此外,也有“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影响。在中国,只要有一个人闯红灯,必然有其“追随者”,一旦“组团”闯红灯,不管有多少交警或者志愿者在维持秩序,都很难形成有效管制和约束。
诚然,按照交警部门的介绍,依靠人脸识别来抓拍“违章违法”问题,可以实现快查快罚,也可以依靠“诚信档案”和“曝光”等手段加以警示。但是,人脸识别能否做到“万无一失”,每天违章违法行为人如果很多,又如何确保没有“漏网之鱼”,这些都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因此,“斑马线”文明不能止于“神器”抓拍,更重要是通过抓好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和法纪意识,从思想上重视起“安全”二字,才是当务之急。其次,要通过加强道路交通的严格执法,逐步形成道路交通安全的规矩意识和责任意识,让“法不责众”真正变成“违章必查、违法必究”,在社会逐渐形成“不敢违”的良好风气。此外,也要在人流量大的路口加强交通疏导,通过文明指引、示范带动,进一步提高公民素质,把技术、法律的“严堵”与人治的“细疏”结合起来,让“斑马线”真正文明起来。(史俊逸)
-
2017/05/04
长城网
多措并举,促斑马线前驶出“文明范”
5月1日消息,江苏盐城,一大清早,刘爷爷出门为他生病住院的妻子买早饭。在返回医院的路上,步履蹒跚的他需要通过一条斑马线,可往来车辆无一让行。通过视频可见,刘爷爷艰难地挪动着身体,试图前进。可谁也没有想到,一辆没有减速的黑色车辆在斑马线上将刘爷爷撞到。这一撞,结束了他的生命。(5月2日中国青年网)
城市设置斑马线,其作用是引导行人安全过马路。然而,行人在通过斑马线时出现交通事故的新闻却屡屡见诸于媒体。机动车礼让行人的行为,不只是规矩,更是法律规定,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若驾驶人违反,将受到罚款100元、记3分的处罚。看来很多驾驶员都没有好好学习交规,或是已经选择性遗忘了。如何让驾驶者在斑马线前驶出“文明范”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引导机动车司机务必增强规矩行车的意识;同时,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执法力度,用国家强制力规范机动车司机主动避让行人,彻底杜绝机动车横冲直撞的现象。只要机动车司机都能按照规矩行车,行人的奉献隐患就会少一些,人身安全就会多一份保障。
其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守法意识、安全意识,培养市民文明素养。广大市民在有信号灯的路口不闯红灯;在没有信号灯的路口,机动车礼让了,行人要尽快通过斑马线,节省出时间让车辆通行。特别提醒“低头族”,过马路时不能玩手机、听耳机,要注意观察路面情况。让行人和机动车各方面共同协作、相互礼让,一起营造一条和谐、高效的“安全畅通路”。
最后,交通部门要把公交、出租车行业打造成文明交通“走在前、作表率”的窗口行业,通过行业监管、企业自查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使广大公交、出租汽车驾驶员由“要我礼让”转变为“我要礼让”,带动广大社会机动车驾驶人增强“礼让斑马线”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出行的良好风尚。
笔者衷心希望广大市民文明出行,改掉交通陋习,也希望广大司机自觉践行“车让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出一份文明,让出城市交通和谐。(吴昭宜)
观点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