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萃

  • 2017/08/23

    长城网

    把为民情怀转化为让人民幸福的美丽实践

      在正定,有一份记忆,珍藏在许多人的脑海,历经30多年不曾褪色;有一种情感,沉淀在许多人的心里,历经30多年不曾消减。这份记忆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这份情感便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的鱼水情深。

      阅读相关报道,走进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切实感受到为百姓吃饱肚子,他勇于担当,为“高产穷县”减少征购跑省进京,实事求是反映人民心声;为乡亲致富,他不断找寻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路子;为了正定的未来,他关心教育,从校舍抓起,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始终把当地百姓的事当做头等大事;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把内蕴于心的为民情怀转化为让当地人民幸福的美丽实践。

      这是一种从情怀到笃行的实干担当,更是一种从牵挂到笑脸的幸福蝶变。

      同甘共苦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生动写照。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里,他和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为吃透县情,他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与老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拉家常,急群众之所急;为正定发展商品生产探路,他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子调研,得知厂子遇到销路困难,通过各种途径帮忙介绍客户,以解燃眉之急。他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想,这就是一位党员干部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赤子情深。如今的正定,正充满自信地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这正是同甘共苦走向苦尽甘来的幸福步履。广大党员干部,更应紧跟总书记,紧跟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开创美好新生活。

      为民请命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形象诠释。当时光机带我们回到那难忘的岁月:面对高征购导致群众吃不饱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不怕有损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形象,不怕上级领导不高兴,不怕对个人政治前途有影响,果断跑省进京,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心声,反映现实问题。这种决心来自哪儿?我想,就是来自他把老百姓的事当做最大的事的真诚之心,就是来自他为民请命的担当。俗语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牢记使命担当,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事情入手,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考虑,以公仆本色用心用情用力察民情解民忧。

      笃行实干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铿锵表达。老话说得好:“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给百姓看。”摘掉“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正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实干苦干加油干的拼搏精神,实现了正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寄托着总书记无尽的牵挂,更折射在百姓幸福的笑脸上。就在今年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习近平总书记“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有力号召,更成为我们笃行实干的精神助力,我们更需向总书记看齐,立足实际、付诸行动,在实践中锤炼品质,在实干中成就事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我们的奋斗目标,砥砺奋进,把为民情怀转化为让人民幸福的美丽实践。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广大党员干部,请时刻饱含一份“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将“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根植于燕赵大地,让这份深厚的情怀转化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躬亲实践,转化为百姓满意、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苏倩岚)

  • 2017/08/23

    长城网

    “发声”“发奖”“发火”彰显为民情怀

      长篇通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生动再现了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带领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三年多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始终情系群众,为群众“发声”“发奖”“发火”,一个个动人事迹,无不彰显他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民贫我愧、民困我忧”,在习近平同志心中,只有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他不顾个人政治前途受到影响,跑省进京实事求是为群众“发声”,终于让正定群众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他深知“治国之道首先裕民,民富才能国强”的道理,采取为率先致富者“发奖”鼓劲、撑腰壮胆的办法,创造性地解决了“想富不敢富、想富不会富、想富不能富”这一“老大难”问题;他深知教育关系着子孙后代,见到校舍年久失修,他心急如焚当众“发火”,换来了孩子们学习条件的改善。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习近平同志为正定人民“发声”“发奖”“发火”这三件事,彰显出他对人民的知之深、爱之切,正如他所讲的那样,“七年的插队生活,使我深知农民的艰辛和农村的一切……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事情”。

      然而,过去有些党员干部,忘记却掉了自己的公仆身份,有的以“官老爷”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嘴上说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只顾小家不顾大家,有的见到矛盾绕着走,一心只当太平官,有的服务群众缺乏耐心,态度“冷、硬、横”。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宗旨意识不够牢固,没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缺少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广大党员干部当向总书记看齐,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进一步锤炼党性修养,强化宗旨意识,常怀为民之心,常谋利民之事,用自身的“辛苦度”提升群众的“幸福度”,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争做百姓喜爱的好官。(马月)

  • 2017/08/21

    长城网

    心系民生 做百姓认可的好干部

      近日《河北日报》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为主题的系列长篇通讯,真实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从政风范和人格魅力,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历久弥新的思想观点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忠诚的政治品格、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强烈鲜明的问题导向和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定态度,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正定、对河北的关心关怀和深厚情感,使党员干部很受教育、深受鼓舞。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实践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创新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百姓心中念总书记,口耳传总书记,不因岁月流逝而忘记总书记,就在于总书记一心为民办事,造福当代、泽被后世。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他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思想和实践,不仅体现了他在青年时期就具有坚定信念、为民情怀、改革思维、开放意识、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也看到了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本色: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在正定的那段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没有负人民。而正定人民也没有忘记一起奋斗过的老书记。他在正定激情如火、实干兴县、含笑进取的样子,深深印刻在老百姓心中。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正定3年多的岁月里,1000多个日日夜夜中,习近平始终心系正定发展、人民幸福。他勇于解放思想,设法降低粮食征购基数,力推“大包干”,找到更多使老百姓富起来的好路子;他亲自撰写“招贤榜”,育才挖才用才,助力经济腾飞;他挖历史文化,建“荣国府”,实施旅游兴县;他重智力投资,盯校舍,抓教学,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最终,习近平与正定人民一道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冲破了“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的模式,书写了精彩的正定“翻身记”,为日后正定经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基础。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作为党员干部,能不能为党和老百姓办实事,能不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心系民生,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干部的要求,更是衡量干部是否牢记宗旨的试金石。对群众既要有责任心,又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担当,真正让最困难的群众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最盼望的事能够及时办好,最不满意的问题能够及时纠正,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回应群众关切。唯有此,才能真正做成一名为政清廉取信于民,秉公用权赢得人心的好干部。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树立为人民谋福祉的正确政绩观,把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要务,坐得端、走得直、行得正,做百姓认可的好干部,忠诚坚定,心系民生,共产党员的好口碑才能世代延续,党的事业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田玉山)

  • 2017/08/18

    长城网

    为民情怀生于泥土中

      8月14日,《河北日报》刊发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为主题的系列长篇通讯的第一篇《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随着文字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点滴,习总书记的从政风范和人格魅力愈加清晰,尤其是总书记所表现出的为民情怀,最是让人印象深刻、倍觉温暖。

      为了让群众吃得饱有活钱,他冒着风险向上级争取减少粮食征购,鼓励农民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作物;为了让更多群众生活好起来,他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大力搞活农村经济,注重发挥致富样板作用;为了正定的未来,他关心教育事业,从校舍改善抓起,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这一桩桩一件件关乎民生的事情,无不浸透着对群众的深厚情感,无不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了奋斗的目标。

      做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人民,干每一项工作都想着人民,这样的为民情怀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因为习总书记的脚始终在泥土中。在延安的七年插队生活,使他深刻了解了真实的农民和农村,所以他愿意放弃优越的条件主动到基层,所以他饱含着情感要“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

      在正定,如果没有骑着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地跑,就不可能将“高产穷县”的底摸得那么透,可能也就不会有后边的争取减少粮食征购;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百姓生活的艰难和不易,可能也就不会下定决心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如果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看,也就不会知道哪个村、哪个学校、哪间教室是危房,危到什么程度,可能也就不会有之后校舍的改善……为民情怀是因为对人民饱含情感,更是因为始终在人民中间。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始终和老百姓心贴着心,自然能把事关人民幸福的事办好。

      与习总书记相比,现在不少干部缺的就是“跑”的功夫,缺的就是一竿子插到底的劲头。有的干部坐在办公室里做决策,有的干部坐在车里下基层,没有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有和人民群众心贴心,对基层的情况摸得不透,对基层的认识了解不够,对群众的感情没有培养起来,很多工作自然是浮于表面,很多决策自然不能惠及于民。

      重温习总书记在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不是要停留在被感动和被温暖的表面,而是要学习习总书记工作的方法、态度和精神,是要让更多人从中得到启迪、汲取力量,是要让党员干部把脚扎根泥土、把心献给人民。有了为民情怀,才能做好为民之事。

      读一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脚上沾满的泥土,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不妨就从现在起培养自己的为民情怀!(高永维)

  • 2017/08/18

    长城网

    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为何深深打动你我

      为百姓吃饱肚子,他勇于担当,为“高产穷县”减少征购跑省进京,实事求是反映人民心声;为乡亲致富,他不断找寻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路子;为了正定的未来,他关心教育,从校舍抓起,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品读总书记在正定从政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朴实如邻家大哥,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深深打动着你我。

      一是抓改革,心系民生。在河北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习近平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和这里的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他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治国之道首先裕民,民富才能国强”。让百姓生活好起来,富起来,是他始终牵挂于心的大事。他鼓励自己分包的滹沱河南片和城关片9乡1镇要率先致富,为万元户颁发“率先致富奖”,给致富农民撑腰。为正定发展商品生产谋划路子,他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子调研,得知厂子遇到销路困难,通过各种途径帮忙介绍客户。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群众做一点实在事情,习近平与这方土地、这里的老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

      二是说真话,为民请命。跑省进京,向各级相关部门反映高征购的问题,在那个年代,如果心里没把老百姓当回事,没有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是下不了决心的。一是怕有损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形象,二是怕上级领导不高兴,三是怕对习近平个人政治前途有影响。对这些顾虑和担心,习近平的回答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倡实事求是。同中央保持一致,就应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心声,反映现实问题。为人民请命,掷地有声。

      三是抓教育,善作善成。一次,平易近人的习近平下乡发火了。原来,当天习近平一行骑车来到北贾村小学查看校舍,令他没想到的是,一眼看去,富裕的北贾村,小学竟然是破败不堪,无人修葺,老师学生就从墙上的一个大窟窿进进出出。“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这么破败的学校,你们怎么看得下去?”习近平声调有些提高,责问赶来的校长。“教育关系着子孙后代,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为掌握全县校舍危旧情况和修缮进度,习近平一有时间就去转学校。近的骑自行车,远的开车去,哪个村、哪个学校、哪一间教室是危房,危到什么程度,习近平都要在笔记本上一项不落地记下来。从人民群众的关心关切抓起,从小事细节抓起,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总书记当年在正定留下的好思想、好方法、好作风,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四是接地气,平民情怀。1984年,习近平从北京乘火车返回正定。途中,铁路工作人员查票,发现车厢里一对小姐妹上车没买票。习近平听了姐妹俩的诉说,尤其是看到她们穿得破旧,脸上稚气未消,就主动掏出钱来为她们补了票。这对姐妹后来找到正定县委大院,习近平不仅没要她们还的车票钱,还又掏钱让人送她俩到石家庄火车站,登上回家的火车。这件事,被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写进了怀念习仲勋的文章《我用微笑送你远行》中,因为她十分欣慰,儿子能像父亲一样,“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总书记的为民情怀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心头一热。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从政风范和人格魅力,让我们从中得到启迪,汲取力量。一个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情同一家人,信念坚定的领导人,是百姓之福,是中国之福。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中国越来越强大。(魏金改)

  • 2017/08/18

    长城网

    呼应民之疾苦的初心与情怀

      “舒适的生活是庸人的追求,我是准备着入‘苦海’的”。李亚平1983年8月21日的日记中,也记载着习近平边吃午饭边聊时的真情流露。(8月14日《河北日报》)

      “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共产党人的苦海就是人民群众的福海。回首正定工作的岁月,三年多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同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他的自行车到过那里每一个村庄,他的汗水倾洒在那里每一寸土地,他的情感时时刻刻为百姓疾苦所牵系。“群众有所呼,他就有所应”,在他“入苦海”的执政理念中、他爱民为民的真情表白里,在他为群众办的每一件大事小事中,一脉相承的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情怀。

      “我也希望我一辈子能够坚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多,最多就是这么一件事,我想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也不是什么承诺誓言,而是朴素、真挚的人民观、政绩观、事业观,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与情怀。我们的权力是人民所赋,我们的伟大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蓬勃发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与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困难疾苦相呼、相应、相知、相守?

      为了解决“高产县”老百姓填不饱肚皮的难题,习近平应民之所呼,宁可不要“高产县”的政绩,也要让老百姓过上实实在在的好日子。他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问题,为减少征购跑省进京,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为了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日子好起来,习近平应民之所呼,他放宽政策、出台文件,转变人们落后思想,号召、鼓励人们大胆致富、公开致富、光荣致富。通过不断寻找新路子、新方法,搞活了农村经济,农民有更多的发展余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为了改善孩子们艰苦的学习条件,习近平应民之所呼,他摸排教室危房,把每一所学校的情况都记在本子上,他召开教育工作“三干会”,号召干部捐款。在他的奔波操劳下,全县建起了第一座教学楼。“真希望习书记再回来看一看。”学校的老校长始终惦记着为他们建校办学的好干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永远激荡在我们耳边。永葆如此之初心,永怀如此之情怀,在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的脚步将更加坚实、自信、有力,也定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张学迁)

  • 2017/08/18

    长城网

    不忘初心,始终为民

      在正定,有一份记忆,珍藏在许多人的脑海,历经30多年不曾褪色。

      在正定,有一种情感,沉淀在许多人的心里,历经30多年不曾消减。

      1982年3月,29岁的习近平来到这里,写下了自己从政经历的第一笔。(8月14日《河北日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正定的三年多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为百姓吃饱肚子,他勇于担当,为“高产穷县”减少征购跑省进京,实事求是反映人民心声;为乡亲致富,他不断找寻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路子;为了正定的未来,他关心教育,从校舍抓起,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爱民为民,从细微之处落脚。他始终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以百姓之心为心,把人民利益摆到最高位置。只有心怀人民、敬畏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得民心、聚民力;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才能把改革发展的每一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终会实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作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鲜明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从正定到福建、到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再到总书记,习近平念兹在兹的就是“人民”,不忘初心的民生情怀更加浓。“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的挚爱。总书记心忧天下、心系百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干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惠民举措不断出台、民生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赢得了全党的拥护,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政治基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的当天中午,习近平同500多名中外记者见面,他坦陈肩负着沉沉的担子,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概括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习近平的人民情怀让世界感受到中国领导者治国理政的信念与追求,尽显大国的担当与责任。当前,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13亿百姓的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样的领导下,我们的百姓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我们的国家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全面小康的梦想也定会照进现实。

      我们党拥有8800万党员,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各行各业。无论处在繁华都市还是边远地区,各行各业的党员都要学习总书记爱民为民的情怀,爱岗敬业,实事求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一件件小事,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张娜)

  • 2017/08/18

    长城网

    心装百姓才成事,胸怀为民方显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了三年多,和这里的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他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8月14日《河北日报》)

      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才会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力,才会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情怀。习近平任职正定后,骑着自行车就能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那是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孩子们的学校是否安全、百姓的餐桌上是否有白面馒头、致富农民是否越来越多。而在正定人的心中,无论习近平走到哪里,职位多高,依然是当年那个心里装着百姓的“老书记”,那种与民相亲、与民同乐的情感由内而发、纯朴自然,特别可亲可近。

      真正的共产党员,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看不得百姓受苦”是爱民之心的体现,也是共产党员为民办事的初心,正是因为这份初心,才有了“棉花种植面积由1万亩增加到19万亩”,有了“正定全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有了如今带领全国人民奔向小康生活的魄力。把老百姓放在心里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心里有了百姓,就有了最强的力量,就有了“为民请愿”的决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总书记敢做、能做的就是为老百姓吃饭提高保障,致富找到路子,教育夯实基础。

      实干担当,才是淡泊名利的执政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百姓之事就是自己的事,百姓之难就是干部的难,百姓之喜方是干部的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习近平总书记从这里走过。习总书记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在这片土地上,共产党人通过一番实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在这片土地上,习总书记用自己的“政治生涯”为民请愿,他的淡泊名利让正定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人民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谁对他们最好,谁对他们最亲,心里明镜似的,正定县的“老书记”习近平在正定百姓的心中是永不褪色的存在,是不曾削减的铭记。

      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心心相印,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这是每个党员干部应有的为民情怀,也是最大的实干,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陈瑞阳)

  • 2017/08/18

    长城网

    有一种不忘初心,叫“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了三年多,和这里的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三年多时间,习近平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为百姓吃饱肚子,他勇于担当,为“高产穷县”减少征购跑省进京,实事求是反映人民心声;为乡亲致富,他不断找寻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路子……(2017年8月14日《河北日报》)

      “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河北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开始的地方,摘掉“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不仅是他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是他当选总书记后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实践源头,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的,正所谓“不忘初心,为了人民”。

      有一种不忘初心,就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当年,习近平在正定“见不得百姓受苦”,了解到征购过重、百姓吃不饱的情况后,就主张县委如实向上级反映,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并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要向上级反映这个事儿,心里没把老百姓当回事,没有点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这种担当,内涵于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心想着老百姓的安危冷暖,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治国之道首先裕民,民富才能国强”。当年,习近平任职正定后,坚持以民为本,支持并号召群众靠勤劳致富,“正当的劳动致富,都是无可指责的,必须大力支持”,“要继续放宽政策,搞活农村经济,使农民有更多的发展余地”让生活好起来、富起来,是他始终牵挂于心的大事。实际上,这种浓浓的为民情怀穿越了近半个世纪,习近平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在正定人的心目中,无论习近平走到哪里,职位多高,依然是当年那个心里装着百姓的“老书记”,那种与民相亲、与民同乐的情感由内而发、纯朴自然,特别可亲可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初心,都要坚持人民立场,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要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这是每个党员干部应有的为民情怀,也是最大的担当。(刘凤敏)

  • 2017/08/18

    长城网

    为民情怀最动人

      8月14日,河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一)》。报道用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的为民情怀。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心里想着人民,心中装着人民,这是为官者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一个党员干部有了为民爱民情怀,就会“哀民生之多艰”,树立“利济苍生”的远大抱负;就会时刻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时时触摸群众的情感;就会有“济苍生,安黎民”的实际行动和助民致富的有效方法,在有限的任期和职权范围内,为人民群众尽量多做好事、办实事;就会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就会坦坦荡荡,展现一个党员干部的至高情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得到人民衷心爱戴的根本。

      他真心热爱群众。为政之要,贵在爱民。习近平为什么放弃优越的条件,主动申请到正定做基层工作?他的回答是,七年的插队生活,使他忘不了农民的艰辛和农村的一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沟壑与山岭……“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情系群众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党员干部要像习近平那样,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从内心深处对人民群众充满情和爱,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

      他诚心亲近群众。为民先要知民。只有深入基层察民情,才能知民意。掌握了民情,知道了民意,为民才能找到穴位、摸准脉搏。习近平到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伊始,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和群众拉家常,了解到征购过重情况后,如实向上级反映;他支持并号召群众靠勤劳致富,让生活好起来、富起来,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两户一体”的几项规定》《关于认真检查对待专业户的一些错误做法的通知》,这是摸透情况的结果。党员干部要像习近平那样,乐于跟群众交朋友,善于跟群众打交道,用群众语言说家常话,讲群众能够接受的理,与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上”,经常到基层去调查研究,放下架子与群众接触,了解群众的安危冷暖,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他悉心为群众办实事。“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咱们这些领导对不起江东父老。”“教育关系着子孙后代,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为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让百姓吃饱肚子,他跑省进京;为乡亲致富,他找寻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路子;为了正定的未来,他关心教育,从校舍抓起,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这些都反映了习近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党员干部要像习近平那样,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求真务实,紧紧围绕群众最想的、最盼的、最愁的事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以实际行动报答人民群众的养育之恩。

      “知之深,爱之切。”燕赵沃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生活和奋斗过的地方,也一直是他心头的牵挂。让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的深情厚爱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把为民情怀写在群众心中,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河北篇章!(边建军)

  • 2017/08/18

    长城网

    始终秉承赤子之心 努力做服务百姓的行家里手

      认识在学习中深化,思想在碰撞中升华。我读了河北日报刊发的长篇通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一)》,感慨颇多,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点滴言行,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也作出了表率。广大干部群众也应像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那样,始终秉持赤子之心,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努力做服务百姓的行家里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持实事求是,关心人民,说真话办实事。正定是“高产穷县”,但是这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习近平同志到正定工作不长时间,就通过走街串户实地调研发现了这个问题,在一次县委的小型座谈会上,习近平说:“绝不能光讲粮食生产、光讲高产粮,不讲经济效益。”“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咱们这些领导对不起江东父老。”这些朴实的话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实事求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好作风。不过,在那个年代,向上级反映高征购问题,说轻了是思想觉悟低,说重了那可就是政治立场问题了。要向上级反映这个事儿,心里没把老百姓当回事,没有点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习近平与其他同志一起,跑省进京,向各级相关部门反映这一问题。上级很快就派人到正定调查,摸清了实情,当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习近平总书记说真话办实事的好作风,在工作之初,就一直存在,直到担任最高领导人。我们共产党员,机关干部,都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人民的好作风,时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带着感情、充满真情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决不能搞“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说漂亮话,不办正经事”。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成公务人员的大事,群众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帮助解决,我们一定要像总书记那样时刻心里装着老百姓。群众有了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他们就会对党和政府产生怀疑和不满,久而久之,党和政府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更是危险的。只有像习近平那样带着服务百姓的心,时时刻刻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持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把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我们的国家才能和谐稳定,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屡次批评“把运用正当手段实现勤劳致富与投机钻营、非法剥削混淆起来了”的错误认识。他还多次在会议上批评一些干部把先富起来的“两户一体(指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看成是搞歪门邪道的非“正统”百姓。正是在习近平的主持推动下,县委和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定的改革进入了富民安民的快车道。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兼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仍然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致力于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实际在正定开始,就是一以贯之的。深化改革是一场革命,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像总书记那样把思想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固化的利益格局中解放出来,从保守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市场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和法治思维,啃下改革的硬骨头,扫除发展的拦路虎。对此,我们要时刻把习近平同志当榜样,拥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摒弃急功近利和杀鸡取卵的陈旧观念,着眼长远,尤其是河北省面临加快发展的任务和经济结构调整和治理污染的压力,更要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为法宝,抢抓新机遇,努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闯将,努力再创河北省的新辉煌,最终达到让百姓共享改革成果的目的。

      坚持关心教育,重视人才,不断为人才创造好的条件。习近平同志平时平易近人,对干部教育一般是引导为主,可是骑着自行车下乡来到北贾村小学,亲眼看见坍塌的大门,一条马车、拖拉机来回驶过的大道就被当作操场几间教室房顶的瓦片都快掉完了,没有一扇窗的玻璃是完整的,有的孩子上课因无凳子只好坐在地上……发了火,要求立刻整改。因为习近平深知,教育兴,人才兴,事业兴。教育关系着子孙后代。离开学校时还捐出200元钱,帮助北贾村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县委书记,给春光电器厂通过各种途径帮忙介绍客户,使电器厂的产品卖进了中央电视台,厂子也就此活了起来。过年调研电器厂,给厂长“拜年”,只因他这个致富典型很有意义,可以起到领路、示范作用。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帮助学校改善环境努力扶植民营企业,充分展现了他礼贤下士、爱才敬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聚才用才的情怀和独到的人才观。现在的河北省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破解制约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激活市场主体、增强基层活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我们到底能不能把我们需要的紧缺人才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完成好人才答卷,就需要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多向总书记学习,有那么一股子惜才爱才的韧劲,慧眼识才的能耐,同时也给有才能的年轻干部锻炼成长、尽展才华提供广阔空间和舞台。

      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发展和改革的路上还将面临不少矛盾、困难和压力与挑战,如果广大干部没有总书记那种“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没有总书记那种“勇于改革、敢于担当”的闯劲,没有总书记那种“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韧劲,毫无疑问,我们的工作将会处于被动。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识才惜才爱才,才能努力推动河北改革创新、绿色崛起,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业绩。(王凯)

  • 2017/08/17

    长城网

    为百姓“做一点实在事情”

      原《河北青年》杂志编辑周伟思曾问过习近平:“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条件,主动申请到一个小县城做基层工作?”习近平的回答是,“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8月15日《河北日报》)

      最难让人忘记的,是同甘共苦的日子。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了三年多,他和这里的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感情。三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却足以让正定,让正定的老百姓心中留下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而对于正定人来讲,无论习近平走到哪里,职位多高,依然是当年那个心里装着百姓的“老书记”。

      摘掉“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习近平总书记富有远见卓识的改革眼光令人敬佩,身先士卒、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的状态值得学习。他说,“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时针拨到当下,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作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十几年过去了,时间雕塑一切,改变一切,习近平总书记“看不得百姓受苦”的爱民之心不变,为百姓“做一点实在事情”的初心不改,也正因为这份初心,才有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矢志不渝,才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向贫困宣战的决心担当。

      为百姓“做一点实在事情”应当是领导干部一辈子的追求。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作为领导干部要对群众有真情实意,感谢百姓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要真心实意急群众所及,想群众所想,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把尽心尽力、履职尽责作为工作目标,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这样才对得起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

      每个人都有为百姓多“做一点实在事情”的信念,河北就会有更加卓越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燕赵大地钟灵毓秀,各地各级干部更应该有奋斗的意识和自觉性,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决心,直面当前发展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拥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不怕啃硬骨头、不怕搬重石头,扎扎实实打好脱贫攻坚、环境治理与保护、经济结构改革等一场场硬仗,用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更多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成绩。(孔令晶)

  • 2017/08/17

    长城网

    如何成为百姓心里人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一切为了群众,要把“百姓的事都放在心里”,要把群众所思所想如实地反映给上级,真正做到“为民请愿”,无视个人得失。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衡量一个领导政绩最根本的标准。要想真正让一方群众过上好日子,有更多的幸福感,就要深入到群众去,站在田间地垄上,坐在庄园炕头上,面对面的与老百姓交流,体察民情民意,把最基层的群众心声“访”出来。熟知了群众的“疾苦”,领导干部就有了工作方向和目标,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就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避免了“拍脑门”式的乱作为。

      实事求是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明知百姓疾苦却不对上级说,这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行事风格。只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勇于担当,敢于为民请愿才是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为民请愿就要说真话、实话,难免要拂某个人的面子,惹一些人不高兴,干的是“得罪人”的事。正因如此,少数领导干部不敢“为民请愿”,明知群众日子不好过,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做起“好好先生”,毫无担当,生怕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谁能做到“为民请愿”,他就赢得了民心,收获最强的支持力量。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为民请愿”始终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已为我们做出了完美诠释,从当年他摘掉正定“高产穷县”的帽子,到如今带领全国人民奔向小康生活。

      习总书记书记能有如此“魄力”,源于他把老百姓放在了心里,想问题、做事情以群众为中心,以老百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为准则,完全不考虑个人得失,从来没有把“政治前途”当回事。有了如此“魄力”,当年的习近平总书记虽仅为而立之年,但干出了一番大事业,给老百姓吃饭提高了保障,致富找到了路子,为下一代教育夯实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为民请愿”的工作方式,给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带了头,做出了表率。我们一定要学好、用好,真正成为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的好干部,成为群众知心人、心里人!(侯宝中)

  • 2017/08/17

    长城网

    一枝一叶总关情

      8月14日,河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一)》,在河北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这篇长篇通讯,重温了总书记当年在正定工作时的点点滴滴。总书记的爱民,体现在举手投足间。“发展梦”、“致富梦”、“求学梦”、“健康梦”,一组组镜头,一个个画面,浓缩了他对群众冷暖的浓浓关切和百姓幸福的殷殷期盼。一句句话语指引前路,饱含深情和牵挂,一声声关怀备至的询问,暖了民心,无一不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情怀和特有的人格魅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了总书记一以贯之地争做“群众贴心人”、“领路人”,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的赤子之心和公仆风范。“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不是一句口号,是心系人民与为民担当的同频共振,是干事创业中的知行合一,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应有情怀。

      这种伟大情怀该如何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指引,那就是立足本职、勇于担责。一方面,要“心中有民”,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想问题、办事情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向群众聚焦,为群众出力,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好。

      “为民”成为习惯,为民情怀才有可靠的土壤。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心中有责”。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立在民心,在重任面前当仁不让,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才是共产党人的应有风范。为民服务是好干部的底色,也是共产党人最响亮的政治宣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对个人名利想得透、看得淡,对群众利益想得多、看得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多做雪中送炭的暖心事,多下啃硬骨头的苦功夫,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为民”情怀根植于新时期党员干部的素质要求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从中得到启迪,汲取力量,切实担当起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任,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切实增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孙小航)

  • 2017/08/17

    长城网

    “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应成为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了三年多,和这里的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他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实践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创新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2017年8月14日《河北日报》)

      “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成为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党之所以存在、发展和不断壮大的真正理由与根基所在。党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一致,任何历史时期都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与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民。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方法与载体,建立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听民声,解民忧,为百姓办实事、出实招、谋福祉;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让群众感受到看得见的行动、摸得着的实惠。

      “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成为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要把亲民爱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员干部,肩负着党组织的厚望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用最亲切的态度、最朴素的语言面对面地与群众沟通交流,用心倾听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切实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以此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起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为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党员干部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落到实处,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以大公无私、勤政为民、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勇于奉献的作风,以道德制高点掌握话语权,增强说服力。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党员干部要“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融入到工作、生活之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成为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要淡泊名利执政为民。党员干部要“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一要努力做到正确对待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自觉校正个人追求,正确对待名利,做到淡泊、大气和奉献。二要正确对待工作,始终保持一颗进取心。党员干部要有刻苦钻研和勤奋敬业的精神,把学习当作重要职责、任务和终生追求。三要正确对待权力,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认识到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做到执政为民、人民利益至上。四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修身律己。要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责任担当,能够形成“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的价值追求“风向标”。

      “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成为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形象生动、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质是实干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回望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变化的是时空方位,不变的是共产党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品质更是行动。党员干部光有想法是不行的,还要立足实践、付诸行动,在实践中锤炼品质,在实干中成就事业。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怕吃苦、不实干,而是希望找关系、走捷径,这当然是行不通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给百姓看。人民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谁对他们最好,谁对他们最亲,心里明镜似的。党员干部“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就要充分认识到“群众工作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了解群众之急、群众所需,立说立行,马上就办。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高民杰)

  • 2017/08/17

    河北日报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在河北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8月14日,正定县塔元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河北日报长篇通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发展各项民生事业,把新农村建设得更美好。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威摄

      8月14日,河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一)》,在河北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许多干部群众通过河北日报和河北日报客户端、河北日报微信公众号、河北新闻网等,认真阅读这篇报道。“为百姓吃饱肚子,他勇于担当,实事求是反映人民心声;为乡亲致富,他不断找寻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路子;为了正定的未来,他关心教育,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报道体现了总书记满满的为民情怀,让我们很感动、很激动,读完无比振奋,备受鼓舞。”全省干部群众纷纷表示。

      大家认为,报道用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的为民情怀。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实践源头。我们要紧跟总书记,紧跟党中央,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把忠诚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体现在行动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通过认真学习这篇长篇通讯,回顾总书记当年在正定工作时的点点滴滴,对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正定这片热土上留下的好思想、好方法、好作风,是我们石家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邢国辉表示,要始终保持民贫我愧、民困我忧的使命感,用心体会总书记当年摘掉“高产穷县”帽子的坚定决心,把加快省会发展摆在首位,更加扎实地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推动省会又好又快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把民生民利作为发展的第一追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始终坚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更加注重到一线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盼,更加注重民生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中“8个更”要求,把民生工作具体化、项目化、工程化,努力做深做细做实,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始终保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几件长精神、长志气好事的务实作风,从人民群众的关心关切抓起,从老百姓的利益诉求抓起,从小事细节抓起,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道路宽阔,楼房整齐,街面干净。8月14日,记者走进正定县塔元庄村,处处能感受到村民对生活的幸福感。进入村民李彩芳的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内,摆放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彩芳一家人的合影。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北视察时到塔元庄村随机走访过李彩芳的家。

      “总书记真是把老百姓装在心窝里,一切都为了俺们过上好日子。”李彩芳说,2013年总书记到她家的时候问得最多的就是家里的生活状况,家里老人有养老保险吗,两口子打工一个月收入多少啊,家里有没有负担……如今,李彩芳两口子在村里的企业打工,一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儿子在读大学,村里最近又给分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俺们老盼着总书记再来,来看看塔元庄村的幸福生活。”

      8月14日上午,读完河北日报长篇通讯,张新立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30多年前,那时他任正定县春光电器厂厂长。厂子遇到销路困难,是习近平通过各种途径帮忙介绍客户,使春光电器厂的产品卖进了中央电视台,厂子也就此活了起来。“我们的困难,习书记都记在了心里。文中所提到的各个故事无不体现着总书记当年在正定时就坚持的一心为民理念,也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张新立说,30多年来,习书记的支持与鼓励一直是一笔巨大财富,激励、鞭策、影响着他。“我是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事业干好,更要为社会多作贡献。”

      “一口气读完了报道,很多细节太感人了!总书记的爱民,体现在举手投足间。”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街道祥富里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林静深情地回忆,去年7月28日,总书记到唐山视察期间,来到祥富里社区看望基层群众。“无论什么场合、见到哪位群众,总书记都是主动握手,主动问候,让我至今想来心头都会一热。”

      “作为一名与群众零距离的社区干部,我们必须把社区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以社区居民满意为我们的工作标准。”陈林静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进一步苦练四门“基本功”,那就是: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婆婆嘴,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有我们;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和这里的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我们看到了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的赤子之心和公仆风范。”省社科院社会治理与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彦坤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从中得到启迪,汲取力量,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忠诚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切实增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985年5月赴厦门任职前,习近平又一次来到北贾村小学,询问校舍改造工程进展。“明天,我就离开正定了,这点儿钱留下给孩子们买图书吧。”长篇通讯中的这一细节,让正定县教育局局长赵军山印象深刻。

      “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一定要把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的学校。”赵军山说,正定县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家校共建,做到全面协调发展。“可喜的是,今年正定教育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城内新建公办幼儿园2所,已列入计划即将动工的学校、幼儿园4所,扩建公办小学2所,这将彻底解决城内教育资源紧缺的难题;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新教师260名,全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长篇通讯字里行间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燕赵大地的无限深情,体现着总书记心系民生、情注民心的为民爱民情怀。”省民政厅厅长赵风楼表示,全省民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贯彻2013年总书记视察省民政厅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四个意识”,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政工作。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要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以优质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要认真学习总书记‘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的精神风范,让河北的老百姓得到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张绍廉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而对于现在的河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来讲,就是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强基固本、补齐短板、填平凹地,尽快与京津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同质化、均等化,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生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怀。

      读完河北日报长篇通讯,阜平县骆驼湾村第一书记敦伟涛陷入沉思。“报道中提到,总书记曾说,‘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话语朴实,却打动人心。”

      敦伟涛说,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骆驼湾村访贫问苦,更让他近距离感受到总书记心系民生、“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的为民情怀。这几年,驻村工作组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尽心尽力为村里谋求发展,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为提高村民食用菌种植技术,积极聘请省微生物专家做技术顾问,开展培训和现场指导,提升菇农效益;看到村民对农家乐经营没有经验,组织村民到山西对标学习,开阔眼界,鼓舞信心。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工作组和骆驼湾村村民一道奔走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

  • 2017/08/17

    河北日报

    “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一)

      1983年春,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习近平在正定县委办公。(资料图片)

      “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

      ——习近平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了三年多,和这里的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他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

      摘掉“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真刀真枪干一场”“改革戏必须大家唱”“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实践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创新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他在青年时期就具有坚定信念、为民情怀、改革思维、开放意识、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脉相承。

      两个多月来,河北日报记者深入采访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接触过的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为主题,从心系民生、实干实政、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转变作风等5个方面,采写了系列长篇通讯,真实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从政风范和人格魅力,使人们从中得到启迪,汲取力量,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忠诚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切实增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在正定,有一份记忆,珍藏在许多人的脑海,历经30多年不曾褪色。

      在正定,有一种情感,沉淀在许多人的心里,历经30多年不曾消减。

      1982年3月,29岁的习近平来到这里,写下了自己从政经历的第一笔。

      三年多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

      为百姓吃饱肚子,他勇于担当,为“高产穷县”减少征购跑省进京,实事求是反映人民心声;

      为乡亲致富,他不断找寻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路子;

      为了正定的未来,他关心教育,从校舍抓起,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

      “明天,我就离开正定了,这点儿钱留下给孩子们买图书吧。”1985年5月赴厦门任职前,他仍牵挂着孩子们。

      习近平牵挂着正定,正定人民也牵挂着他。

      离休老干部闫月芬养成了追着习近平任职地电视台看新闻的习惯:“他上了福建我就看福建台,他上浙江我就看浙江台,他到上海我就看上海台,他上了北京我就看中央台。他心里有我们,我们心里也有他。”

      “老书记好!”2008年1月和2013年7月,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两次到正定塔元庄村调研指导,当欢迎的人群中响起一声声“老书记”时,他高兴地将手伸过去,与群众一一握手。

      在正定人的心目中,无论习近平走到哪里,职位多高,依然是当年那个心里装着百姓的“老书记”。

      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

      “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咱们这些领导对不起江东父老。”

      ——习近平

      1982年4月初的一天,紧邻正定县城的永安公社三角村大队部走进了几个推着自行车的人。

      “这是习书记,到你们村转转,了解了解情况。”有人向迎出来的大队干部介绍身边个子最高的年轻人。

      1982年3月25日,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的习近平,被石家庄地委任命为正定县委副书记。到任伊始,他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研究。

      全县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千斤的三角村是习近平调研的首站。

      可习近平没想到,出了大队部,和站在街头的几位群众拉起家常,大家说到生活上的首要问题竟是“粮食不够吃”。

      “一年干下来,从年头吃不到年尾。”

      “谁家不够吃了,就偷着去新乐、无极、藁城等邻县的村里换红薯干吃。”

      “一斤粮食能换三五斤红薯干,总比饿肚子强。”

      听到大家七嘴八舌倒苦水,习近平关心地追问:“村里这样人家多吗?”“别的村也这样吗?”

      说话间,人群旁过去几辆自行车,一位社员抬手指着车上驮着的小口袋告诉习近平:“你瞧,这准是去换红薯干的。”

      “近的骑十几里,远的骑几十里。还得偷着,怕丢了先进村的人呢。”今年60岁的三角村村民冯新贞忆起往事,忍不住叹息:“征购交得多,手里又没钱买粮,没办法啊!”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定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高产县,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全县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高达7600万斤,交完征购,再扣除种子、饲料等,留下的口粮已经远不够百姓填饱肚子。由于保征购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地里只能上茬小麦下茬玉米。

      冯新贞给记者算了笔当年的账:“一斤小麦1毛2,一斤玉米8分,一亩地最多收入60多块。棉花一斤一块多,一亩地能收至少100多块。你说,光种粮食,老百姓手里哪能有钱?”

      1981年底,全县人均收入仅140多元,每天只有4角钱。

      从三角村调研回来没多久,一天晚上,看到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程宝怀办公室还亮着灯,习近平便推门进去。

      “老程啊,领导说让我到正定任职,是给我选了一个‘好县’。依你看,什么是‘好县’?”

      程宝怀脱口而出:“咱正定就是好县啊。”

      他给了习近平三个理由:一是对国家的贡献大,每年上交粮食征购全省第一;二是县里领导班子很团结;三是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像三角村,又是先进中的先进,全国各地可都来参观学习呢。”

      习近平听后笑了:“老程啊,我认为,是不是‘好县’应该以老百姓生活得好不好来衡量。你刚才说的三角村,亩产过千斤可农民还吃不饱,偷着到外县换红薯干吃。这些事,你了解不?”

      “我了解。”程宝怀说。

      习近平点点头,继续分析:“我觉得正定当前的现状是,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交的粮食越多,群众收入越低,咱们实际是个‘高产穷县’!”

      最后,习近平郑重地说:“我们应该向上级反映一下,争取减少一部分征购。”

      为什么习近平如此关注“高产穷县”?

      在一次县委的小型座谈会上,习近平进行了解释:“绝不能光讲粮食生产、光讲高产粮,不讲经济效益。”“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咱们这些领导对不起江东父老。”

      “高征购导致群众吃不饱并不是三角村甚至也不是正定独有的。”当时在县委办公室资料组工作的李亚平说,在那个年代,向上级反映高征购问题,说轻了是思想觉悟低,说重了那可就是政治立场问题了。“要向上级反映这个事儿,心里没把老百姓当回事,没有点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习近平的思考和提议与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吕玉兰不谋而合。

      在1994年习近平撰写的《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深切怀念吕玉兰同志》一文中,他赞扬吕玉兰:“了解到征购过重情况后,就主张县委如实向上级反映,经过努力,终于使粮食征购任务核减到4800万斤,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文中只字未提自己,可知情人都知道他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贡献。

      “习书记和吕书记主张如实向上级反映,其实大家心里都赞成。”时任县委办公室干事的张银耀说,但许多人有顾虑和担心,一是怕有损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形象,二是怕上级领导不高兴,三是怕对习近平个人政治前途有影响。

      对这些顾虑和担心,习近平的回答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倡实事求是。同中央保持一致,就应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心声,反映现实问题。

      因此,习近平与吕玉兰一起,跑省进京,向各级相关部门反映这一问题。

      中央很快就派人到正定,与省、地两级相关部门联合组成了调查组。

      调查组进村入户下田,不到十天时间,找了一百多名干部群众了解情况。

      经过核查,调查组把正定粮食征购的实际情况摸清了。当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

      这一减,三角村村民家的饭桌上多了白面馒头,少了红薯干。

      这一减,正定棉花种植面积很快由1万亩增加到19万亩。

      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习近平还在14.3万亩河滩地上做起了文章。他提出,重点种植林果、花生、瓜菜等经济效益好的作物。

      在习近平的指导推动下,当时的西柏棠公社塔元庄大队积极在河滩地上发展起棉花、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

      塔元庄大队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可开发利用的河滩地却有几百亩。

      “我们就按习书记的指示,鼓励社员搞开发。谁开发了收成就是谁的,大家伙儿积极性很高。”时任塔元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赵桂林回忆,挖垄沟、打机井、平整土地,河滩地上冬闲变成了冬忙。开发利用河滩地100多亩,一亩地就为农民增收约300元。

      “后来习书记再到我们村调研时,我跟他说起河滩地的开发情况,他很高兴。”赵桂林说。

      经过这样的“减”和“增”,1983年,正定县农村人均收入达到358元,同比增长52.3%。

      “解决高征购是习书记来后,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他为什么能实事求是、体恤百姓、为民请命?”曾采访过习近平的原《河北青年》杂志编辑周伟思认为,因为吃过很多苦的他“见不得百姓受苦”。

      周伟思曾问过习近平:“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条件,主动申请到一个小县城做基层工作?”

      习近平的回答是,七年的插队生活,使他忘不了农民的艰辛和农村的一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沟壑与山岭……“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

      周伟思发表于1984年的报告文学《而立之年》里记录了习近平赴任正定前的心路历程:

      人生太短,在时间的长河里,真正干事业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这二三十年来不得一刻荒芜,来不得一点嬉皮笑脸。这样,或许可以办成一两件事,或许对人类、社会、祖国可以做一点贡献。这能有所贡献之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李亚平1983年8月21日的日记中,也记载着习近平边吃午饭边聊时的真情流露:

      “我现在可以说是从生活的锅底一下翻到了社会的顶巅,可是自己觉得并没有喜悦感、快乐感,总是感到有一种责任,就是再也不能让文革那样的情况重演了。”“舒适的生活是庸人的追求,我是准备着入‘苦海’的。”

      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作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正定,习近平从政伊始,就是这样实践的。

      为万元户颁发“率先致富奖”

      “治国之道首先裕民,民富才能国强。”

      ——习近平

      1985年1月20日,屋外滴水成冰,屋内暖意融融。

      “率先致富奖,甘国田、刘成永……”

      正定县招待所的会议厅里,一场气氛庄重又热烈的三级干部会正在进行。

      与以往“三干会”不同,这一次,表彰先进是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

      ▲1985年1月20日,甘国田荣获盖有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县长刘树章印章的县委书记县长奖励证书。(资料图片)

      ◀1983年8月,为了让农民增收,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习近平(右一)到河间县考察棉花生产。(资料图片)

      令与会者感到新鲜的是,表彰名目叫县委书记、县长奖,奖项有“伯乐奖”“自学成才奖”“特别奖”,甚至还有一个“率先致富奖”。表彰对象既有种花养鸡的普通农民,也有干个体、办私营企业的小老板。

      正定镇顺城关村今年已经73岁的老大娘刘小果家的小木柜里,一直珍藏着一本获奖证书。

      略显陈旧的红色证书封皮,印着“县委书记县长奖励证书”字样。内页蓝黑色钢笔水写就的字迹虽有褪色仍清晰可见:甘国田,男,42岁,正定镇顺城关农民,种花专业户,一九八四年纯收入14000多元。授予率先致富奖。批准人:习近平(印)、刘树章(印),1985年1月20日。

      在刘小果看来,这本证书记载着丈夫甘国田,一个普通农民一辈子最光荣的时刻。

      “县上发的奖,上面还有习书记的名字呢!”领奖回家半天了,甘国田把证书拿在手里,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其实,父亲获奖前,习书记就来过我家。加上后来,前前后后有好几回。”如今已50岁的儿子甘语录回忆,“有一次,他是在一个冬天快晌午的时候来的。”

      那天,甘语录忽然听见院外有人招呼,开门一看,一个穿着绿军大衣的人带着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走进了院子。闻声而出的父亲赶紧和来人握手,把大家让进屋里。

      “我在屋外听长辈们说,那个领头的是县委书记。”甘语录说,当时聊什么大事不知道,只记得客人们在家里坐了一个多小时,没吃饭就走了。

      “赶上月季花开的时候来了,习书记还会在不大的院子里走一圈,仔细看看月季花的长势。”甘语录记得,自家半亩地大的宅院里,一半是房子,另一半几乎都种上了月季花。“那时候,月季花还是稀罕物,集市上,一盆花能卖3到5块钱。”

      后来,从小院到荒滩地,再到自家农田,甘家的月季花越开越旺,成为正定首批万元户之一。

      以前只有劳模受表彰,谁知道在院里种个月季花,成了万元户也能当先进、上台领奖?时至今日,甘语录还记得乡亲们对于父亲获奖的惊讶。

      不过,当年的“特别奖”获得者、时任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的高培琦却深知此举的深远意义:“开表彰大会、搞‘率先致富奖’是习书记提议的。写着县委书记和县长名字的证书,300元奖金和一辆自行车,意味着政府给致富农民撑腰呢。”

      支持并号召群众靠勤劳致富,让生活好起来、富起来,是习近平任职正定后,始终牵挂于心的大事。

      “治国之道首先裕民,民富才能国强。”1984年2月,习近平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定从事农业的人口占70%,从事其他行业的占30%,工农业总产值里农业占70%,其他占30%。习近平认为,应把这两个比例颠倒过来——让70%的人去搞多种经营,让工业、副业、旅游业收入占70%。这样群众生活才能改善,经济才能发展。

      习近平发现,解决了高征购问题,发展多种经营与商品生产有了空间,但当时全县干部群众中却普遍存在着“想富不敢富、想富不会富、想富不能富”的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左”的思想干扰仍影响着正定,因干涉农民种瓜引发的留村“拔瓜事件”曾轰动全国,更是一度让人谈“富”色变。

      在时任县委办公室资料组组长王志敏的记忆中,南牛公社树路大队村民就因私下买卖土布,被工商部门当作非法交易处罚。

      习近平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即表示:村民们的交易行为并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工商部门不应没收。

      树路大队的情况在正定并非个案。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深入分析了类似现象存在的原因,指出这是因为没有划清勤劳致富与剥削致富的界限,“把运用正当手段实现勤劳致富与投机钻营、非法剥削混淆起来了”。

      他还多次在会议上批评一些干部把先富起来的“两户一体(指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看成是搞歪门邪道的非“正统”百姓。他说,这是一种偏见。

      1983年10月,习近平就任县委书记。两个月后,他就主持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大型商品生产会议——发展商品生产三级干部会议,会期长达5天半,590人参会。

      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继续放宽政策,搞活农村经济,使农民有更多的发展余地,这是时代的要求,党的要求,农民的希望”。

      翻看习近平当时的会议讲话,“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是党的一项基本政策”“正当的劳动致富,都是无可指责的,必须大力支持”的话多次出现。

      如何在经济上帮助扶持、在法律上坚决保护,使群众能够大胆致富、公开致富、光荣致富?

      在习近平的主持推动下,县委和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984年3月7日,县委《关于大力发展“两户一体”的几项规定》提出,“对于取得显著成绩的‘两户一体’,由县政府为其颁发光荣证,并予以适当奖励”。

      1984年4月4日,县委办公室《关于认真检查对待专业户的一些错误做法的通知》提出,“对‘两户一体’进行打击、刁难、阻碍的,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各级都要为‘两户一体’撑腰”。

      李亚平介绍,习近平很重视“发挥致富样板作用”,尤其是鼓励他自己分包的滹沱河南片和城关片9乡1镇要率先致富。

      习近平提出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搞试点、开现场会引导人们在自家院里搞副业,一批致富能手出现了,他们有的在院子里养鱼种花,房顶上种菜,有的在院里建起大棚,冬天种花和错季菜。

      种月季花致富的甘国田就是这样走进习近平视线的。

      获奖后,不仅正定县很多人来买他家的月季花,县外甚至省外也有人慕名而来。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一拨又一拨来参观学习,越来越多的人种起了月季。

      “不管谁来,不管谁问,他都耐心地教。”甘语录说,那时父亲说得最多的就是:习书记说了,一人富不算什么,能带动乡亲们致富,才真的值!

      习近平不光关注着泥土里走出的甘国田,他还希望涌现更多的致富带头人。

      “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这是习近平为正定发展商品生产谋划的路子。

      1983年,原本在县广播站工作的张新立,因爱好无线电发明,喜欢技术创新和改造,辞职办起了春光电器厂。

      1984年,厂里研制出一款新型舞台灯光设备“彩色灯光声控器”。习近平听说后,马上就来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子调研。

      “我在厂里给他现场演示了这套产品。”张新立回忆,“习书记主动问我们厂有什么困难,还需要什么支持”。

      让他没想到的是,得知厂子遇到销路困难,习近平通过各种途径帮忙介绍客户,使春光电器厂的产品卖进了中央电视台,厂子也就此活了起来。

      1985年农历正月初八,寒气逼人。

      “走,咱们给张新立拜年去!”一大早,习近平就带着李亚平,骑车20里来到位于东权城村的春光电器厂。

      习近平看车间,问经营,并叮嘱,厂子发展再遇到什么困难,直接找他。

      “习书记,张新立比你年龄还小,你又是县委书记,咋给他拜上年了?”回到机关,李亚平不解地问。

      “因为他这个致富典型很有意义,可以起到领路、示范作用。”习近平的回答意味深长。

      为了孩子们而发火

      “教育关系着子孙后代,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习近平

      “习书记今天发火了!”

      1984年3月的一天,习近平骑车下乡回到机关大院不久,不少人便听到这样一个消息。不止一位同行的工作人员说,“这可是头一回见习书记发这么大火”。

      什么事惹得在人们眼中一向平易近人的习近平如此生气?

      原来,当天习近平一行骑车来到北贾村小学查看校舍。令他没想到的是,一眼看去,富裕的北贾村,小学竟然是这样的景象:

      坍塌的大门,破败不堪,无人修葺,老师学生就从墙上的一个大窟窿进进出出;

      一条马车、拖拉机来回驶过的大道就算是操场,嘈杂而且危险;

      因为风吹雨淋,十几间教室房顶的瓦片都快掉完了,没有一扇窗的玻璃是完整的,教室门要关关不上、想开开不了;

      育红班的教室里,孩子们挤满一屋子,凳子不够坐,有的孩子只好坐在地上……

      “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这么破败的学校,你们怎么看得下去?”习近平声调有些提高,责问赶来的校长。

      《而立之年》里记录了习近平发火时的痛心:“将成为北贾村甚至成为中国栋梁的一代,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习的?课桌,水泥板的,比凳子还低,你去趴半天试试看!日后,你这里不出人才,倒要出一批驼背,近视眼!”

      闻讯赶来的村干部听到习近平的批评,赶紧解释:村里对学校的改善一直没顾上,不够重视,到时候……

      “到什么时候?”习近平打断村干部的回答,“你们今晚就开会落实整改,下星期去县教育局报计划。至少先要有院墙、灯泡、玻璃,有木头的课桌板凳。”

      “就你们村的条件,不应该把小学搞成这个样子,完全有条件把学校好好改善。如果一个月内你们还不行动,就要撤你的职!这件事还要告诉乡里,乡党委也要督促过问,否则,他们要负‘连坐’责任!”

      临走时,习近平语气有所缓和:“你们呀,对不起你们的子弟。”

      据说,这是习近平就任县委书记后第一次下乡发火。在回机关的路上,习近平还反复向身边的同志们强调:人命关天,怎么能当儿戏。教育关系着子孙后代。

      习近平深知,教育兴,人才兴,事业兴。事实上,早在1982年春,习近平开始分管教育工作后不久,就建议并部署了对全县学校危房的一次大普查。

      普查的起因是他听到许多群众反映,孩子在家是宝贝,到了学校是乞丐,许多村最破的是学校,甚至流传着“远看像破庙,近看是学校”“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顺口溜。

      普查结果令习近平吃惊。

      全县200多个村的中小学校,竟有3500多平方米的校舍是危房,万余名小学生常年趴在水泥板课桌或者土坯台上上课,4万多名中小学生自带板凳,大部分校舍陈旧,不能遮风挡雨,教室窗户无玻璃,冬天无取暖设备……

      由于体制原因,办教育、搞投资、管学校一直被认为是教育局的事,公社和大队在办学上形成了与己无关的“惯性”。

      虽说归教育局管,可正定当时是“吃饭财政”,1982年财政收入才1296万元,除去教师工资等“大头儿”,用于教育的款项已经剩不下多少钱来维修校舍。

      为了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习近平在全县教育工作“三干会”上提出,打破“教育是教育局的事,与公社、大队无关”的思想,一个公社,一个大队,对辖区的学校是主管单位,实行“谁家的孩子谁抱”。

      然而,会也开了,办法也有了,一年时间过去,落实情况却不如人意。

      1983年10月的一份县委《情况简报》上显示,南牛公社南永固小学,教室18间,因房子已经漏天,门窗破烂不堪,一二年级学生已停课一星期。

      留存至今的简报上,习近平写于18日的批示清晰可见:“南牛公社党委应从南永固小学办学条件问题中,看到与县委要求的差距,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小学的办学条件,不然就是失职了。”

      随后习近平又看到一份报告,县第一所完小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校舍全是危房,时至深秋,仍有两个班孩子在露天上课。

      习近平坐不住了。

      “走,咱们去学校看看。”他叫上时任副县长的何玉,推起自行车就准备到学校去。

      没想到,还没走出县委大门,就接到去石家庄开会的紧急通知,习近平便让何玉继续前往,回来向他汇报。

      “没有一间房是不漏天的,没有一根房梁是不用棍子顶着的,没有一扇窗户是有玻璃的,没有一个门不是铁丝扭着的……”听完这样的汇报,习近平急了。

      “在他看来,人命关天,这是大事。”何玉回忆,“我跟他说,其实,不止这两个学校,咱们东北片、西北片好多校舍都是这样的。”

      “东北片、西北片不富裕,那条件好点儿的村总行吧?永安公社离县城近,几乎村村经济条件都不错,咱们再找时间去那里看看。”就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北贾村小学之行,有了那次发火。

      离开北贾村前,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村干部说,“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此后,他让县委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各村都要这样做。

      为掌握全县校舍危旧情况和修缮进度,习近平一有时间就去转学校。

      近的骑自行车,远的开车去,一转就是好几个村。哪个村、哪个学校、哪一间教室是危房,危到什么程度,习近平都要在笔记本上一项不落地记下来。

      在听取校舍改善工作汇报时,他会当场点出来:哪个学校哪个教室的窗户修了没,哪个学校哪排平房的房顶补上了没?

      习近平掌握情况之细让前来汇报的县教育局局长和校长们很疑惑:“习书记咋那么清楚,啥都知道?”

      回忆起当年的细节,何玉还忍俊不禁:“他们哪知道啊,习书记早把情况摸透了,都在笔记本上记着呢。”

      “习书记可记挂着北贾村小学的事哩。”1984年夏天接任校长的王正安今年已经76岁,他清楚地记得,习近平离开正定赴厦门前又一次来到北贾村小学,询问校舍改造工程进展。

      看到已经设计出来的新图纸,习近平问:“建新楼还差什么?”

      “我们村有两个砖窑和一个水泥厂,现在就缺钢筋。”王正安回答。

      习近平听了,扭头交代随行工作人员记下来,要落实钢筋的事。

      离开学校时,习近平从上衣兜里拿出一叠钱递到王正安手里,让给孩子们买图书。

      他推让了半天才接过来,忍不住鼻子发酸。

      习近平离开后,他和总务主任一起数了数,10元面额,整整20张,相当于当时县处级干部三个月的工资。

      此后,在县里支持下,学校从正定县建筑公司拉回来一车平价钢筋。1985年底,150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建好了。1986年的“六一”,孩子们开始了新校舍的第一堂课。

      近日,记者来到北贾村小学。刚刚放学的孩子们,在校门前的小广场上欢快地奔跑着。

      “这栋教学楼是2012年再次修建的,这栋楼之前,就是托习书记的福,拆掉破瓦房盖起的二层教学楼。习书记第一次来时,那边是六七排破瓦房,后来盖起的新楼在这个位置,这边还有几间厢房,也是教室……”王正安指着校园内的建筑一一向记者介绍。

      “真希望习书记再回来看一看。”32年来,这成了老校长未了的心愿。

      同样怀揣一桩多年未了心愿的,还有时任县委办公室资料组干事的贾俊华:“习书记调走后,曾给我来过一封信。信中问我,有没有当年他帮助过的两个黄石小姑娘的情况。他说,不知道那两个家境困难的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可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圆满完成任务。”

      1984年夏天的一天,习近平从北京乘火车返回正定。途中,铁路工作人员查票,发现车厢里一对小姐妹上车没买票。姐妹俩向工作人员解释,自己是湖北黄石人,去唐山投亲未果,实在没钱买票回家了,一边说一边急得直掉眼泪。

      习近平听了姐妹俩的诉说,尤其是看到她们穿得破旧,脸上稚气未消,就主动掏出钱来为她们补了票。

      两个小姑娘拉着习近平,坚持要恩人留下姓名地址,说将来一定去还钱。习近平只好告诉姐妹俩:“我是正定县委办公室的,我姓习。”

      后来,这对姐妹真的找到正定县委大院,可令她们没想到的是,习近平竟然是县委书记。最后,习近平不仅没要她们还的车票钱,还又掏钱让贾俊华送她俩到石家庄火车站,登上回家的火车。

      这件事,被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写进了怀念习仲勋的文章《我用微笑送你远行》中,因为她十分欣慰,儿子能像父亲一样,“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