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直播

  • 2017/03/16

    长城网

    之十: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视察时对河北提出殷切期望。河北省牢记总书记重托,强化“四个意识”,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持续优化河北政治生态,全省干部队伍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河北发展。(2017年2月27日《河北日报》)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既影响党风、政风,也影响社风、民风,事关党心、民心,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会优良,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污浊,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滋生权欲熏心、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源澄而流清,源浑而流浊”,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必须清除腐败这个“污染源”,如果党内存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古人讲“以吏为师”,党员干部是社会的德行标杆,必须坚守从政品德,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此,河北各地严格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别是坚决纠正和肃清周本顺等案件带来的不良影响,深入开展“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推动巡视工作全覆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为政治生态的改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清流。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党员干部深受“关系学”和圈子文化流毒影响,有的搞低俗的投桃报李,你帮我办事、我给你回报,一切以“有用”和“无用”为标准确定亲疏;有的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同学会”、喝“老乡酒”、打“战友牌”,以“交换”和“利己”为目的搭桥拉线,大行江湖之道,甚至掉进关系网陷阱,步入歧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为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团结友爱、和谐纯洁,坚决反对功利交往、庸俗关系,每个一党员干部都要坚持原则、笃行规矩,自觉净化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决不允许把市侩作风带进党内政治生活,始终保持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端正用人导向是净化党内生态的治本之策,选人用人上的失当和腐败对政治生态危害是极大的,吏治清明,才能政治清明。当前,我们党正大力整治跑官要官、拉票贿选等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真正让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那些跑官要官的干部没市场、收惩戒,以选人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

      毋庸置疑,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彰显制度和规则的力量,把每一名党员都摆进去,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激浊扬清,把严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只有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才能真正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才能让每一个人清爽呼吸、干净办事。(刘凤敏)

  • 2017/03/07

    长城网

    之九: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要“一针见血”

      自我批评触及根本、触动灵魂,相互批评开门见山、一针见血。2013年8月上旬,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听取汇报时严肃告诫:“我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可不是听你们讲莺歌燕舞的,要有真正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几年来,河北省委常委会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真心实意地查摆和解决问题,真心实意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每次的民主生活会都是一次心灵洗礼和思想净化。(2017年2月27日《河北日报》)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眼下,各地都在深入开展2016年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这已成为年度例行的“政治体检”。只有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为此,我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一针见血,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真正起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治治病的效果,增强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行动自觉。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党性和勇气,批评就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或错误,自我批评更是对自身“动刀”,不下狠心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实际上,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不是能够一针见血,如果对自身和他人身上存在的问题触及不到、触及不深,就不会有切肤之痛,甚至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必然就会流于形式、走了过场,也失去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不可否认,当下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着自我批评难、相互批评更难的问题,难就难在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怕结怨树敌、怕引火烧身,致使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把“利器”变成了“钝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私心杂念作怪,缺乏党性和担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常言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和党员干部治病强身、保持肌体健康的一剂良药,必须一针见血,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不掖着、不藏着,要敢于不留情面的“咬耳朵”、“扯袖子”,达到“红脸出汗”、即知即改的效果,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以期更好地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稳定和团结。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丢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既坚持实事求是,又要一针见血,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更加富有成效,真正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和健康活力。(刘凤敏)

  • 2017/03/06

    长城网

    之八:时刻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

      “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明确提出四条整改要求,坚定理想信念被摆在第一位。总书记郑重发出告诫,“职务升迁了,生活变好了,信念就可能慢慢消失了。如果你自己不去自我警醒,我们作为一个党不能去自我警醒,那么谁还能叫醒你呢?”(2017年2月27日《河北日报》)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生命,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缺了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变质,走向堕落。从以往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那些落马干部无一不是“总开关”出了问题。一旦“总开关”出现松动,行动中就难免“跑风漏气”,思想上松动一寸,行动上可能就会相差一尺。说到底,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是一个需要时刻拧紧的“总开关”,不可有任何丝毫的松懈。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于自身及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对社会前途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理想信念是虚无缥缈的,某些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念和错误思潮还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是不容小觑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只有个人理想,没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一个脱离社会的人,只有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追求的人,才能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在未来施展理想抱负,积极创新创业,书写精彩人生。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对于一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在顺境中不放纵不自傲,在逆境中不放弃不沉沦,并最终取得成功,主要靠理想信念,而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时代在变化,思想政治建设这个看家本领和独特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时刻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毋庸置疑,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必须时刻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扎紧制度的笼子,筑牢思想防线、认清法纪红线、坚守行为底线。这是党员干部严以修身、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每名党员干部都必须对党的纪律和规矩怀有敬畏之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整改背离理想信念的言行,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祛除思想杂念,不为物欲所蒙蔽,不为杂音所干扰,始终要为人民坚持正确的,修正错误的,不“踩红线”、不“闯雷区”。只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才不会缺“钙”、不会得“软骨病”,才能真正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真正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刘凤敏)

  • 2017/03/06

    长城网

    之七:北京冬奥会:崇礼就是崇礼

      “崇礼就是崇礼。”2017年1月23日,距离访问国际奥委会总部还不到1个星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抽出时间来到张家口,考察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为崇礼的发展理性定位、把正方向,“崇礼的发展,不是利用办冬奥会再造一个大城市,规划必须科学。赛区建设一定要找准定位,就是建成滑雪旅游胜地,不要贪大求全。比赛设施建设一定要专业化,配套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体现中国元素、当地特点。”(2017年2月27日《河北日报》)

      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从申办到筹办,北京冬奥会每一个阶段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格外关注,要求各有关地方有关部门要着眼于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科学合理制定规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按进度高质量完成筹办工作各项任务。河北牢记总书记重托,提出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贪大求全,不乱铺摊子,不乱提口号,不搞借机搭车,迅速完善冬奥会筹办工作规划,确保张家口赛区冬奥会的规划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北京冬奥会筹办总体规划、北京市筹办规划和河北省及张家口市发展规划深度对接、有机融合,通过筹办北京冬奥会带动各方面建设,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北京冬奥会筹办千头万绪,首先要按照科学和先进的理念搞好规划。一直以来,张家口崇礼区就被誉为“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要想办好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就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突出滑雪项目的专业化、比赛设施的专业化,把握好什么风格、什么特点。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河北切实调整办奥工作思路,调整城市发展定位,调整人口、城市和旅游规模,调整赛区场馆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城市建设、赛区建设和服务设施中着力凸显中国文化、塞北风光、民俗特色等设计元素,让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真正实现“崇礼就是崇礼”。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必将为北京周边省区市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必然会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福祉。就河北来说,我们要紧密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紧密结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抓住举办北京冬奥会的有力契机,利用好北京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既要完成好冬奥会筹办工作,又要实现好本地发展。眼下,国务院已批复同意在张家口设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明确提出在张家口建设国际领先的“低碳奥运专区”。这就要求我们筹办冬奥会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决策的行为说“不”,引导民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拥抱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毋庸讳言,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从河北情况看,张家口崇礼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必须打好、用活崇礼“冰雪牌”,借筹办冬奥会之势,把滑雪这一优势项目与体育产业、冰雪市场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让冰雪运动覆盖人群加大,形成“冰雪竞技争金夺银、群众体育齐头并进、冰雪运动产业多点开花”冰雪产业模式,推动河北冰雪经济强劲发展,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

      因雪而美,因雪而兴。如今在崇礼,6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与滑雪相关的服务业,张家口正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型升级,到2022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0%,全力为北京冬奥会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我们相信,“道路对了,不怕遥远”,崇礼就是崇礼。(刘凤敏)

  • 2017/03/04

    长城网

    之六: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2月26日,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石家庄召开。全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的意见》。全会指出,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指示,“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2017年2月27日《河北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一项历史性工程,也是河北千载难逢、最大最现实的发展机遇。三年前的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北京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由此拉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幕,也拉开了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是历史性的和转折性的,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举措,这样的机遇前所未有。河北牢记总书记重托,抢抓协同发展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大局,努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对接京津,就要打破“一亩三地”的思维定势,在全局中看清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京津冀区域中,河北是明显“短板”,只有加快缩小河北与京津发展水平的落差,才能有效促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河北跳出自家“一亩三分地”,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结合起来,努力搞好与京津的精准对接、深度对接,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三年来,河北携手京津优先启动了一批“先手棋”项目,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领域率先突破,从“断桥不再断”到“轨道上的京津冀”,再到三地公交一卡通行,12条“断头路”“瓶颈路”被打通,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正从蓝图变为现实,实现了1+1+1>3的蝶变;从协同防治大气污染,到保护区域水环境,再到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三地构建起共建共享、标本兼治的生态保障机制,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33%;从“最快建厂速度”到“产业项目纷至沓来”,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仅2016年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资金3825亿元,分别占全省引进项目和资金的42%和51%,燕赵大地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服务京津,就要立足“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打造京冀合作发展共同体。今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目标的关键一年,河北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在搞好对接京津的同时,必须服务好京津,做好集中承载地规划建设,着力建设好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着力培育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解决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和企业经营环境中的突出问题,真正让硬件服务更硬,软件服务不软。日前,《全省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总体方案》出台,把“2017营商环境集中整治年”作为企业的集中服务年、解决问题年,力争“在其他省能办到的在河北不仅也能办到,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同样事项在我省要做到提供材料最简、跑办次数最少、办结时限最短”,以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京津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落户河北,加快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发展自己,积极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走好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发展新路。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一直以来,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大气污染严重,房价持续高涨,社会管理难度大,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而周边的河北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公共服务方面都和北京、天津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河北着眼大格局,融入大战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继续强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健身增效”,真正实现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刘凤敏)

  • 2017/03/02

    长城网

    之五:不信蓝天唤不回

      发展轨道正不正?政绩观正确不正确?2013年9月,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道考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河北结构失调,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要过结构调整的坎,爬转型升级的坡。(2017年2月26日《河北日报》)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这是30多年前习近平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就坚持的绿色理念。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一以贯之,背后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实际上,污染问题,从发生到累积,再到显现出对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危害,不是一日一时所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环保执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成了打折扣的执法,处理发展与环保时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美其名曰“不能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曾几何时,由于以GDP论英雄,一些地方干部盲目追求GDP数字高增长,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经济发展了、资源却破坏了,城市漂亮了、空气却污染了,雾霾来了,蓝天不见了。可以说,GDP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是百姓利益的严重受损。

      不得不说,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让人们付出了环境的沉重代价。如今,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洁净的空气渐渐成为人们的“奢侈品”。具体到河北,全省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提出明确要求,“你们国内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总书记一席话,消除了河北“以GDP论英雄”的增长焦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燕赵大地成为共识。

      实质上,生态环境问题是发展方式问题,而绿色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和途径,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的发展。“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绿色发展的本义所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不二法则,但很多时候,一些地方在处理发展与环保时,觉得“鱼与熊掌”难以兼得,难以跨过资源依赖定势这道坎儿。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割裂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没能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找到其中的利益结合点。这也就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不舍青山,方得金山。想要绿水青山,就要坚持绿色发展,破除资源依赖的定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宁愿放弃污染的GDP,也不舍弃蓝天碧水。近年来,河北刮骨疗毒、壮士断腕,义无反顾地打响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实施“6643”工程,强力化解钢铁、水泥、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剩产能,相继实施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关停取缔实心粘土砖瓦窑、拔烟囱三大专项行动,煤炭消费量2013年首次实现负增长,目前钢铁行业独立炼铁企业已全部关停,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2016年率先在全国开展省内环保督察,全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为207天,比2013年增加78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5.2%,超过国家确定的到2017年下降25%的目标。

      不信蓝天唤不回。绿色发展考验着我们的发展定力,实现绿色发展是实绩,更是责任。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重托,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心、力践于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坚持标本兼治改善大气质量,坚持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让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要做好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实施“碧水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让山川林木葱郁、河湖鱼翔浅底;要大力实施“净土行动”,全面推进生态修复,让大地遍染绿色、鸟语花香……

      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燕赵大地一定会尽快呈现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景象,一个生机盎然的美丽河北正渐行渐近。(刘凤敏)

  • 2017/03/02

    长城网

    之四:“去产能”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儿

      “去产能特别是去钢铁产能,是河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硬骨头,也是河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之策。”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张家口时,对河北去产能工作作出了具体指导,“河北要树立知难而上的必胜信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在河北爬坡过坎、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河北发展问诊把脉,给了河北最及时、最有力、最直接的指导。(2017年2月26日《河北日报》)

      “去产能”怎样去,关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局。连续两年,“去产能”被中央列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而河北省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钢铁、煤炭产业规模严重过大,供给能力严重过剩,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卖一吨煤的利润买不到一瓶饮料”、“钢材卖出了白菜价”,以前一味靠铺摊子、上项目、重复建设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去产能势在必行,别无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去产能是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儿,必须“坚决去”,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为此,河北知难而上、敢于担当,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舍我其谁的魄力,打响了去产能攻坚战,确保落后产能应去尽去、“僵尸企业”应退尽退。2013年至2016年,全省累计压减炼钢产能4438万吨、炼铁产能4376万吨,累计削减煤炭消费量3400万吨。2017年保定市钢铁产能将全部退出。到2020年,廊坊、张家口也将成为“无钢市”,值得称道和期待。

      去产能,不是去行业,也不只是一个总量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儿,必须“主动调”,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否则,就会导致产能更加严重过剩,势必对调结构、转方式造成重大冲击。作为“一钢独大”的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省化压力为动力,从容应对、主动作为,陆续出台了70多个关于钢铁、煤炭去产能的全省性政策文件,并率先在全国将落后产能高炉淘汰标准提高到450立方米及以下,转炉淘汰标准提高到40吨及以下。同时,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产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变。2016年,河北装备制造业超过钢铁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传统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二产,过剩产能正加速退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开始快步登台。

      去产能,是一个“刮骨疗毒”的调整过程,也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去旧”肯定有阵痛,但阵痛过后是“新生”,必然带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不惧涅槃之痛,方能浴火重生。从这一点来说,去产能是避免钢铁煤炭企业、行业陷入更大危机的唯一出路,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儿,必须“加快转”,否则,严重过剩的产能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多,最终陷入困境。实际上,过剩产能的退出,必然伴随着类似“倾倒牛奶”的巨大社会财富浪费,一些企业总是幻想着市场环境会慢慢好转起来,幻想着政府会出手相助,幻想着别的企业一旦扛不住就会提前退出,任凭政府扯着嗓子吆喝“去产能”,也无动于衷。殊不知,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内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而去产能是经济转型升级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没有后路可言。为此,河北把转型升级确定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各项任务,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坚决打赢去产能这场硬仗,努力走好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发展新路。

      毋庸讳言,“去产能”,并非一蹴而就,既要用钢铁之心去产能,又要以民生为本保饭碗,决不能忽视职工安置问题。据测算,仅钢铁、煤炭领域如果完成“去产能”的话,就会涉及到数以百万计的职工需要转岗再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对涉及的职工数量要心中有数,安置措施要到位,确保职工有安置、社会可承受、民生有保障。”为此,河北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援企稳岗政策,2016年及时发放稳岗补贴10.69亿元,惠及38.94万职工。2017年,将加大力度,重点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尽力为职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切实把“去产能”工作落到实处。

      “去产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去产能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儿,我们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来不得半点松劲和虚假,也不容丝毫懈怠,谁去的快、去得彻底,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赢得先机。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去产能,不是摆花架子、做给别人看的,更不是说说而已、走过场,而是要“真刀真枪干一场”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重托,下狠心、动真格、出实招,以知难而上的必胜信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誓将“去产能”进行到底,加快推进河北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刘凤敏)

  • 2017/02/28

    长城网

    之三:精准扶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河北,多次就我省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每次视察河北,总书记都关心扶贫,两次专程到贫困村考察调研。在革命老区阜平县,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手拉手,盘腿上炕唠家常;在张北县坝上农村,他踏雪访贫问苦,同干部群众促膝谈心话脱贫,“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无不饱含着总书记对困难群众最深的牵挂,融进了他对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思考,也给予河北人民巨大鼓舞。(2017年2月26日《河北日报》)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做好这项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时明确强调,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指明方向。无论在阜平,还是在张北,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困难群众时,都会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给困难群众送去党中央的亲切关怀,给广大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河北不负总书记重托,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燕山—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主战场,分类实施,真抓实干,以决战决胜之势,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扶贫对象要精准,确保“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打好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福祉,我们必须坚持精准识别,看实情、听实话、看真贫,把扶贫对象真正摸清、把家底盘清,包括家庭人口、收入、住房、耕地、生产资料、劳动力乃至孩子上学情况、病残家庭成员等要素,并逐一建档立卡,增强扶贫资金与项目的针对性。同时,要建立贫困户申报动态考核机制,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考核、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坚决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官不扶民”“扶强不扶弱”的问题发生。

      扶贫产业要精准,确保贫困群众断掉“穷根”、开掘富源。目前,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脱贫产业发展不上去,精准脱贫目标就很难实现。精准扶贫,产业是“根”,只有扶出“产业”,才算扶到了家,也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河北坚持把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作为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对准“穷根”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帮助贫困地区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输血”激发贫困群众自身“造血”机能,增强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就地帮扶贫困群众发展蔬菜大棚、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相关产业,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值得称道和点赞。

      扶贫方式要精准,确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决贫困问题,关键是要做好一对一地“开锁”,区别扶贫对象的不同情况,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授人以“渔”,做到“扶真贫”。河北始终注重扶贫方式精准,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及生态建设、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坚持开展种养新品种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等多种培训,从技能上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从产业上帮助他们制定产业扶贫规划,逐村逐户逐人落实帮扶措施,真正做到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实现“发展产业带动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真正实现受益到户、到人。

      扶贫成效要精准,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不能搞虚假扶贫、数字脱贫”。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找“穷根”、想出路,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教育扶贫等公共服务水平,一大批贫困村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了虚假扶贫、数字扶贫等形式主义倾向,一些帮扶干部花拳绣腿、沽名钓誉,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去年11月,河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脱贫攻坚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时间服从质量,科学安排进度,做到领导工作实、任务责任实、资金保障实、督查验收实、贫困退出实。”为此,河北省调整完善了脱贫攻坚计划,严防层层加码、数字脱贫,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对10个深度贫困县和200个深度贫困村,采取“五包一”“三包一”等措施,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啃“硬骨头”,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摘掉穷帽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容丝毫懈怠。我们各级扶贫干部都要牢记总书记重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过硬的作风,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扭住“精准”不放松,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真正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以决战决胜之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刘凤敏)

  • 2017/02/28

    长城网

    之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加快补齐“短板”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了。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来谋划,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举措,给河北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又赋予河北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给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是历史性和转折性的。(2017年2月26日《河北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在京津冀区域中,河北发展是明显“短板”,但也是潜力所在。只有加快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协同”,只有补齐短板才能更好地“承接”。因此,河北要服从和支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工作,搞好与京津的精准对接、深度对接,加快补齐发展“短板”,这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必须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发展新路。三年来,河北主动与京津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对京津创新要素的承载力,从发展众创空间到谋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各类众创空间200余家,吸引了1300多家京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北,一条“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链条正加速形成,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河北依然是京津冀区域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偏重,质量效益较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主动衔接规划,主动对接产业,主动连接交通,主动承接项目,千方百计补齐科技创新这一核心“短板”,加强与京津进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推进京津科技成果加速在河北落地转化,全面提升承接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实现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加快缩小河北与京津发展水平的落差。

      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必须集中力量在现实急需、事关全局的领域实施重点突破。三年来,京津冀三地认识同向、行动同步,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推动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一改过去“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发展失衡状态,为河北加快补齐“短板”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河北正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处于各种优势最能有效释放的时期,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最为紧要的时期,处于发展跨越提升最为有利的时期,我们必须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结合起来,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把河北建设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积极打造京冀合作发展共同体,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加快补齐“短板”中有更多获得感。

      毋庸置疑,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河北面临的最大机遇,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特别是中央从国家层面布局展开一批重大历史性工程,比如,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北京携手张家口承办冬奥会、国家推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都将给河北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势能,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可谓指日可待。为此,河北要知耻后勇、奋起直追,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争一流的使命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借助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红利,尽快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资源等方面的“短板”,实现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京津冀区域的整体优势最大化,形成国内一个新的增长极。我们相信,只要河北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京津冀协同发展必是别有洞天。(刘凤敏)

  • 2017/02/27

    长城网

    之一:总书记多次视察河北是关怀,更是鼓舞

      “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如此深情表白,可谓“知之深,爱之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河北,多次就河北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河北,成为他视察次数最多的一个省份。从太行深山、冀中平原,到渤海之滨、塞外山城,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印刻在燕赵大地;从关心平凡百姓冷暖安危,到指导河北走好发展新路,总书记对河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使河北改革发展有了最根本的政治引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最重要的行动指南。这无疑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高度重视,对7400万河北人民来说,既是深切的关怀和支持,更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革命老区阜平县,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手拉手,盘腿上炕唠家常;在张北县坝上农村,他踏雪访贫问苦,同干部群众促膝谈心话脱贫,无不饱含着总书记对困难群众最深的牵挂,更融进了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深的思考。打好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福祉,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容丝毫懈怠。河北始终牢记总书记重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坚决防止形式主义,真正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帮扶贫困群众建蔬菜大棚、搞乡村旅游、发展光伏发电……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摘掉穷帽子,那必将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

      “河北要树立知难而上的必胜信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在河北爬坡过坎、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河北发展问诊把脉,给了河北最及时、最有力、最直接的指导。2012年以来,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影响,煤炭、钢铁需求不断放缓,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卖一吨煤的利润买不到一瓶饮料”“钢材卖出了白菜价”,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作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河北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战略定力,牢记总书记重托,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舍我其谁的魄力,打响了去产能攻坚战,打响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2016年压减炼铁产能1589万吨、炼钢产能1405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全省空气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5.2%,超过国家确定的到2017年下降25%的目标,努力走好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举措。河北牢记总书记重托,主动融入大局,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千载难逢、最大最现实的发展机遇,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发展理念,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结合起来,努力搞好与京津的精准对接、深度对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设好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积极打造京冀合作发展共同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健身增效”,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3.18万亿元,增速6.8%,钢铁、水泥、玻璃产能压减三年累计分别为3677万吨、4829万吨和5185.5万重量箱,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习近平总书记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对河北省、张家口市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完成好冬奥会筹办工作,又要实现好本地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尤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举办冬奥会必将为北京周边省区市带来福祉。就河北来说,既要抓住举办北京冬奥会的有力契机,又要利用好北京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京津冀地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筹办冬奥会的过程中,坚决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的行为说“不”,建设并发挥好张家口“低碳奥运专区”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民众逐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拥抱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北牢记总书记重托,强化“四个意识”,走好“赶考”路,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在思想上从严、在管党上从严、在执纪上从严、在治吏上从严、在作风上从严、在反腐上从严,不“走神”、不“散光”,持续优化河北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严格党内制度法规,为党员干部思想行为划定了多条“红线”“底线”,为优化政治生态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证。“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河北省立足实际,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纠正和肃清周本顺等案件带来的不良影响,深入开展“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着力扎紧制度的笼子,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使广大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思想行动上的自觉优化政治生态,确保令行禁止、天清气朗,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深情暖燕赵,重托催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河北视察指导工作,以其深深的足迹、殷殷的深情被定格下来,历久弥新,带给河北人民的是深切的关怀,更是巨大的鼓舞,也是奋进的力量。让我们牢记总书记重托,不忘初心,闯关夺隘,奋力书写“赶考”新答卷,努力走好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发展新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刘凤敏)

  • 2017/02/27

    长城网

    开栏的话

      知之深,爱之切!从太行深山、冀中平原,到渤海之滨、塞外山城,总书记的足迹印刻在燕赵大地;从关心平凡百姓冷暖安危,到指导河北走好发展新路,总书记的关怀给予河北人民巨大鼓舞。总书记对河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使河北改革发展有了最根本的政治引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最重要的行动指南。

      情暖燕赵涌春潮。7400万河北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征程中凝心聚力、奋发前行,奋力书写“赶考”新答卷,同心共圆美丽中国梦。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负总书记的殷切重托,即日起,长城网渤海潮评论频道将开辟《为了总书记的重托》网评专栏,特邀知名评论员刘凤敏执笔,分别围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加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力度、2022年冬奥会筹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工作,策划推出系列评论文章,敬请广大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