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汶川地震13年,见证韧性中国的崛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南向歌
2021-05-12 12:42:37 
分享:

  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南向歌

  她叫汤星月,13年前,她在地震中被埋6小时,因为受伤,她从那时起无法再长高分毫,成了身高只有1.3米的袖珍姑娘。13年后,她是一名乡村音乐教师,接过了当年在地震中遇难的启蒙老师的教鞭,用音乐去引领更多孩子的梦……

  他叫程强,13年前,率先进入灾区救援的英雄空降兵让他心生敬佩,他成了空降兵们的“小尾巴”,后来,送救援部队离开的人群中,他高举着横幅“长大我当空降兵”。13年后,他兑现承诺完成夙愿,成为了那支英雄部队中的一员,演绎了现实版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对第一批90后而言,2008年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3年前,我们刚刚或者即将成年,不仅面临人生最重要的高考,还相继经历了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悲大喜的国家事件。这些影响到每个中国人的大事件交织发生,让我始终坚信,我们这群人注定不是平淡无奇的一代。

  当年,尽管没有发达的移动互联网,但我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关心地震救援的各项进展,目击灾难当中的人性光辉与人情冷暖。“众志成城”是那段时间最流行的口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我也在那段时间,培养和坚定了自己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进而逐渐明确了后来的专业选择。可以说,那一年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是时代给我们这代人提供的一份特殊“成人礼”。

  有一句话说得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有韧性的,面对天灾人祸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豁达与乐观,因而是打不折、战不屈的。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难免遭遇各种急难险阻,中国文化的韧性精神,将成为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一件“秘密武器”。

  在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才慢慢理解“多难兴邦”的内涵。对一个国家的历史来说,13年的时间或许并不长,但这段时间是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急速上升的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体验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也要交到我们这代人手中完成。

  汶川地震以后,国家应急救灾机制更加健全。国家组建成立应急管理部,建立由强有力的一个核心部门进行总牵头、各方协调配合的应急管理体制。重大灾害发生以后,应急响应机制更加健全,一支现代化救援队伍随时待命。

  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普通人的命运得到更好的关照。汶川地震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让人们痛定思痛:灾难不是一个数字,而是对所有受灾者的伤害叠加。去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尽管一开始我们被打得有点猝不及防,但随后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每一个患者都得到了全力救治,中国战疫的阶段性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典范。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上升。对于复杂的治理难题和突发的灾害事故,处置方式更加人性、更合乎现代政治伦理。同样,对灾害事故中“人祸”因素的追责、问责,也形成了更加健全的流程体系。无论在什么位置上的官员,只要在防灾救灾工作中不作为、违背人民利益,都会受到党纪政纪以至国家司法的严厉处置。

  汶川地震13年,关于那场灾难的记忆不会消退、不会泯灭,只会随着人们生活的延续而更加深刻、更加清晰。它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人们精神的一部分。一次次挑战,一道道难关,让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更加踏实和稳健,也更加坚定与从容。

关键词:汶川地震,缅怀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