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时评 > 时事快评

实现“天下无假”还需严刑峻法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集月音
2018-03-16 16:34:54 
分享: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将自己的提案聚焦在“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上,引起广泛共鸣。目前,虽然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打击,但是假冒伪劣治理依然存在难点。代表委员建议,通过完善立法与监管体系,提高违法成本等方式,提高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震慑力。

  近些年,针对制假售假行为,尽管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打击的力度越来越大,但假货的生产销售链条仍然顽强地生存在阳光之下,甚至舆论中还存在着一小部分声音,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容忍假货的存在。殊不知,这种容忍会给全社会带来深重的危害。一方面,假货大多品质低劣,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甚至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另一方面,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损害了正规厂商的权益,也严重挫伤了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讲,假货泛滥,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还有损中国制造的形象塑造。

  为根治假货问题,几年来,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查窝点、封渠道,打击持续不断,众多电商平台和企业也在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协同打假。可惜的是,成效虽有,却依然没有把假货驱逐出市场。这固然有制假售假者身份更隐蔽、手法不断翻新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打击的最后一环软弱无力,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制假售假者的惩处,既不能让他们付出相应的成本和代价,也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现在,关于假货的治理,进入执法和司法程序后,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案件举证困难,定性门槛过高,同时对违法者的处罚却相对轻微。据报道,在2017年,一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模型体系共排查出4495条销售额远超过起刑点的制售假线索,最终能够依据现有法规刑事打击的为469例,最终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比例不足1%,判缓期执行的比例高达79%。如此大比例的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显示出治理手段的孱弱无力。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无怪乎假货泛滥成灾。

  针对“打假”,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普遍的建议是,通过完善立法与监管体系,提高违法成本,这一建议切中了当下治理机制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从立法的角度,完善打假相关的法律制度,可以明确制假售假的违法边界,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削减全社会对假货的容忍空间。

  而加大对制假售假者的惩处力度的建议,是给击向假货的重拳加上让对方“伤筋动骨”力道,让制假售假链条上的所有违法者面临“倾家荡产”的风险,失去以身试法的勇气,从而期待司法形成真正的震慑效应。其中“降低制假入刑门槛”的提出,是借鉴酒驾治理的成功经验,以入刑来提升执法刚性,来彰显监管力度和决心,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朱新力所说,“只有坚持像治理酒驾一样的理念,通过严刑峻法表达国家对假货零容忍的态度,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假货问题。”

  无论如何,假货泛滥成灾的现象不可再纵容下去,之前治理的左支右绌、孤军奋战,需要健全的长效机制来改善,而严刑重典的施行,也许是扭转监管宽松氛围的关键一环。(集月音)

关键词:制假售假,立法,监管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