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拼爹”到“拼妈”中未变的社会焦虑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 王聃 2014-06-03 13:09:3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六一刚过,但关于儿童的话题并未降温。譬如《半月谈》就谈到,中国小学,正在上演残忍的“拼妈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拼妈比赛”的起跑线越拉越前。即使在幼儿园,一块蛋糕、一张贺卡,也成了考验妈妈的“关卡”。报道发问,替孩子做手工作业、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组织同学间的聚会,甚至帮老师发表论文……当这些成为妈妈们竞争比拼的选项时,她们该如何自处并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如果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有三种可能,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到了学龄了……”段子在流行,妈妈们也在自我调侃,“时下当妈标准”要“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教得了奥数,改得了作文,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绪崩溃,熬得过岁月沧桑”———所谓“拼妈”,显然已不仅是新闻中的现象,而是更多人不约而同感受的事实。

  如何来看待“正在小学残忍上演的拼妈风”?表面视之,它就有着多个思考的维度。一则,现代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单个家庭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当“父亲”们不得不承担起更多赚钱养家的重任时,家庭教育的担子自然而然转移到了“母亲”身上;二则,虽然“妈妈”们表现出对子女教育的分外关心,但我们理当承认,这样的现象可能仍不是全覆盖的。譬如农村中的留守儿童,譬如城市中的打工者子女,他们的母亲纵然有着关怀之心,却依旧没有眷顾之力。

  正因为如此,过度去解读“拼妈”举动的“残忍”,其实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真正需要厘清与明晰的,依旧是“拼妈”举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情绪。客观评价,能够参与到小学“拼妈”行动中的家庭,都算得上“条件尚可”。当“条件尚可”的现实家庭也不得不“拼妈”,这提醒的不免还是社会性的焦虑。“妈妈”们之所以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状况,并且全身心参与到该过程中来,无非是感受到了社会性的流动正在变慢,就连教育这个最重要的上升渠道,也在日益变窄。忧虑如此沉重,焦虑触手可及,那么出现种种“拼妈”举动实在太过正常。

  关于社会板结程度的加快,关于寻常人因此产生的紧张感,此前我们谈得较多的是“拼爹”现象。“拼爹”现象之所以动辄引发愤懑与不满,正是因为其加速了社会的停滞程度。“拼妈”现象虽然在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而出现,但当它成为关注性的话题,其实与“拼爹”现象所指向的社会焦虑感并无二致。而要消弭类似的焦虑,要做的工作仍旧是我们曾经无数次所谈及的。就教育层面而言,要加快教育资源均等化改革的步子,最大程度杜绝由此带来的客观不平等。将此拓展开去,则是用制度或刚性的规定,重新找回社会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元素。

  儿童节里,最应该谈的其实是儿童的生活与权益。当儿童节的话题开始蔓延到“拼妈风”这样的话题,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不正当,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别样的警示。报道中就提及,有的妈妈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从而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压力;而过于集中于母亲身上的教育责任,也很容易导致下一代“阳刚”气质的缺失。“拼妈”现象虽然包含焦虑,但终究不是正常的事情。它要被关注,更要被改变。(王聃)

关键词:拼爹,拼妈,教育资源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