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别让“小网红”透支童年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邹兰斯
2024-06-06 15:51:11 
分享:

  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几乎饱和,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如今,儿童出生就是互联网原住民,天生带有“网感”。他们在网络视听领域越来越活跃,甚至渐渐走到互联网舞台中央,形成一道独特的“网红儿童景观”。从一开始单纯地分享互动,到为吸引流量精心策划,再到开展商务合作、影视拍摄,打造“网红儿童”渐成网络视听追逐流量的潮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家长通过孩子赚钱,有公司也以此牟利。随着短视频、微短剧迅猛发展,参与这些门类创作甚至担任重要角色的网红儿童时常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并且呈现成人化、工具化、娱乐化等不良倾向。

  首先是网红儿童成人化问题。要成为网红儿童,需大量曝光。拍摄短视频、参与综艺节目、出演影视剧,挤占了孩子本该学习玩耍的童年时间。为在以成人为主的网络空间获得更多关注,很多网红儿童的作品在内容风格上贴近成人观赏喜好。有的短视频里,孩子浓妆艳抹,劲歌热舞,从穿着到行为都一副成人模样;有的亲子综艺里,让孩子组成“CP”、亲密互动;有的微短剧里,孩子被塑造得现实世故,为促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操碎了心”。这种迎合成人审美口味的做法,无疑会抹杀孩子原本天真无邪的本性,使他们的言谈举止成人化,对其健康发展产生危害。网红儿童成人化的行为在网络上受到部分人的关注和追捧,吸引更多儿童模仿。长此以往,儿童对自身的认知可能会越来越成人化,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网红儿童工具化的问题不容忽视。一开始,很多记录儿童成长的短视频是偶然成为爆款的“无心插柳”之作。但随着孩子成为网红,为维持粉丝黏性、完成商务合作任务,创作开始出现策划摆拍痕迹。渐渐地,部分网红儿童成为影视创作的工具、给网友提供情绪价值的媒介。有的作品利用孩子的童言无忌编段子,博眼球;有的作品让孩子出演工具人配角,机械化地衬托主角人物光环、推动剧情发展走向,却难以在叙事线索中找到自洽的行为逻辑和完整的人物三观;有的作品将商品植入视频内容中,通过孩子和家长的演绎展示其特点,吸引受众消费;还有的作品打着记录成长的幌子,将孩子年龄、体重、兴趣爱好、家庭关系、活动范围等信息全盘托出,缺乏隐私保护意识。这种工具化倾向容易使孩子单纯服务于作品的情节,甚至侵害他们的合法权益。

  再次,网红儿童过度凸显娱乐化。网红儿童的人物设定分为颜值偶像、才艺展示、天真可爱、古怪搞笑等品类。网红儿童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家长或运营团队就会在拍摄短视频或选择出演影视作品时强化这种特质,甚至为迎合网友猎奇窥私、颜值崇拜、审丑等畸形审美而剑走偏锋、打擦边球。比如,某些走颜值偶像路线的网红儿童不仅利用化妆、滤镜等强调外貌优势,还在镜头前扮酷耍帅凹造型,以强化高颜值人设。有的贴古怪搞笑标签的网红儿童以“熊孩子”自居,以怼人、整蛊为乐,笑料低俗,缺乏正能量。这些看似轻松愉悦的内容,背后实际上是简单粗暴的感官刺激和娱乐快感。以这种狭隘、单一、偏颇的审美观进行艺术创作,无法体现儿童的真实生活。此外,网红儿童一夜成名、生活光鲜,让其他儿童产生模仿心理,也影响部分父母的育儿理念,吸引更多人投入打造网红儿童的队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追逐流量、畸形成长的风气。

  正是因为在当前网络视听领域网红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树立具有正面意义的网红儿童形象,从而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妥善处理儿童媒介形象呈现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在创造与儿童形象相关的影视作品时,不能光顾着追逐热点,拍摄一些可能会对儿童身心造成伤害的内容,而应呈现真实的儿童形象,倾听他们的心声,表现他们身上独有且积极的特征,展示独属于儿童时期的纯真可爱。要在不干预儿童正常成长的情况下记录儿童的生活,与儿童及时沟通,如果儿童产生不安情绪应及时停止,避免因为拍摄给儿童留下心灵创伤。还应提前考虑儿童拍摄视频后可能造成的隐私风险问题,提高保护儿童权益的意识。

  总之,社会各方需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才能打造出健康向上的儿童形象,进而对现实社会产生更加积极正面的影响。(邹兰斯

关键词:网红儿童,权益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