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奶奶厨房”,如何走得更远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陈江
2023-01-12 09:59:42 
分享:

  为了照顾高龄老人,社区内的低龄老人组织起来,开始给他们做饭。“奶奶厨房”由此诞生,并闻名全国。

  成都武侯区年过七旬的刘道笠,在2016年创办了这间厨房。这是一个老小区,有很多老年人包括空巢老人,老街坊们彼此感情很深。刘道笠每天都为老人精心烹调可口的午饭晚饭,并提供送餐入户,一餐只收5元成本费,非常受欢迎。“奶奶厨房”除了用餐外,也成了老年人们聊天喝茶的“根据地”。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独居或仅与老伴同住的“空巢老人”,正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工作、结婚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选择和老人分开居住,原先家庭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弱化,空巢老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

  年纪大了,体力差,一日三餐吃些啥?老人们的吃饭问题因此就成了难题。有的独居老人,一个人吃饭没有动手的劲头,好不容易有了兴致,又担心烧多了吃不掉,所以一日三餐就吃得十分简单。而年龄状况又摆在那里,长期吃得随便营养就不够,对健康不利。现在有人负责采购、加工,保证老人们一日三餐饮食搭配,“奶奶厨房”算是在空巢老人社区带了个好头:老年人有了聚集的好地方,要饭有饭,要聊天也有人。

  “奶奶厨房”因此被誉为居家养老的好样本。确实,无亲属、子女同住的老人,有了这样的社区老年食堂,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还满足了他们的社交与精神双重需求。但这种形态,是基于老旧院落的邻里关系慢慢生长出来,以个人爱心和群体奉献为基础,它在现实中慢慢显露出痛点——单纯依靠志愿者服务的方式,究竟能持续多久?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志愿服务也是有成本的。另一方面,老年群体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必须要进一步细分。60岁到70岁、70岁至80岁,每个年龄段的需求,是相当不同的。低龄老人吃饭,忌口少,个性化需求强;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多有基础病,对食物和口味的要求就很不一样。这些,不能单纯依赖志愿服务一劳永逸,而要建立制度,依靠社会化的服务去推进和激励这个模式。

  事实上,如何摆脱“奶奶厨房”志愿服务的困难模式,社区已经采用居民入股制,对接市场和邻里需求,对养老互助模式进行了企业化探索。原本年轻人不愿居住的社区,也有了新的活力。只是这条路怎么走得长远,还考验着社区的管理和更新,或许就在问题出现的时刻,答案已经在路上。(陈江

关键词:奶奶厨房,高龄老人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