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纳入高中必修课,是时候重申“劳动”的价值了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思凝
2020-06-05 17:23:18 
分享:

  ●特约评论员 思凝(北京)

  我四岁的女儿,最近迷上垃圾分类,她信誓旦旦地说以后要做一名保洁员,这是继厨师、服务员、理发师、外卖员、冰淇淋售卖员之后,她的又一个职业理想。我突然意识到,在人最初的理念当中,那些依靠劳动来给他人提供服务,给他人带去“礼物”的工作,就是一种理想职业。古往今来,“劳动”始终是人与世界交互的第一支点。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方案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为2分。学生在课外实践进行,3年内不少于40小时。

教育部官网截图

  “劳动纳入高中必修课”,新标准甫一公布,便引发了热议,还一度冲上热搜。大多数网友很支持:“劳动最光荣”“学习劳动和生活技能,参与社会实践,对中学生很有价值”;当然,也有一些网友表达了担忧:“高中课业这么紧张,有时间劳动吗”“劳动课不会又被主课老师占领吧”“别又搞成了形式主义”。

  网友们的支持与担忧,不无道理。在绝大多数地方,高中三年就是一场面向唯一目标的冲刺,“唯分数论”贯穿始终。任何有助于直接提分的,便不遗余力;而任何有可能分散学习精力的,就想方设法压缩。所以,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实践课程,但经常是纸上谈兵;或是家长代劳,或是找关系盖章了事。一些中学生,不仅缺乏劳动概念,甚至鄙视劳动。

  而实际上,知识的获得并不是单向度的,理解和记忆总是要配合体验与实践,才能更加深刻。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通过劳动,那些书本上的数字便更加可感,那些物理化学现象便生出趣味;那些文字将会呈现更丰富的内涵。所以劳动,既是一种亲身实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概念也得以极大扩展,不仅仅是植树、扫地、洗衣、做饭,而是与社会分工紧密嵌合,是有着丰富形式的职业体验。上海市在中小学开设劳动必修课已有30多年历史,近年来通过与职业学校合作,让学生真正体验汽修、组装、园艺师、古籍修复师等上百种职业,也有学校通过“跟着爸妈去上班”等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职业的多样性和真实状态。多种形式的劳动,对于未来学生踏入社会,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启蒙。

  因此,将劳动纳入高中必修课,不仅是对当下“唯分数论”的一种平衡,更是面向未来、培养多元人才的必须。在新公布的课程方案中,学生“培养目标”的部分,也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勤于动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生涯规划能力——这些素养的达成,也都需要劳动的助力。

  而这也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都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劳动课,真正把劳动课作为一项系统的课程去统筹,制定合乎实际、合乎需求、合乎时代的实施细则和课程体系,把劳动课开好、开出效果。尤其在课程考核上,要利用制度防止投机取巧、父母包办,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去扭转“形式主义”的惯性。

  从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到2019年提出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再到如今劳动纳入高中必修课——劳动的价值在新时代被一再重申。

  这也提示我们,无论走到多元的未来,无论AI技术如何发达,劳动作为人本质,都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根本技能。失去了对劳动的尊重,那些积累至今的财富、知识、艺术都将宛如空中楼阁。

关键词:劳动,高中必修课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