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举一反三,彻查“镉大米”为何又现江湖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熊志
2020-04-27 16:30:26 
分享:

  ●特约评论员 熊志(广东)

  镉超标大米又现市场。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近日曝光一起镉超标大米事件,重达99.425吨的“镉大米”被碾压后送去做燃料进行销毁。经溯源,该批“镉大米”来自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对此,益阳市回应称,已对涉事的7家企业立案调查,具体进展将及时对外公布。

重金属超标大米被销毁。

  镉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的一类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无需赘言。所幸这批次“镉大米”被及时发现并销毁,没有流入餐桌。不过该追问的是,涉事企业供应的“镉大米”,是否流入了其它地方的市场,甚至已经走向餐桌?

  不管怎么说,“镉大米”从生产地层层闯关,最终被销往全国,而且已经被制作成米线,直到销售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时才发现,这种监督力度实在是后知后觉。它说明从源头的生产到中间环节的加工,把关都失守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镉大米”的来源地湖南,并不是第一次卷入类似事件。像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镉大米”风波,有“有色金属之乡”称呼的湖南就是重灾区。而具体到益阳当地,2017年,有企业将镉严重超标稻谷所加工成的大米,销售到全国各地,最终16人因此被判刑。更早一点的2015年,益阳也上演过“镉大米”案件。

  根据报道,“镉大米”的形成,通常不是人为添加,往往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土壤污染,比如农药化肥超标,或者企业排污,进而导致土壤的镉元素超标。

  这种污染的路径,的确比较隐蔽。但有教训在先的前提下,监管的端口理应前移,强化源头把关,至少要对相关的大米生产企业,加大抽检抽查的力度。同时,以严格的执法惩戒,倒逼企业自律,提高销售“镉大米”的违法成本。

  然而直到被做成米线前,这批“镉大米”都是畅行无阻。而且注意,“镉大米”的查处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跨度长达3个多月,涉及的企业有7家之多。多个企业长时间的集体违法销售说明,益阳市当地对“镉大米”的市场监管,出现了很大的空白。

  益阳市已经对涉事企业立案调查,查清全部“镉大米”的流向,是净化市场的必要之举。但需要调查的,不仅仅是企业责任,还有市场监管部门的主体责任。特别是在“镉大米”再三出现的情况下,必须反思,地方监管一再失守的背后,是否存在太多的食品安全漏洞?

  另一方面,考虑到“镉大米”的源头,往往是土壤污染,在强化对大米生产销售的全流程监督检测同时,对土壤污染同样得有针对性的治理手段。

  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超标,说到底主要还是企业生产排污所致,这同样对应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监管责任。所以大米生产企业要管,排污企业同样要抓。地方不能为了地方经济而放任纵容,用透支环境的方式来换取GDP,最后再将污染的代价转移给“镉大米”的销售地区。

  食品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尤其大米还是基本的口粮,而且食用镉超标大米的危害,不会立即出现,而是会有很长的潜伏期。鉴于这种隐蔽性,更得强化源头治理,特别是对于污染重灾区,从水稻种植到大米的加工,把好粮食安全质量关,避免“镉大米”再出现。

关键词:镉大米,市场,污染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