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萃

  • 2020/01/25

    长城网

    【网络述年】春晚: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

    共圆小康梦,欢乐过大年。1月24日晚8时,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场,流光溢彩的舞台、目不暇接的精彩节目让观众赞不绝口。整台节目从舞台美术、联欢互动、新科技运用、融合传播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创新突破,在传承中创新,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气氛中传递满满的正能量,以其大气恢宏、新颖活泼、惊喜连连的风格特色,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盛世大联欢”,呈现了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春节是一个最能唤起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节日,特别是每年除夕的春晚,极具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积淀着我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今年春晚坚持守正创新,节目内容紧贴时代主题,立体舞美美轮美奂,全媒体传播打破舞台界限,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展现出新时代春晚的魅力、活力和创新力,更唤起了亿万人民心底的一种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下,春晚更多的被赋予了时代色彩,有着广泛的群众认同性和深远的价值引领力。今年春晚歌舞类节目精品云集,诸如歌曲《爸爸妈妈》《共同家园》、歌舞《春风十万里》《我的祖国》、舞蹈《晨光曲》《一带一路嘉年华》,都普遍与时代大主题紧密贴合,从追逐个人梦想到祈盼国泰民安,从歌颂春风吹拂大地到守望共同家园更美好,让观众在悦耳的歌声和精彩的舞蹈中回望过去、寄望未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言以蔽之,文艺是绝佳的精神食粮,触及人的灵魂,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新意频出,笑点爆棚,既深度反映社会现实、展现百姓生活,也显示了高超艺术水准,诸如小品《婆婆妈妈》《机场姐妹花》《风雪饺子情》《父母爱情》等都聚焦“情感”表达,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一个个温情故事,传递着满满的人间大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晚临时调整增加了一个疫情防控节目《爱是桥梁》,这是一个唯一没有彩排过的节目,白岩松、康辉等6位央视主持人通过情景讲述的形式,向所有奋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以及处在疫情区的民众致敬,该节目也给亿万人民注入了做好疫情防控的强大信心和决心:众志成城,没有我们过不去的坎儿!在防疫的赛场上,我们一定赢!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毋庸讳言,科技创新应用是今年春晚的一大突出亮点,春晚舞台首次打造3层立体舞美,运用飞屏技术营造出360度环绕式景观,通过精良的视频制作,让观众在屏幕前就能有“裸眼3D”的极致体验,那些“景观式”舞美美不胜收,让观众大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欢乐、祥和、温馨的喜庆氛围中热情拥抱鼠年新春的到来。其实,在中华文化里,鼠乃十二生肖之首,进入鼠年就代表着开始新一轮生肖纪年,也寓意着新的开端。我们相信,春晚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守正创新中一定能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刘凤敏)

  • 2020/01/23

    长城网

    【网络述年】鞭炮味儿不等于年味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数声爆竹入新年,万子千红信为传”……古往今来,说到新年,人们似乎总能和鞭炮联系在一起。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在热热闹闹的鞭炮声中辞旧迎新,这种颇具特色的年俗仪式在很多国人心中都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然而,这种传统的年俗仪式在近些年来却愈受争议:“不放炮哪叫过年”,在“鞭炮辞岁”情结的带动下,有的人觉得新年过得静悄悄的,没什么年味儿;“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环境”,也有的人自发地成为禁放烟花爆竹的执行者和监督者。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我们不可否认,“鞭炮”在两千多年的年俗文化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化符号,但鞭炮味儿不等于年味儿,在社会对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的今天,禁燃禁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地出台的“禁燃令”也一再升级加码,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习俗。

    烟花美丽耀眼,鞭炮热闹喜庆,但在美丽与喜庆的背后,却也带来了毁物伤人、火灾爆燃、烟雾弥漫、空气污染等危害。

    由于易燃易爆的特点,安全隐患存在于烟花爆竹的生产、贮存、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最常见的安全问题出现在使用环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烟花爆竹的种类越来越纷繁,药量日增,虚荣攀比心理作祟,买烟花爆竹时,不少人觉得鞭炮越响越好,烟花越大越持久越好,却忽略了背后的安全隐患,鞭炮伤人事件屡见不鲜,轻者炸伤皮肤,重者炸伤眼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有的熊孩子在家玩鞭炮引起火灾,还有的熊孩子点燃鞭炮后扔进井盖引起沼气爆炸,被炸成重伤。燃放烟花爆竹虽说为了烘托喜庆,但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而“乐极生悲”,在燃放烟花爆竹最为集中的春节尤其如此。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环境污染是燃放烟花爆竹的另一个重要危害,同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烟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燃放烟花爆竹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不仅会引起酸雨,从各大城市除夕夜以及元宵节对PM2.5的测量值来看,集中燃放烟花爆竹还会导致PM2.5浓度迅速飙升,空气质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尤其是燃放烟花时排放出的大量金属颗粒物,在相对静稳的天气条件下会不断累积,并长期悬浮在大气中,有的可达15天至20天,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威胁着人体健康。肆虐的雾霾不断敲打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禁燃的呼声日益增高。

    此外,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噪声污染同样不可小觑。医学数据显示,在夜间人们所能接受的噪音不得超过45分贝,也就相当于蛙鸣声,有关资料显示,燃放鞭炮地区的噪声高达135分贝,远远大于人的健康所能承受的85分贝,极易造成听觉器官急性外伤。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听力严重受损的报道。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燃放烟花爆竹除了一时的热闹,百害而无一利,只是一时难舍“爆竹辞岁”的旧传统,其实民俗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也存在优胜劣汰,这应当是社会的进步而不是文化的衰退。鞭炮味儿不等于年味儿,我们应当在阖家团圆中、在万象更新中去品评年的味道,不是吗?相信不久的将来,“放与不放”将不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于海新)

  • 2020/01/22

    长城网

    【网络述年】领导干部参加聚会还是“悠着点”

    新春佳节是亲戚、朋友团聚的日子,作为古老、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春节团聚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早已深入人心。“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吃年夜饭、团年拜年、春节走访、亲朋聚会,成为了春节的“标配”。

    但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却并不是什么聚会都能参加,什么朋友都能交,什么饭都能吃,什么酒都能喝的。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四条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不论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中的领导干部,概莫能外。

    一些领导干部面对这一规定会心存疑惑:难道当了领导干部就不能结交朋友么?难道和朋友聚会也不行么?领导干部就应该当“孤家寡人”么?

    实际上,中纪委法规室曾给出过官方解读: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与组织、参加老乡、校友、战友之间的聚会活动不是一回事。只要在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前提下,领导干部与老乡、校友、战友聚一聚,属于正常人际交往,并不违反党的纪律。

    当然,领导干部参加聚会还是“悠着点”。聚一聚的“度”如果没有把握好,很可能会演变为借联谊、聚会之名,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甚至出现编织“关系网”,拉“小圈子”,搞团团伙伙或非组织活动的情况。这些现象或者情况,显然属于违纪违法行为了。

    梳理一些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发现,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会辜负组织的培养,最后沦为阶下囚,就在于踏上领导干部岗位,有了权力后,倒在了“老乡”“校友”“战友”的人情往来中,一步步降低自我要求,最终在各种“帮忙”“好处”中,甘受“围猎”,“拉帮结派”“团团伙伙”,最后一步步滑向违纪违法犯罪的深渊,无法自拔。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领导干部应该在党纪党规的限定范围内活动,不越雷池一步。

    早在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

    领导干部参加老乡、校友、战友之间的聚会活动时,应该“悠着点”,始终铭记党纪党规这根弦,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违背党纪党规。如果借机编织“关系网”,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甚至出现“结盟”“金兰结义”等,这些行为就与普通的聚会大相径庭了。(章依依)

  • 2020/01/20

    长城网

    【网络述年】在创新中传承,让年味韵味无穷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历史最为悠久的节日,因而也是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在童年心灵深处能留下温馨而美好记忆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大年。盼望过年,日子仿佛进入倒计时状态。为了那难得的美食?为了那除夕夜反复试穿而大年初一早早穿上的新衣?为了那供桌庄严香火缭绕的祖先祭拜?……是,又不仅于此。一天,又一天,静听大年渐近的脚步。

    非遗闹新春!“15后”萌娃捏面人传承年味。图为小朋友认真地制作大红灯笼部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闫春旭 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记得爆竹的燃放在春节的整个时间流里,除夕是一高潮,初一清晨是又一高潮。似乎各家还有一个潜在的比赛,比比谁家放得多,谁家放得响。一人早起,一家早起,不只预示着全年的生机与祥瑞,而且有着让供奉在案的祖先检阅之意。爆竹把内在的祝祷祈愿演化为蹦响在天地间的声音。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里似乎让春节生出年味的形式总是那么几种,无论在外多远都要回家。全家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晚,到长辈家拜年,穿新衣、扫阳尘、放鞭炮……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物质再丰富似乎不能使人满足,至于看春晚、放鞭炮等传统习俗,也无法拾回曾经的那份乐趣。有些人说,现在的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这并不是今天老百姓不再重视过年,而是传统的过年方式渐渐不适合新时代的文化传播需要,导致年的载体的缺失。要找回儿时的年味需找到新的载体,不拘一格,在网络时代、在我们步入小康的时代继续过大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河间刻瓷。长城新媒体记者 高航 摄

    又一年春节将至。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2020“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展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引导民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北京市32个公园共推出庙会休闲娱乐、传统文化展演、游园赏景赏花、冰雪项目体验四大类87项精品年味活动,陪伴市民过“京味儿”春节。湖南省内156家博物馆、纪念馆将推出330余场展览,为群众提供一场丰盛的“新春文博大餐”……这些新形式、新内容就是对春节文化的不断丰富和提升。

    其实,春节文化的本质,并非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吃吃喝喝、热热闹闹,而是深深蕴含在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祝福,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亲情、重人伦、重礼仪、重和谐的精神和文化特征。春节的文化内涵,是几千年来中国的年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基础,也是年文化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具有永恒魅力的源泉所在。

    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发展。无论时代怎样变,春节传统的节日内核并无根本改变。既赓续千百年的文化,又绽放新时代的文华;既以文化的品质来提升人们春节生活的品位,又以文化的崇尚来引领人们假日生活的情趣。只要我们仍然将春节视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承载着人们特殊的情感,这份文化便会不断绵延下去。不同的时代元素,并不会模糊春节的文化含义,只会让这一文化更加丰富多元、韵味无穷。(边建军)

  • 2020/01/19

    长城网

    【网络述年】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团圆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家过年、感受阖家团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亦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无论在外面太累还是受了委屈,你往往是第一时间想回家。在家里,你可以卸下伪装的面具,不用担心被批评、被轻视、被嘲笑,完完全全放松身心,做最真实的自己。

    归途者。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艺萌 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除夕象征一年的结尾,春节象征新的一年开始,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当“家”这个空间要素遇到“春节”这个时间要素,会碰撞出温暖的火花——家的方向就是心的方向,回家过年依然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离家在外的人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回家过年,是老人对在外打拼的儿女的期待,是儿女对父母的依赖,也是整顿心情重新出发的重要契机。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然而,春运大幕一旦拉开,我们看到的是归心似箭,是亲情牵挂,是乡愁纾解,是万千游子心底最真实的呼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山多高、水多长、路多远,团圆的春节,中国人都要努力回家过年,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团圆年。

    一边包饺子,一边和家里人聊着家常。长城新媒体记者 李相伯 摄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笑声处处传入耳,美味佳肴上餐桌。民以食为天,人民把生活的美好期盼浓缩到了饭桌上。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一起下厨房,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推杯换盏之间,透着无尽的喜悦与温暖。春节的团圆饭,老人看到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晚辈也可以借此机会向长辈表达新年祝福与感激之情。一家人其乐融融,想必就是精神上最大的满足与慰藉吧。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来临,希望游子们无论今年收获是多还是少,都能够回家过年,将工作的压力放到一边,多陪陪老人和孩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年味!(张娜)

  • 2020/01/17

    长城网

    【网络述年】凡是“小年”,皆为序章

    民谚讲“过了腊八就是年。”不过,在生活节奏变快的今天,腊八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依然奔忙在工作岗位上,年味其实还并不是那么的浓。

    年味真正浓起来,得是从“小年”开始。童谣中这样唱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童谣中的一些习俗有所变化,但是从童谣中满满当当的日程里,还是可以看出“小年”过后繁忙而喜庆的过年氛围。

    春节临近,有“天津后花园”之称的天津市蓟州区着力打造以冰雪、节庆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小年”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大年”也就是春节而言。对于许多地方和许多人来说,“小年”是“大年”的序章和开端,从“小年”这一天起,“忙年”才算是真正开始。

    在古代,外出做官、经商或者读书者,在“小年”之前赶回家团圆,几乎是约定俗成。如今,由于休假制度等原因的限制,很多人在“小年”之前回家并不现实,但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回家的行程一定已经紧锣密鼓地安排好,各种采买活动也一定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所有人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来了,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人们的心里,节日的氛围都越来越浓了。

    1月13日,一名小朋友在挑选挂饰。 春节临近,不少市民来到福州市鼓西路“春联一条街”选购春联、“福”字等节日饰品。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小年”不只是为“大年”作序,而且本身也充满了仪式感。虽然不同地方过“小年”的时间略有差异,但是祭灶神、扫尘土、吃糖瓜的民俗却大抵相似。以糖瓜祭拜灶神,期待着灶神“上天言好事”;扫屋除尘、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春……在这样厚重的仪式感里,赓续传承着中华民族千年的传统文化,充溢寄寓着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过罢方知年味浓。在“小年”之后一天天浓起来的年味,是游子们匆忙回家的脚步,是家家户户挂起来的红灯笼,是写满了吉祥和如意的春联,是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声,是厨房里飘溢着的母亲所做饭菜的香气,是电视节目里祝福满满的拜年之声,是孩子们如花儿一样绽放的笑脸,更是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更是亲切的民族归属感,更是浓到化解不开的家国情。

    又是一年春节至,又是一季岁月长。对于炎黄子孙来说,“过年”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饱含着情感牵绊,也昭示着幸福明天。从“小年”开始,让我们怀着希望迎接又一个春节,让我们不负韶华拥抱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崭新春天!(高永维)

  • 2020/01/17

    长城网

    【网络述年】打造“硬核”安全,谱写幸福春运

    春运路,幸福路。回家与老人团聚,幸福;反向春运,跟孩子过年,幸福;外出旅游,团聚在景点,幸福。但是,无论怎样的春运路,安全最重要,我们应该打造“硬核”安全,谱写幸福春运。

    何为“硬核”安全?就是我们无论走在回家路上,还是反向春运路上,还是外出旅游路上,我们都能有一把时刻能够撑起的保护伞,能够保证我们一路安全,一帆风顺。打造这个“硬核”安全不能有任何依赖,必须多元出击,共同铸造,唯如此,才能让我们各自的春运路和谐、安全,更幸福。

    1月10日,2020年春运正式启动。今年春运自1月10日起至2月18日结束,共计40天。长城新媒体记者 刘潇 摄

    如果我们是坐车,或坐飞机、坐轮船,我们需要“硬核”安全的两大要素。车站要素是基础,我们要能够在车站安全购买车票,安全等候车辆,安全走出车站,安全打车。这需要我们的车站工作人员主动出手,强化秩序管理,做公民的好向导,好解说员。路上要素是关键,无论是在车上,在船上,在飞机上,我们需要工作人员做好秩序维护,助推饮食安全、健康安全,能够及时处理各种突发问题,能够让公民不被偶发事件伤害。当然,作为公民自己,也应该注重沟通,和谐交流,做好自身权益的依法保护,不成为突发事件的导火索。

    图为高速执法队员正在管制分流点引导车辆通行。新华网 邵以南 摄

    如果我们是自己驾车,我们需要“硬核”安全的四大要素。自己驾车,很方便,但是,需要始终坚守安全第一,最少应该把握四大要素。精神抖擞驾驶是安全的保障,疲劳驾驶容易出问题,一定要注意休息,始终保持精力充沛;快乐情绪驾驶是初心,不良情绪驾驶容易开斗气车,容易发生车祸,始终保持快乐情绪很重要;应急物资要完善,自己驾车,各种安全都需要独自担当,因此,必须储备应急物资,以备不测之用。交通管理部门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担当,通过及时为公路车辆进行服务,防止拥堵,防止产生次生灾害。

    春运之路千万条,安全之路最重要。无论是地方政府部门,还是交通管理部门,还是我们春运路上人,都应该为打造“硬核”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为自己辖区的路段做好服务,防止出现隐患;作为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各种应急预案,随时解决突发问题;作为公民,自己更应该掌握安全知识、完全技能,做好自身安全保护。

    春运路上,匆匆忙忙;过年征程,喜气洋洋。必须打造“硬核”安全,才能让匆忙不慌张,喜气不晦气,才能让我们的春运交通温馨、安全、幸福、阳光。(殷建光)

  • 2020/01/17

    长城网

    【网络述年】以温暖团圆,擘画最美“中国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是“百节年为首”。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更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中华民族最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临近,有“天津后花园”之称的天津市蓟州区着力打造以冰雪、节庆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自古以来,春节便有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习俗,这些丰富多彩的庆贺形式,无不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美,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新春佳节亦以“思乡念亲”为寄,神州万里,寰宇内外,共襄盛举。无论是从“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到“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还是从“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到“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民俗悠长、思接千古早已成为了春节时期无法磨灭的文化印记。

    千百年来,“辞旧迎新,纳福迎春”的概念之于无数华夏儿女而言,早已融入血液,化入思绪,成为最深刻且无法磨灭的文化基因,而温暖与团园,更是所有民族同胞心中最柔软、最惦念、最不可割舍的质朴情愫。

    市民在江苏泰州温泰市场选购传统年货。汤德宏摄(人民图片)

    舞狮、花街、庙会、祭祖,在新春佳节之际,总有说不完的祝福、道不完的问候、表不完的深情,以火红热闹寄情“人团圆”,以相聚相守寓意“人情浓”,酌古御今,这也成为了华夏儿女最本真、最淳朴的情感内涵。

    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寄于他乡,无论是在为生活拼尽全力,还是在为理想破釜沉舟,一切新桃旧符酒暖屠苏,一切火树银花星落如雨,在此时都化为那弯长巷弄里,为亲人而亮的点点灯火。

    团圆的情结、乡愁的牵绊,早已百转千回、润物无声地融入家国情怀之中,哪怕身为异客,茕茕而立,只要抬头望见那一抹鲜艳的中国红,心中也会倍觉温暖异常。

    所谓传统和文化,一定是推动民族不断向前、凝神聚力的内在动力;所谓民俗和风尚,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意志的承载和凝结。正是“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新春佳节之际,盛愿每个人、每个家,每个你、每个他,皆以温暖和团圆,擘画出那幅最美、最红的“中国节”。(安星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