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往下水道倒茅台毁证据,管好伸向名贵特产的手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于平
2020-01-15 16:07:23 
分享:

  ●特约评论员 于平(江苏)

  2019年以来,整治党政领导干部、国企管理人员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成为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的重点之一。其中,贵州省从严查处全省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参与经营、收送使用茅台酒等问题348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40人,移送司法机关66人,对不如实申报是否插手、参与茅台酒经营的47人进行了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青海省明确冬虫夏草和昆仑玉及其制品为该省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将领导干部违规公款购买、违规收送、违规占用、违规插手干预或参与经营等问题列为重点。

  名贵特产是一个地方最为优质和稀缺的公共资源,从茅台酒到冬虫夏草、和田玉,无不受到市场的追捧。在这种资源的分配格局中,手握重权的地方官员往往占据先天优势,也正因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名贵特产谋取私利在一些地方成为“潜规则”

图片来源:《国家监察》视频截图

  以茅台为例,在市场上茅台酒一瓶难求的背景下,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家中茅台酒数量高多达4000余瓶,其在落马前为了销毁证据,居然往下水道倒茅台,活脱脱上演一场官场荒诞剧。

  对于官员伸手地方名贵特产,必须拿出铁腕姿态进行治理和打击。事实上,早在2018年1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就印发通知,强调要严肃整治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对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党风问题、整治领导干部插手特殊资源作出专门部署。这两年,一些地方官员违规公款购买、违规收送、违规占用、违规插手干预或参与经营名贵特产等问题屡屡被曝光。

  对于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想方设法在名贵特产上动脑筋,谋私利,进行专项整治,严厉曝光究责,无疑是必要的。这样的铁腕治理,更当形成长效机制,各地纪委监委需把名贵特产作为高危领域,在日常监督中做细做实,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线索。发现有地方官员涉入,不能浅尝辄止,一纸轻飘飘处分就划上句号,而应顺藤摸瓜,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贪腐滥权的行为,从而以儆效尤。

  与此同时,对于官员伸手地方名贵特产所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也需要追根溯源,在制度上扎紧篱笆。比如,一些官员之所以能将地方名贵特产变为自己的摇钱树,与当下政企不分,企业治理不规范有很大的关系。贵州省原副省长王晓光就是典型一例,据报道,长期以来,王晓光通过董事长袁仁国等人倒卖茅台酒,为家人和亲属办理4张茅台特许专卖经营权,7年获利4000多万元。

  王晓光之所以能“靠酒吃酒”,聚敛惊人的财富,说到底还是因为茅台的国企身份。

  因此,要斩断官员伸向地方名贵特产之手,首先必须推动政企分离,打破垄断。地方名贵特产的开发和经营,能够完全市场化的,尽量完全市场化,打破行政管制和特权保护,放开民营资本的进入,公权力一旦全面退出,自然会大大削弱官员手中的权力含金量,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

  对于难以打破垄断的,应当按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让政企分开名至实归。包括下放权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制;引入民营投资者,进行混合制改革;改革国企人事任免制度,理顺出资人职责,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避免地方政府对企业伸手太长。

  官员伸手地方名贵特产,不止要曝光究责,治标同时也需治本。地方名贵特产背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权力扭曲市场的问题。而市场的问题,就当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解决。地方名贵特产的开发和经营,一旦完全市场化,官员要再想打地方名贵特产的主意,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关键词:下水道,茅台,名贵特产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