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谁给名贵特产添上了腐败的味道?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夏熊飞
2020-01-07 17:50:30 
分享:

  ●特约评论员 夏熊飞(湖南)

  “全国共查处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2848个,处理4217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749人,给予党纪处分2009人、政务处分1161人,组织处理449人,诫勉307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856个。”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这样一份阶段性成绩单。这是在主题教育中专项整治党政领导干部、国企管理人员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1月7日《人民日报》)

  4000余人被处理,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反腐力度持续在线,专项整治党政领导干部、国企管理人员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成效显著,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利用名贵特产谋私利问题的严重性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中,名贵特产变腐败“特区”,成为某些领导干部谋利“私产”的现象是绝对不能够容忍的。

  所谓“名贵特产、特殊资源”往往指的是高档烟、高档酒、珍稀药材、高档茶叶、名贵木材、珠宝玉石、名家字画等,当然根据地域、行业的不同,还有众多其他种类,如贵金属纪念币等。这些物品因其名贵、特殊,所以往往在品质、价格上皆“高人一等”,而且很多时候花高价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如被热炒的茅台、特殊意义的纪念币等。

  名贵性、稀有性使得这些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身价倍增,更容易沦为一些人搞腐败、谋私利的“特区”。相比于涉及公共利益领域的监督全覆盖,名贵特产、特殊资源的生产企业等可操作空间往往相对更大,因而“靠特产吃特产”的国企管理者、党政领导干部便觅得了其中的“商机”,大谋私利发不义之财

  谋私利的途径主要有种,一是将名贵特产当成了自己的“私产”,违规调取供自己享用或用来送礼行贿;二是利用职务之便拿到市场上的稀缺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进而转手倒卖赚取巨额差价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之所以“热衷”名贵特产,炫耀性消费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名贵特产一旦成为受贿收贿的物品,就已脱离了其本身的商品属性,转而成为或炫耀身份、地位、甚至权力的工具。这些无形的“资本”一旦得到“彰显”,还会带来更多“有形财富”。

  让名贵特产、特殊资源回归其原本定位,而不再成为腐败者谋私利、搞腐败的遮羞画皮,就必须要出重拳斩断附着在它们之上的暗黑利益链条。重拳要想有力见实效,还需“里应外合”两方面发力

  “里应”就是要加强对名贵特产、特殊资源的透明化管理,让其成为一本明明白白的账,而不是任部分人予取予求的“私产”。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已然十分完备的当下,借助“互联网+”让每一件名贵特产皆有源可溯、有迹可循,违规者敢伸手就必会留痕,如此谁还敢动不动就打名贵特产、特殊资源的主意?

  “外合”则是要管好谋私利者的利益输送对象,让他们不敢收受、消费、享用来路不明的名贵特产、特殊资源,一旦“有礼送不出”,蠢蠢欲动的违规者也就不会贸然下手了。正如八项规定实施、网络监督无所不在后,违规消费高档酒、天价烟的现象大幅减少,加强对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的整治,也必须要营造“不敢收”“不想收”“不能收”的严肃氛围。

  当然,打好这一里一外的组合拳,还是离不开纪委监委等部门的持续发力,唯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警钟始终保持长鸣,名贵特产成谋利“私产”、腐败“特区”的空间才会被进一步压缩。

关键词:名贵特产,腐败,私利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