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评论

  • 2019/12/17

    长城网

    多措并举稳预期,呈现一个稳健的“中国预期”

    ●特约评论员 李强(四川)

    信心比黄金还要重要,而稳预期就是稳信心。仅此,就能感受到稳预期在“六稳”中的分量。别看稳预期居“六稳”之末,但“六稳”的关键或最终指向是稳预期,“稳预期”不仅是实现其他“五稳”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

    多措并举稳预期增信心,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向世界经济注入稳健的“中国预期”,观察即将走过的这一年,这样的感受尤为深刻。

    稳健的“中国预期”必然稳在长期。相比之下,以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为导向的长期预期,更利于推动市场主体围绕政策目标形成稳定的经济行为,也更利于高效的国家治理。从国家一系列政策举措来看,聚力的正是长期预期,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通过减税降费、简政放权、培育新动能、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为市场松绑、为企业腾位、为百姓解忧。这些连续稳定的方针政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预期。只有改革超预期才能稳预期,“改革线”在这一年被越拉越长,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实现改革举措的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稳健的“中国预期”必然“稳”中有“进”。求稳,不是说停滞不前,一潭死水,而是以稳应变,稳步前行。强调“稳”与 “进”的辩证统一,以“进”保 “稳”,以“稳”促“进”,这在“六稳”又尤其是稳预期上有着充分体现。说到底,稳预期是为了更好的前行,为了更大的“进”。从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名列前茅,继续延续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势头,充分彰显了一个大型经济体的强大势能和巨大韧性。这也有力印证,预期稳,信心增,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新投资热情,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进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稳健的“中国预期”必然给世界以信心。好的预期连着好的政策堆集与释放,连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连着生机勃发、稳健成熟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市场的看好度对稳预期“稳”得如何既是映照更是检验。即将走过的这一年,“非常看好中国市场”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里的最多表达,而这样的表达更是实实在在转化为外商进行角逐中国市场的一个个行动、一道道选择。数据显示, 1-10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3407家,平均每天有近110家外企诞生。实际使用外资7524.1亿元,同比增长6.6%。总体看,中国今年利用外资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态势,预计全年吸收外资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

    相对于其他可以用数据衡量的“稳”,“预期之稳”自身不易量化,只有折射到其他的“稳”上面,才能评判“预期”是稳还是不稳。即将走过这一年,通过对“六稳”的观察,我们更加坚信,“稳”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特征,“进”是中国经济超大规模优势和制度优势叠加的必然结果。更加坚信,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

    (本文系长城网、长城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2019/12/17

    长城网

    “稳投资”打造新动能,助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特约评论员 江德斌(浙江)

    2018年7月底,中央在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背景下,做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重大经济政策部署。做好“六稳”是确保我国宏观经济行稳致远的法宝,也是我国在中美经贸摩擦中取得主动的经济政策保障。今年以来,以“六稳”为导向,我国在相关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助推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不断显效,为中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投资是“三驾马车”里的重要一环,经济发展需要投资各种项目,形成生产力以推动经济增长。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的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稳投资的意义就在于,加大投资力度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加有效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发挥投资的“压舱石”“顶梁柱”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资力度大,常年保持较高增速水平,对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助力我国各地完善基础设施,夯实了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空间,“铁公基”投资需求量大,乃是稳投资的重点方向之一,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特征,不断出现新旧产业更替的规律。随着传统产业的市场饱和,增长空间已触摸到天花板,面临存量市场竞争,急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机器人、5G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辽阔,发展前景良好,需要投入巨资建设,形成新动能、新引擎,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乃是稳投资的主导方向。

    一年多来,我国投资平稳增长,各地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科技创新、新兴消费等领域的投入,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我国对外投资成效显著,一个个新市场和新需求得到开拓,助力中国企业稳步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布局和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0880亿元,同比增长5.2%,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微观上也有迹可循,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挖掘机指数”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挖掘机的销量创了记录,10个月卖掉了近19.6万台,逼近去年全年的销量,即是基建投资加大的效应。

    我国在新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步伐更快,取得的成果也更大,各地都予以高度重视,纷纷将新经济投资做为重点。上半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7个百分点。比如5G建设正式启动后,运营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预计经过8至10年,总投资1万多亿元建成5G网络,为消费、基础设施、工业等领域的发展铺垫道路,将催生出更多新的应用,挖掘更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投资连接供给和需求,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优化供给结构具有关键性作用。在经济形势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稳投资是主动破局的有力措施,通过激活经济增长动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经济未来稳定发展铺平道路。今天的投资,就是未来的产出,稳投资的成效逐步得到释放,新动能、新引擎等经济增长主导力量愈发稳固,中国经济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宽阔的未来。

  • 2019/12/17

    长城网

    稳外资:中国市场对外资投资仍有强大吸引力

    ●特约评论员 周俊生(上海)

    2019年已经进入尾声。回顾这一年中国的外资投资市场,可谓波诡云谲,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在持续加大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的同时,还加紧了对外资赴中国投资的遏制。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去年7月召开的会议上针对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和新形势,提出了“六稳”政策,其中“稳外资”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中国在新的条件下保证宏观经济行稳致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9年,我国“稳外资”的成就令世人瞩目,据来自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消息,今年1—10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3407家,实际使用外资75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10月份当月实际使用外资692亿元,增长7.4%。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态势,展示了中国市场对外国投资者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积极吸收外资,利用外资直接投资来发展中国经济,是我国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重要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来的强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对外国直接投资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时我国所拥有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作为发展中国家曾经长期保持的巨大的“人口红利”也使外资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后获得了成长机会,一些跨国企业因为进入中国而获得了新的市场增值。

    总的来说,中国长期坚持的吸引外资投资政策使中国经济和外商投资获得了“双赢”式发展,这使得外资投资在中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发展。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原有的以投资增长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开始建立以消费为增长引擎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同时,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原有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曾经推出的对外商投资企业在用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特殊优惠也随着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取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确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原来所享有的“超国民待遇”的消失,自然使一些简单劳动型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所上升,因此有个别外商投资企业退出中国,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况,一些舆论将其夸大为“外商投资退出潮”完全是无视事实的一种夸大其辞。

    事实证明,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利用外资在最近几年呈现出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保持了有退有进、进退相宜、进大于退、进优于退的积极姿态,中国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具有的强大吸引力不仅没有消减,而且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在质量上有所提高。

    美国企图通过贸易摩擦等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其所推出的一些经济政策对中国吸收外资投资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是,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实力,这不是外部势力可以随便撼动的。

    最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加紧改革开放,其扩大开放已经进入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2013年开始,我国以先期建立的上海自贸区为起步,积极引进国际流行的市场管理模式,到目前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1+3+7+1+6”共18个自贸区,它们覆盖了中国的东西南北中,按照各地的市场发展状况确立了各自的目标,使吸收外资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创新格局,今年前十个月,中国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明显增长。尽管美国等发达国家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一直在利用其优势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反而促使中国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以更多的外资吸收来完成“稳外资”的战略目标。

    中国已经宣布逐步放开金融、汽车等行业对外资的市场准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可以用和中企合资、多家外资企业合资或外资独资等多种形式推进,中国吸收外商投资已经提高到新的水平。

    我国吸引外资稳定增长结构优化,这充分表明开放共赢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规律的大逻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可以预期,不管前行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坚持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更加开放,中国就能够对外商投资保持常青的吸引力,也一定能够与世界各国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 2019/12/17

    长城网

    “稳外贸”夯实基础,推动我国走向贸易强国

    ●特约评论员 江德斌(浙江)

    11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外发布。《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贸易结构更加优化,贸易效益显著提升,贸易实力进一步增强,建立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统计、绩效评价体系。34条具体措施和相关目标要求给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线图”和“时间表”,为稳外贸、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通过发展外贸积累了宝贵的外汇资金,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经营,引进众多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了无数外向型经济人才,间接和直接创造了亿万就业机会,帮助我国融入全球化贸易体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员。由此可见,外贸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国际经贸环境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下,稳外贸更是重中之重。

    “要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积极扩大进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从11.3亿美元到4.6万亿美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外贸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成为全球贸易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从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和贸易产品上看,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需要提高资本、产业、技术和人才等关键要素质量,发展高技术、高品质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升中国的品牌形象与服务质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外贸要稳中提质。因此,除了稳定传统外贸优势,继续扩大外贸规模之外,更重要的是质量提高,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在目标明确的指引下,我国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鼓励企业提质增效。去年以来,我国外贸保持了平稳运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很快,已经占全国外贸出口的30%,我国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贸易强国建设进程在不断加快。

    日前,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前8月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情况,按美元计价,美国出口下降近1%,日本下降近4.8%,韩国下降近10%,其他重要的出口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有中国保持增长。显而易见,稳外贸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界贸易复杂多变、主要出口国下滑的情况下,我国外贸逆风飞扬、一枝独秀,凸显中国经济基础稳固,稳外贸政策起到“定海神针”的效果。

    从具体经济数据来看,今年前10个月,我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5.63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13.99万亿元,增长4.9%。虽然相比前些年的两位数增长速率,今年要低一些,但横向与其它主要贸易体相比,这个成绩还是非常亮眼的。目前,我国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前10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7.47万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取得成效,达到了外贸补短板、扩渠道、增效益的目的。

    可见,在全球贸易投资低迷的大背景下,面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发展环境,我国进出口规模总体平稳,结构继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这是稳外贸的直接效应,其所产生的间接效应,亦不可忽视。众所周知,稳外贸与稳外资、稳就业、稳金融等同为一体,外贸稳了,就会起到连通器作用,促进其它环节稳定发展,进而使得中国经济保持平稳,为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升级、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展望未来,我国外贸发展要努力创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并将各项创新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优势,鼓励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国外贸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 2019/12/17

    长城网

    政策发力渐显成效,“稳金融”未来我们更有信心

    ●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广东)

    美国不断升级中美经贸摩擦,引发全球市场动荡,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国6.3%的GDP增速依然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各项主要指标数据充分证明,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种种挑战,中国经济社会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2018年7月底,国家在充分洞察国际国内形势之后,做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等“六稳”重大经济政策部署,其中“稳金融”位于第二位,如今“六稳”政策已经超过一年,在这一年里有诸多措施落地:完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机制、实施“定向+全面的放水”,提前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逆回购、去杠杆、疏通货币传导机制、落实减税降费、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基调……

    这些措施有效帮助金融市场风险回落,资金趋于理性。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特别是普惠小微贷款,前三季度累计新增1.8万亿元,是去年全年增量的1.4倍。企业的获得感提升,实体经济资金流动性整体稳定、相对充裕。

    而这些事实上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7月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发布了“11条”,促进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如今境外投资体制可以通过债券和入市等多种渠道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仅有助于深化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缓解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向世界宣告了我国不断推进扩大金融开放的决心和恒心。

    可以看到,过去一年金融开放、金融改革的“稳金融”的举措,不仅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引入了活水源泉,就金融机制本身来看,如今,金融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去中介化的特征,当银行在其中的作用逐步趋弱,当直接融资市场逐渐替代间接融资市场的作用,当股票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此时,债券和信贷需要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于降杠杆、稳金融、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提升货币政策效率都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货币市场的利率将会仍在低位运行,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LPR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从机制上看,“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稳定“已经形成了“稳金融”的良好的生态循环机制,那么这个循环机制的核心是什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金融的初心是什么?我认为,正如京东全球技术探索者大会上所说,金融的初心就是服务。为什么要去稳金融,目的是为了防止金融脱离了服务本身,凌驾于实体经济发展之上,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脱节。

    当金融回归服务本身,将满足经济主体的需求看作是最高目标,那么其才能真正实现稳健增长。稳增长并不是不增长,更不是刻意的慢增长,而是切合实体经济的恰当增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通过利率市场化,释放空转在金融体系内的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原因。

    “稳金融”从去年到今年我们都取得了大量的成就,随着逆周期调控政策的持续发力,我国金融稳定的因素将会不断增多,未来我们将更有信心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的改革、不断推进扩大金融开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释放更多的改革利好,让金融回归服务本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助力,实现切合经济现状的稳健发展。

  • 2019/12/17

    长城网

    体察“稳就业”背后的经济发展韧性

    ●特约评论员 李强(四川)

    就业关乎社会大局,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中央要求做好“六稳”工作,其中稳就业居于首位。

    消息传来,今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依然提前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的硬指标,彰显了就业增长的韧性。

    融入“稳就业”“就业稳”的氛围中体察观照,有个认识更加清晰,那就是城镇新增就业硬指标的完成,不只彰显就业增长的韧性,更彰显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就业形势一片好,取决于方方面面的好,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好。经济增速一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一旦加大,势必就会导致就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换句话来说,没有经济发展的这片好,就不可能有就业的那片好。数据说话,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保持6.2%的增速。据相关测算,目前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约200万个就业岗位。6.2%的经济增速,意味着带动1100万至1200万的就业人数。可见,就业稳定增长首先得益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强力拉动,是经济发展的韧性带动就业增长的韧性。

    新增就业,意味着就要想方设法“造”岗位、增加岗位。落后的结构,落后的产能,不仅增加不了岗位,相反还会大大削减岗位,只有凭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优,方能拓展就业空间。数据说话,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高于一产、二产增加值和GDP增速,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6%,有力带动了就业。这就有力佐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由工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的趋势得到巩固,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强。

    稳就业,功夫自然在于“稳”,关键的关键在于稳企业发展、稳岗位。企业才是稳就业的主体,若企业发展不稳,总是走下坡路,降薪裁人也就是迟早的事。这就意味着,稳就业考验着稳企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检验着政策要素的供给和营商环境的好转。事实证明,就业给力,离不开就业优先政策的全面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发挥企业这一稳就业主体的作用,把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各项措施扎扎实实落到位,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良性循环。”正因为这样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充分遵循,各种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从而确保稳岗位的关键一“稳”稳如磐石。透过企业发展的稳,则能触摸营商环境的日益趋好。

    从地方人社系统发布数据看,多地也已经提前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任务。而聚焦各地任务完成的过程可以发现在招术上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稳在岗”“促就业”“带就业”“帮就业”等等,一句话,稳就业的过程,就是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的过程,就是牵一“稳”而动全身的过程,就是充分释放政策和制度优势的过程。稳就业不仅“稳”出就业稳、人心稳、社会稳,更彰显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经济发展韧性十足的答案,“稳就业”可以给。全年稳就业目标提前交卷释放的积极信号,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让民众吃下“定心丸”,对个人的“钱袋子”充满信心。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增添了我们对经济稳增长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