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丰收节,应该给农民更多获得感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杨于泽
2019-09-23 17:49:54 
分享:

  ●特约评论员 杨于泽(湖北)

  今日迎来秋分节气,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开幕。按照有关部门的部署,本届丰收节将举办“我的丰收我的节”70地庆丰收联动直播、农民丰收歌会、2019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揭晓活动、中国农民丰收文化展等系列活动。与去年相比,曾经设置的“主会场”没有了,丰收节下沉到了县、乡和村。

  9月19日,农户在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一家辣椒加工厂内晾晒辣椒(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既然是丰收的节日,就要有过节的氛围。现在农村瓜果飘香,田野一派金灿灿的景象,农民在丰收节时展示一下丰收的果实,既是传统民俗,也是营造农村丰收场景的需要。果实累累作为丰收的符号,是对农民丰收喜悦的直观表达。

  庆祝丰收几乎是普世的民俗,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固然有这种民俗的基础,国务院其实是明确要求农业农村部等进行具体“组织实施”。就是说,农民丰收节是一个明确由官方组织的节日。如何组织实施、组织实施什么样的活动,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要达到创新办节的效果。庆祝自然是农民丰收节所不可或缺的内涵,但光是庆祝,止于把各种农产品拿出来展示、观赏一番,农民丰收节就不免显得肤浅,甚至作为一节日立不起来。

  农民丰收节作为农民的节日,关键在于给农民获得感。这种获得感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最好是物质、精神双丰收。办一届丰收节,开展一些农村文化活动,即使只是农村居民自娱自乐,也可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中相对精英的人群都到城市发展去了,农村文化相对沉寂。借办节的机会,让农村居民乐起来,肯定是好事。但想办法增强农村居民在物质上的获得感,通过办节推动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现在尤为重要。

  农业丰收之后,农产品怎么办呢?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诸多农产品的进口大国,农产品市场广阔。国内生产的农产品未必没有销路,但如何卖出更好的价钱,恐怕也是农村居民的期盼。在城乡融合、互联网+时代,有关部门可以为农村农业做三件事:一是为农产品开辟电商销售渠道,二是通过农家乐等模式把城市消费引入农村,三是引导资本下乡推动农产品深加工。

  9月20日,村民在运动会上进行文艺汇演。当日,一场农民趣味运动会在河北省肃宁县河北留善寺乡举行,当地300余名农民欢聚一堂,参加钓梨、运玉米等项目的比赛,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这样看来,丰收节就不应该只是农民自娱自乐的节日,它应当成为农村农业搭台、农业农村经济唱戏的经贸大戏。相对而言,中国农村农业目前组织化、企业化程度还很低,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还非常弱势。有关部门既然肩负组织实施农民丰收节的职责,理应在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产品加入国内国际经贸大循环提供助力。

  应当看到,广大农村地区在信息上仍然相对闭塞,农业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消费终端对接不足,由此造成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过多,一方面降低了农产品“新鲜”的品质,另一方面使利润大量流失在中间环节,农民获利能力不足。举办丰收节,应当在改变此类现状方面有所作为。

  丰收节本身就是由农业农村部门出面操办的一种“国家节日”,完全可以目的指向性更明确。它不是一般的“庆丰”“欢庆”或“展示”,它是由各种节庆活动为载体的,完全可以向城市博览会、订货会、展销会看齐,着力推动农产品销售、资本下乡和农业产业化。累累硕果,只是营造节日氛围是一种“大材小用”,有关部门完全可以以之为号召,推动农产品采购、订货、尝鲜等。

  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不是说丰收节没有给农民获得感,而是说进一步强化这种获得感。在这个问题上,特别需要防止形式主义,满足于办节本身,满足于向上交差,把农民、农产品当道具,摆拍摆弄完了一走了之。对于广大农村来说,最大的现实仍然是发展不够。通过因地制宜的探索,在丰收节这样一个舞台上发展出一套助力农村农业发展的机制,将是办丰收节的最大收获,也将是丰收节生命力之所在。

关键词:丰收节,农民,获得感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