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地理

武强文亦强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江童燕
2018-09-14 11:25:00 
分享: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博物馆

河北武强出土的刘旷墓志

  武强,作为冀中平原上的一个千年古县,顾名思义应当是“武艺高强”之意。没错,武强确实“武强”,冀中地区的梅花拳,即发源于此。其实,与武艺高强相比,更让武强人自豪的是它的“文强”。这个至今不过22万人口的平原小县,历史上不仅出过许多文化圣贤,以书香文华之地而出名,而且武强年画更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而扬名海内外。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历代沿袭崇文重教的传统,使武强文脉源远流长,文武兼备。

  一

  武强能够哺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应该和当地人历代重视教育、倡导读书密切相关,这为它奠定了文武兼备的基础。

  隋朝有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县令”的人,姓刘名旷。开皇初年,他单骑赴任平乡县令,“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没有囚犯,百姓不再诉讼,牢房里长了草,县府大堂门可罗雀,后他改任临颖县令。

  《隋书·循吏传》说他“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隋文帝得知他的事迹后,十分感慨:“若不殊奖,何以为劝。”不重用这样的人,拿什么给天下的官员做榜样。马上破格提拔刘旷为莒州刺史。可惜,《隋书》说刘旷“不知何许人也”,一千多年来常常有人因为不知刘旷故里而遗憾。庆幸的是2014年武强县出土了一方汉白玉的墓志,铭石上清晰地刻着:“大隋,故莒州刺史,刘君墓志铭:君,讳旷,字宽亮,信都武强人也。”人们终于知道了一代名吏乡关何处。就是这个武强人刘旷一生为官,从不置业,全部家当只有一担书。与侯方域、魏禧并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的汪琬赞叹,刘旷“升堂视事,退堂观书”,武强人读书的风气跃然纸上。

  武强人不仅擅长读书,而且爱藏书。《隋书·刘焯传》记载:“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与炫就之读书,向经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遂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焯与炫,即是隋代并称“二刘”的刘焯与刘炫。来武强刘智海家读书之前,二刘已遍访名师,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但他们还是为刘智海家所藏的典籍震撼并吸引,一口气在此研读十年,双双成为一代儒学大家。隋代即有这样藏书丰富并向社会开放的藏书世家,武强的文化渊源可见一斑。

  斗转星移,1200多年之后,京南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依旧在武强,他的主人便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贺涛。贺涛出生于武强北代村,仅清朝北代村贺家就出了5名进士、11名举人。贺涛和弟弟贺沅更是同榜进士。贺家代代读书,又代代藏书,到贺涛这一代,已藏书7万余卷。光绪初年得到宋本《诗人玉屑》及一批明刻精椠,建起藏书楼“寿真堂”,贺涛“藏书之名甲于畿南”。他利用丰富的藏书检校古籍,著书立说,讲学授课,主讲信都书院达八年之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保定莲池书院改为文学馆,受直隶总督袁世凯之聘,贺涛又担任馆长三年,后因眼疾辞职,一生教书育人,乐此不疲。贺涛藏书和刘智海藏书有没有什么联系,无从考证,但他们同在武强,其中似乎有一种精神在延续。

  元朝历史上总共只有16名汉族状元,武强人牛继志即是其中之一。牛继志考中状元之后,被封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元朝灭亡,他回到家乡潜心读书,终老武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武强县重修庙学时,牛继志为之撰写的《武强重修庙学记》保存了下来,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位状元的思想和文采:“予以忧辞不得,以荒菲辞又不得,因有所感而为之。言曰:古之兴教化而宾从者,学校是也。学校者,彝伦所赖以序,风俗所赖以美,人心所赖以正,邪说所赖以熄,……以兴学立教为重,所谓弥患于无形,销乱于未盟,化呻吟之苦而为绘诵之声,较之摧强敌,破坚阵,执俘斩馘以自售于首功之赏者,其贤不肖何如也。”且不说文辞优美,对于教育的功能强调到如此程度,实不多见。武强能够哺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应该和当地人历代重视教育、倡导读书密切相关,这为它奠定了文武兼备的基础。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武强,文化,音乐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