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地理

子蕃缂丝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石丽娟
2018-06-22 10:05:38 
分享:

定州市孟家庄缂丝坊

丝线互市遗址

《梅鹊图轴》局部

《青碧山水图》局部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这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主题曲中的一句,用在宋代缂丝名匠沈子蕃及其缂丝作品上颇为贴切。关于沈子蕃的记载,存世的史料很少。相关记述也很简单:缂丝名匠,祖籍河北定州孟家庄。但寥寥数语中却透着一种不简单:缂丝,名匠,这两个词语足以道出沈子蕃在中国缂丝艺术中的大匠地位。

  一

  沈子蕃的缂丝作品,已成为惊艳古今的稀世珍品。如今,沈子蕃故里的丝线互市遗址,已是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古井、缂丝坊等遗址,成为近千年前那段纺织史的辉煌见证。

  缂丝,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称谓。宋人洪皓《松漠纪闻》中作“剋丝”;北宋末年庄绰《鸡肋编》中称“刻丝”;明代学者曹昭《格古要论》中,称其为“刻色作”。大概是明代人为了区别“木刻”与“刻丝”的差异,特别用“缂丝”指丝织品。明代周祈《名义考》就强调“缂丝”是具有雕镂质感的精美丝织工艺品。宋徽宗曾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写得就是沈子蕃缂丝名作《梅鹊图轴》织造之艰辛,因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因最早以定州缂丝最负盛名,故称“定州缂丝”。在中国丝绸艺术史上,定州缂丝被称为“织中之圣”。宋朝供给各地皇族贵戚的最富丽、最精绝的丝纺织品就是“定州缂丝”。尽管缂丝技术闻名于世,但真正因其而青史留名的工匠却并不多见,沈子蕃便是其中一个。

  由于北宋科举制度鼎盛,民间艺人社会地位卑微,所以关于沈子蕃生平的记载很少。据定州和吴郡(今苏州)方志、族谱的相关记载可知:沈子蕃,名孳,约1086年生于定州孟庄,1165年卒于苏州。至今,在定州孟家庄尚有沈氏家祠和缂丝坊。宋徽宗赵佶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中录有“沈子蕃画谱”,说明他在宣和年间已名噪一时。

  靖康之役中,定州遭金兵蹂躏,沈子蕃等定州工匠参加了抗金斗争,被定州太守河北兵马元帅、抗金英雄陈遘护救逃离定州,举家南迁。1128年,沈子蕃落籍江苏吴郡安家,开创了江南的缂丝产业,并授徒育人。

  2015年6月,笔者多次前往定州访宿老,问学人,寻古迹,也多次到沈子蕃故里孟家庄走访。孟家庄村位于定州市西部,南邻孟良河故道,北距唐河数里,在村中央的沈子蕃文化广场前立有沈子蕃的雕像。街边有一块残破的汉白玉石碑,镌刻“丝线互市遗址”。不远处一处破旧的院落,正房的门楣上写着“缂丝坊”,据说就是在沈子蕃缂丝坊旧址上复建的。看着这简陋的遗址,让人不免有些伤感,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北宋丝绸纺织业技艺最高超的文化胜地。

  “南北东西本一家,从来河朔多桑麻。”宋人曹勋在《过真定》中如是说。河朔,便指河北地区,这句诗说明宋代河北丝织业已经非常发达。《宋史·地理志》称河北路为“茧丝、织纴之所出”。

  从两汉到北宋的千年间,河北是中国丝纺织业最辉煌的地区之一,盛唐时期定州贡赋的丝纺织品占全国总数的46%左右,为全国十道之首。当时,定州丝织业商人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拥有近万人的大型丝织作坊。五代以来,定州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边界之地。北宋澶渊之盟以后,定州就成为宋辽和平时代“茶马互市”“丝马互市”南北物资交流的繁荣之地。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代各路缴纳租税的丝织品有绫、罗、绢、丝绵等六种。据《鸡肋编》记载,河北东路因“民富蚕桑,契丹谓之‘绫绢州’”。当时很多有名的书画家选择书画用绢,一定要河北东西路的产品,不选江南的绢。就连契丹人也以河北绢为最上等,澶渊之盟后,辽国迫使北宋王朝纳绢时就提出,只要河北绢而不要江浙绢。

  河北两路所产绢是北宋皇室专用贡绢,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定州。关于沈子蕃家族的渊源,史籍无载。定州市政协文史委有关同志查阅谱牒研究证实,沈氏家族祖先沈克林,隋末从外地迁至定州孟家庄,因为本来就有缂毛纺织的手艺,就利用定州盛产的蚕丝织纴缂丝,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发展,缂丝的手艺不断提高,到北宋宣和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印证了历史文献中“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制作最盛”的记载。沈子蕃的缂丝作品,终成惊艳古今的稀世珍品。如今,沈子蕃故里的丝线互市遗址,已是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古井、缂丝坊等遗址,成为近千年前那段纺织史的辉煌见证。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沈子蕃,缂丝作品,国家宝藏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