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银联小额免密免签支付业务的单笔限额由300元上调至1000元。也就是说,今后用银联卡消费,1000元以内无需密码和签名,只要用卡“嘀”一下就完成支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说,银联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额度一般在300元。可实际上,无论是300元还是1000元,要不是看到媒体报道,不少持卡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手里的银行卡,还有这样的功能。
如此来说,近期部分银行把银行卡小额免密免签支付业务的单笔限额上调至1000元受到质疑,已经不是额度提高多少的事情,而是银行在开通这项功能之前,是否做到了让持卡人知情。
我查询中国银联官网发现,小额免密免签是中国银联为持卡人提供的一种小额快速支付服务。当持卡人使用具有“闪付”功能的金融IC卡或支持“银联云闪付”的移动设备,在指定商户进行一定金额及以下的交易时,只需将卡片或移动设备靠近POS机等受理终端的“闪付”感应区,即可完成支付。支付过程中,持卡人不会被要求输入密码,也无需签名。
据称,2015年推出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的同时,银联联合中国银联联合成员机构采取多项措施,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根据中国银联《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业务规则》,明确规定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在业务开通前所应当履行的向持卡人告知的义务,并积极敦促参与双免业务的各成员机构均依照业务规则的规定。为此,各家银行也通过官网公告、短信通知、领卡合约等方式,向持卡人明确提示了信用卡“双免”业务的相关信息。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项“告知”并没有引起发卡银行或持卡人的足够重视。当前多数银行新发的银联芯片卡多默认开通了小额免密免签支付业务,但该项业务的开通却不需征得持卡人事先同意。
而有记者拿着一张卡面上标有“闪付”字样的某银行芯片卡在发卡行咨询时发现,就连银行的工作人员对这项功能也不是十分清楚,只是告诉记者一般是开卡时就把这项免签免密功能开通了,一般单笔金额在300元左右,但每天上限是多少并不清楚。“每家银行都不一样,最好打客服或者问银联才准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项旨在为持卡人提供更为便捷服务的政策,竟然成了糊涂账。
更让持卡人有些“蒙圈”的是,小额免密支付到底方便了谁?万一卡丢了,很可能被盗刷。
正是考虑到消费者会有这样的担忧,据了解,银联联合各银行为持卡人设置了专项赔付金,提供了72小时失卡保障服务。也就是说,1000元以内的银联卡(含“云闪付”)小额免密免签交易,因为卡片遗失或失窃,持卡人挂失前72小时内被盗刷消费金额可获得赔付,每位持卡人每年最高可累计赔付30000元。
可这种事后赔付的保障,并不能缓解持卡人对免密支付风险的担忧。“既然可以做到事后赔付,为何不在开通此项功能时详细告知呢?”
便捷支付和风险控制这笔账怎么算?
今年5月26日,马化腾在“未来论坛X深圳峰会”上表示,中国基础学科非常薄弱,移动支付的发展只是表面辉煌,实际上如同“沙滩上建楼,一推就倒”。马化腾的本意是要说明中国需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打牢科技根本。但这样一番形象的表述,还是让不少网友感情十分复杂。人们希望的,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性,一定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事实上,目前支付宝、微信等网络支付平台,都有小额免密的功能,银联在推出这项功能之初,面临着网络支付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初衷也情有可原。
但随着人们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频率越来越高,推出各式支付功能固然能优化用户体验,但同时相关机构对消费者没有进行“有效告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目前支付机构在基本知识普及和相关信息告知上做得仍不充分,许多消费者并未清楚了解到某项功能的利弊就主动或被动开通了此项服务。
在开通时需要设定提示与延时阅读机制,相关机构或银行应该在开通时向用户征求意见,主动积极履行说明义务,不能单纯以“默认”形式为用户开通某项功能。密码作为支付的最后一道“安全线”不能轻易取消。
小便利背后可能有大风险,相关机构应该尽快在技术上和制度上进行优化完善。对于便捷支付与安全性这笔账,安全比便捷更重要。(李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