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社会民生

尊严之前是耻感

来源: 长沙晚报 作者:文峰 2017-06-16 09:29:1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昨日,网上一则视频消息引起了网友吐槽:在某公交车上,一位大妈把吐痰的纸随手扔公交车里,乘务员要求她捡起,大妈不理,引起多名乘客不满。她甚至回击:“我为什么捡?有你什么事儿?”,“你爸你妈不吐痰?我就扔纸,你烦你去捡”。

  这样的新闻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甚至它就在你身边发生过。去年,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子在某地铁中被众人指责,因为她在公共车厢内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扔在车厢地板上。令人咋舌的是,女子不服,出口成脏,“舌战”乘客。前年,在上海地铁8号线上,一名戴眼镜的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在被乘客指责后不但不知悔改,还不断用污言秽语咒骂其他乘客。其言行激起众怒,最终被一名黑衣男子出手教训。

  毫无疑问,这类新闻折射的是人性的污点。以自我为圆心,自私自利为半径画圆生活的人,其生活意义不仅狭隘,而且会遭人鄙夷。当一个人不惧舆论的谴责,那就会把别人气笑,污染公共场所的友善氛围。如果对其人性解剖,你会发现,这类人虽属社会奇葩,但他们的脸是会变的。比如,别看他们在地铁里出口成脏,但在求职面试场合可能就会彬彬有礼;他们在好言相劝的乘客面前可能会怒目相向,但在领导上级面前又可能会点头哈腰。恰可谓,看人入戏,戏里阳奉阴违,戏外胡闹八光。

  也正因此,道德批判对他们来说是很难起作用的。因为,即便你想和他讲道理,也很难处在一个逻辑层面上。你和他讲文明,他会说你很虚伪;你和他谈修养,他会让你快闭嘴;你和他谈耻感,他要你先谦虚。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就犹如做卷子,卷上全为双项选择题,按理,即使真不会,蒙也会对几个。可就有人会全错,显然,不是他真不会,而是他故意错。

  对待这样的人,也许有人会说,应该多包容,何必专门制定惩戒规则。诚然,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也有语:“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可放在公共话语体系里,这句话并不能适用。在公德话题里,包容不是纵容,包容是存在底线的,否则就是对多数人权益的侵损,于社会和个人绝无益处。比如,一个儿子把80岁的老娘扔到鱼塘里;一个作家抄袭别人的文章却坚持不道歉;一个老师不懂装懂却喜好夸夸其谈……对这样的事如果也能包容,那社会的公序良俗就会坠入冰河,是非黑白的评定标准就会紊乱。

  古人讲“行己有耻,而后修德”,说的是一个人行事应该有耻感标准。换言之,尊严之前是耻感,若别人不尊重你,并不一定表明别人傲慢,而可能折射你人品卑劣且为跛驴之伍。很多时候,一个人在别人眼里的样子,正是其行为的映射。

  对个人而言,来自外界的批评和谴责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感觉良好,让别人不相信你会改过。那是对你人格的失望,与你是否穿戴时髦无关。对这则公交新闻,有网友就说了,“视频编辑太善良了,有必要打马赛克吗?这老人自己都不要脸了。”传播学者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过“镜中我”的概念,它启发我们,人要认识和修为自我需要把来自社会的评价当成镜子,否则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交流障碍,会让自己越发孤立,继而失去正确的自我认知方向。(文峰)

关键词:尊严,耻感,权益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