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和大山较劲的人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唐剑锋 2017-04-24 09:18:0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世上果真有和大山较劲的傻人么?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古代有,中国的现代也有。古代的那位,叫愚公;现代的两位,一位叫杨贵,一位叫黄大发。这是三位怎样的人?

  先说愚公。在《列子·汤问》中记载着“愚公移山”的故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的故事传承了上千年,愚公移山精神也传承了上千年。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引用该典故,为其赋予崭新的时代涵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是多次提到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强调“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

  再说杨贵。杨贵是“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也是一位敢和大山较劲的人。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是杨贵带领林县百姓用双手一段一段建造起来的。在那个艰难的岁月,他率领着一个个普通林县百姓,推着小推车,赶着牛车、马车,拉着自带口粮和炊具,浩浩荡荡开往太行绝壁之上。面对着坚硬岩层,头上是巨石嶙峋,身下是万丈深涧,他们悬空除险,大力抡锤,如鹰击长空,如蚁啃大象,靠原始的锹、镐、镢、铁锤、钢钎硬是劈开太行,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再说黄大发。在杨贵修建“红旗渠”的时候,远在贵州遵义的草王坝村,有一位党支书,叫黄大发,也在带领草王坝村群众修建自己的“红旗渠”。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吟唱着同一首心酸的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是草王坝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日日夜夜的求。有条汉子不认命,他叫黄大发,发誓要和大山较较劲,从入党被全村推选为大队长以后的三十六年时间,黄大发就干了“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当时村里人觉得他是做白日梦。

  祖祖辈辈生活在草王坝的人,谁不渴望水?草王坝人想水想得都快要疯了。即使觉得是做白日梦,但大伙儿也愿意跟着这个年轻人一块儿做。于是“愚公”开始了“移山”。于是,人们看到这样一幕:没有文化的黄大发自学水利技术,带着简陋的测绘工具翻山越岭勘察;赤脚去炸药厂背炸药,脚板磨出血泡;硬是带领村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双手凿出一条生命之渠,他们以人力所能达到的极致与大自然肉搏,终于修成遵义“红旗渠”。

  村民们将这条渠,取名为“大发渠”。一名党支书,靠自己的信仰,靠自己的身体力行,支撑起一个村的信仰,凝聚起一个村的民心,为党赢得了信誉。黄大发从党支书位置退下来至今已有十来年,但提起他群众无不充满敬意:“只要是黄支书带头决定的事情,我们二话不说就跟着干。”这不仅是对黄大发个人的信任,更是对党的信任和尊敬。一个人“心中装着人民”,就有和大山较劲的力量;一个为民担当、一个为民造福的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更是我们党的骄傲和财富。

  遵义“红旗渠”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是一种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精神。有人说:遵义“红旗渠”,是一条担当之渠;有人说:遵义“红旗渠”,是一条务实之渠;有人说:遵义“红旗渠”,是一条幸福之渠;而我要说:遵义“红旗渠”,是一条把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紧紧相连的希望之渠。

  把为人民过上好日子“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共产党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担当。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敢和大山较劲,真心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关键词:愚公,杨贵,黄大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