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销售不应以生命为代价
丢了10元钱都会在小区黑板上写寻物启事的管英东,却在短短4年时间内花费30万元购买了数不尽的保健品,最终因在保健品公司组织的旅游途中突发脑溢血摔了一跤,在堆满保健品的家中离世。(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保健意识的苏醒,以及对健康的渴望,使得“银发生意”如火如荼,老年人沉迷于购买保健品,已不再单纯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成为中国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浪潮的缩影。更可怕得是,据官方统计,我国老年人的保健品消费已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竟有70%的品种存在夸大功效、虚假宣传的现象。 这个桌上、地上堆满了保健品的不足80平方米的昏暗小屋就是离世老人管英东的家,在这些胡乱地倾倒在地上犹如一座小山的保健品中,有些甚至还未拆封。这些保健品真的挽救了这位节俭老人的生命吗?不,恰恰相反,他成为老人一家4年都无法摆脱的噩梦。 相对于医院严谨的诊断,对症下药的调理,保健品销售公司却死死抓住了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消费心理,迎合老人群体想尽快治好病的想法,大打亲情牌给予精神慰藉,送产品福利、免费诊疗、组织旅游,编出一系列的宣传口号,对老人进行洗脑。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这场保健品编织的虚假美梦的中越陷越深。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讲座、会议式营销,本身并无是非对错之分。但当保健品销售者为赚得盆满钵满的,聘用没有行医资格的人开讲座,免费义诊,编造或夸大老人的疾病,宣传保健品的治病效果,全然不顾受骗老人们及其家庭受到的伤害,就属于违法行为。讲座、会议等营销就像一把双刃剑。用来救人,就是善举;用来杀人,就是恶行。 针对当前传销式保健品销售横行,老年人群体权益保护短板的现状。为人子女要站在家庭关怀的角度去反思和预防。时常陪伴父母,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满足老年人对亲情的渴望;打破老年人信息缺乏的困境,子女应主动搜集权威资料,给父母做科普;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一旦生病应共同寻求好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科学消费宣传,积极回应广大消费者的疑惑与关切;填补漏洞、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政府监管执法的同时做到有法可依,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家庭政府联手助力老年人理性追求幸福晚年生活。(葛秋杉) |
关键词:保健品,销售,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