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书写创新驱动的中国力量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于海新 2017-01-11 13:18:5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也是名副其实的钢铁王国,2015年中国生产钢材11亿吨,出口钢材11240万吨,然而这些令人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中国圆珠笔笔尖的“球珠”仍需进口,小小“笔尖”考验着中国制造。耗时五年,中国终于突破技术难题,在经过近百次的实验,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骄傲的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也许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能造潜艇、能造航母、能造大炮导弹、能造飞机坦克,为什么独独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核心技术匮乏、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仍然任重道远。有人认为耗时五年研究圆珠笔头是高射炮打蚊子,实在大材小用,不划算。实际上,我国每年圆珠笔产量高达380亿只,笔芯核心材料进口每年要付出1500万美元。真彩文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说:如果把国内的原材料配在国内的设备上,加上国内的墨水,虽然每支笔的制造成本只降四五分钱,但对于每天生产几百万只笔和笔芯的企业来说,就是每天节省几十万,一年就能节省六七千万。

  如果只算经济账,未免太狭隘。举个例子,提起手表,很多人都会想到瑞士手表,因为手表中最重要的器件非机芯莫属,一款好的机芯不仅让手表走时精准,同时也是手表保值升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ETA机芯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不只因为需要精湛的技术,还有其背后的“工匠精神”作为支撑。

  在现实中,“工匠精神”一边被高度聚焦,一边又在悄然消失。“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累积,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有个“一生磨一镜”的故事:在荷兰,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把既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己的业余爱好,一磨就是60年,磨出的复合镜片放大倍数比任何人的都要高。借着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声名大振,成了有名的科学家。这个人就是发明了显微镜的列文虎克。

  质变的飞跃需要量变的积累,中国的技术创新呼唤“一生磨一镜”的工匠精神。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分工模式——“微笑曲线”的底端,几乎成为“山寨”“廉价”“低端”的代名词,“大而不强”是制造界对于“中国制造”的一致看法。走出“微笑曲线”底端,掌握核心技术、攀上世界科技高峰是心之所向,即使任重道远,也要砥砺前行。正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消费电子展,充满了中国元素,3800多家参展商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一批颇具竞争力的中国创新产品在展会上亮相,惊艳四方。这是“中国制造”奋然前行的最有力见证,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生动注脚。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小小笔头书写出创新驱动的中国力量。面对重重国际竞争,“中国制造”更需以创新驱动发展、更需推崇“工匠精神”,才能变“制造”为“创造”,为国人青睐、被世界喝彩。

关键词:圆珠笔,创新,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