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笔礼”何需过分解读
在我国,每年的9月1日都是一个大日子,到龄上小学的孩子们将开启他们人生新的篇章,自此,开启他们长达将近二十年的漫漫求学路。近年来,对于这个日子,不仅仅是广大家长,各所学校也尤为重视。形式多样的开学仪式纷纷见诸报端,今年尤为火爆的是“开笔礼”,穿汉服、点朱砂着实吸引了民众不少眼球,同时也引来了专家们的各种争论声。(9月8日中国新闻网) 不少家长陪伴孩子们见证了他们一生重要的转折点,无需采访,恐怕他们的心情比孩子们还要激动、还要振奋,有些家长反映比较喜欢这种形式,就是应该在这最为重要的时刻给孩子一个难忘的回忆。就相关专家而言,这显然不是中国的传统,而是“地方上创造的礼仪”,中国古代并不存在所谓的“开笔礼”。专家的话可信度很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可能会是个导火索,引发舆论对校方的质疑。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就像一个广告词说的那样,“不看广告,看疗效”,对于开学礼,何必过于解读,我们不看形式,看意义。穿汉服,勿忘根本,点朱砂,开启智慧,教育孩子正大光明做人,养浩然正气,想来,这就是开笔礼的意义所在。 都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学校有权自行决定本校事务,比如制定校规校训,整顿校风校纪等等,当然,还包括以什么形式举办“开学礼”,这一点无可厚非。校方举办“开学礼”可以自由选择题材,但是也不能太任性。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独特,罔顾其教育的根本意义,是有悖教育目的、教学宗旨的,必将遭受人们的谴责、质疑。一板一眼地发言、讲说,貌似也应该被时间淘汰了,过于单调、枯燥的说教又不适合心性不定的孩子们。 在笔者看来,“开学礼”也好,“开笔礼”也罢,只要目的和意义是正面的,何必拘泥于形式。“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孩子们最关键的新起点上,留下重彩的一笔,指明正确的方向,传统有没有,历史有没有,还有那么重要吗,符合中国传统就继续传承,有所偏颇就变革创新,何须过分解读。 |
关键词:开笔礼,过分解读,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