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家门口的报刊亭怎么变成了‘周黑鸭’?”家住朝阳区安贞街道黄寺大街附近的居民张先生反映。记者调查发现,这家报刊亭绝非个案,一些报刊亭认为卖报不赚钱,于是另辟蹊径,或是改成熟食铺,或是变成综合超市,或是因地制宜变成主营玩具的儿童用品摊,卖报反而成了副业。
报刊亭的生存日益窘迫
报刊亭,顾名思义是卖报纸、书籍、刊物的小型活动房屋。而现在说起报刊亭,却越来越多的与小超市、熟食铺联系在一起,让人大跌眼镜。实际上,报刊亭“改头换面”经营其他项目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生意惨淡,而被迫“不务正业”。
报刊亭出现的窘境,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出于市容市貌和改造街路等城市管理方面的考虑,很多报刊亭或者被拆除,或者被搬迁到小街小巷里,总之,不太受“待见”。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因,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极大地冲击了报刊零售业,消费群体数量下降,从而导致报刊亭经营收入下降。
报刊亭不能一拆了之
既要借鉴,也需创新
对于报刊亭,我们既不能一拆了之,也不能任其衰落下去,由其自生自灭,确实得想出办法让报刊亭重现生机。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借鉴,也需创新。一些国家把报刊亭非常“当回事”。在巴黎,报刊亭建筑风格独特,和周边环境相容,且选址和配置要严格论证,一经确立通常极少变动,城市管理者还将报刊亭视为一种文化传播和居民社交场所。实际上,就报刊亭来说,转型升级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目前,许多地方的邮政部门也都对报刊亭进行了升级改造,开办特快揽收、电商小包代投等各类邮政业务,总而言之一句话,报刊亭的没落不是必然的。
总之,报刊亭的前景取决于我们的认识态度和重视程度。如果我们能把报刊亭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大盘子”,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考量,我们就不用担心报刊亭的命运了。
亟需转型升级
报刊亭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传播的窗口,长时间来承载着销售报刊和提供便民服务的双重重任。但2010年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强势发展,生意便遇到了分水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市民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致使报刊亭陷入窘境,思变求通的摊主便转念经营起了五花八门的“副业”。显然,传统的报刊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要想让报刊亭长久保存下来,而又不失“符号”,政府必须在不改变其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帮助报刊亭转型升级。
报刊亭以前主要就是卖报纸、杂志,可是现在很少人看报纸,手机上网普及了,报刊亭今后想要生存下去,就得多元化经营。比如:有的报刊亭会有打印机,有的大学还免费给学生使用报刊亭,作为学生创业、勤工俭学的依托。说到底是从原来的单一经营报刊,转型为多元化经营,不单单是卖报纸、杂志,还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报刊亭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往日读书、看报时光的追忆,也肩负着便民的责任,更是城市人文生活的缩影,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加以保护不让它消失。而针对报刊亭目前存在的难题,有关单位必须仔细研究、协商,在不改变主要功能的前提下,适当调节其功能,让正在消失的报刊亭“挺”住。
报刊亭彰显城市文化新高度
是对公众精神生活的深切体恤
报刊亭是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依归,它作为市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品,还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生活快节奏带来的紧张和不适。据调查,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市区有200多个书报亭,伦敦、柏林等城市的一些书报亭还被装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品……这些,都是对文化生活和精神关怀的充分尊重。
是对城市公共形象的人性化修补
试想,一个城市之中,如果只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缺少了温软和固有的文化景象,将会变得无趣和平淡很多。对许多市民而言,到报刊亭买报已经成为文化习惯,破坏这种习惯,就会让都市的公共形象受到影响。
是城市文化元素的回归
城市中的报摊报亭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在来去匆匆的人群中,一个小小的报亭会让我们停下脚步,买上一份报纸或杂志,在静谧的阅读中去感知这个世界,去了解这座城市。
城市中的报刊亭,营造的是一种学习的氛围,培养的是全民读书的习惯,对于这些文化载体应予以扶持,进而提高城市的品位,增加城市的人文味道。特别是现代人获取信息越来越便利,阅读往往碎片化,而纸质阅读更能让人细细品味,报刊亭适应了这种需要。
(据中国文明网、经济日报、辽宁日报、红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