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严格规范管理,铲除黑救护车的生存土壤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5-05 08:39:4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从外观来看,黑救护车与普通救护车几乎一模一样,各种急救器材一应俱全。然而,行驶途中若病人生命垂危,不但无法提供急救药物,参与抢救的人员更连基本的医师执照都没有。去年8月,广州岗顶某医院门口发生一起黑救护车抢生意,致昏迷患者被困5小时无法转院的恶性事件。半年多过去之后,记者在广州各医院暗访发现,黑救护车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已成为运送在广州就医的病人进行转院、出院的主力军。

  “黑救护车”横行霸道令人匪夷所思

  据介绍,“黑救护车”不仅明目张胆地与120急救“抢生意”,其本身也根本就不具备任何急救的资质和功能。“救护车”是用报废车辆改装的,急救设备是医院里面淘汰下来的,救护人员是没有资质的,甚至急救药箱里面连最起码的急救药品都没有。而就是这样的一些毫无任何急救能力的“黑救护车”,却能整日奔忙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于各个大小医院之间,堂而皇之地干着“急救”的“勾当”,听起来就已经叫人心惊肉跳、足够害怕了。可他们竟然能够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而且气焰十分的嚣张,甚至于将广告贴到了住院部以及医院的宣传栏里,或者干脆就停在医院里面“趴活”,何也?

  套用一句相关知情人士的话说就是,之所以黑救护车有市场,主要还是因为民众有需求。可笔者就没有想明白,正规的急救车辆不够用,就可以允许这些毫无任何急救能力可言的“黑救护车”畅行无阻吗?耽误了抢救病人,他们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黑救护车似乎与医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某种联系,小广告在医院里“满天飞”,医院保安极其热衷于充当“中介”,就是一个个最有力的证明。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黑救护车”来源于民众的需求,其实分明就是对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漠视,或者干脆就是一种狼狈为奸、见不得人的利益勾连也说不定。

  黑救护车猖獗,折射医疗资源不足

  黑救护车的出现,关键在于对救护车的需求远大于正规救护车数量。而数量之所以不够,是因为正规救护车配备成本高昂。救护车上除了司机,理论上要有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两名担架员,按照规定运营价格,不出车不亏,一出车准亏。广州市每年拿出2000多万,每家医院根据出诊出车数量获得20万-60万元左右补贴,才勉强保持收支平衡,不需要医院补贴。若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一般医院很难支撑这笔“出车必亏”的巨额开销。然而,在救护车缺乏监管,黑救护车未能取缔的基础上,单方面提高救护车运营价格,极易引起市民反感。

  根治“黑救护车”还须标本兼治

  降低正规救护车运营成本

  以广州为例,2010年救护车出诊最低成本约为580元一趟,时至今日恐怕更高。正是因为正规救护车的运营成本太高,才为黑救护车提空了生存空间。因此,政府必须伸出无形的手降低正规救护车的运营成本:譬如对正规救护车免征车购税、免征车船税、发放燃油补贴;还可通过政企协商“私人定制”降低改装成本,文中提到广州市改装一辆救护车需20万—40万元,这笔费用大可通过定制降低;此外,车上还可适当配备志愿者医护实习生参与辅助救援降低人力工资成本。

  补齐救护车配备供给短板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每5万人口需配置1辆救护车。实际上大多数城市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正规救护车的供应不足让黑救护车有空可钻。医疗救护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政府必须采取措施补齐短板:一者,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向标准看齐,尽量多采购急救车,扩大供给规模;二者,以市县为单位整合所有救护资源,打通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各大小医院壁垒,统筹配置急救车并发放到各医疗单位待命;三者,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通过特许经营、税费优惠、以奖代补、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救护车运营,扩大民间合法供给。

  以更长远的眼光进行改革

  一是设置科学门槛,凡是运营救护车的,均应严格审查,将不符合资质者拒之门外,并由相关部门负责监管;二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于需要运送危重病人和承担120出诊的救护车,实行财政兜底,由政府或公立医院投资购置相应设备并负担随车人员工资。同时放开市场准入,对于标准较低的救护车,允许符合资质者经营,以便对公立救护车不足导致的短板形成补充;三是进行价格限制,可借鉴北京的救护车打表收费政策。对不同的救护车实行不同的收费策略,并设置价格上限,要求明码标价,杜绝天价收费。

  (据新华日报、法制日报、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黑救护车,运营,监管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