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直播

  • 2016/04/29

    长城网

    之十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更多大写的人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4月25日《河北日报》)

      一位大学教授,生前,村民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35年如一日,李保国用担当、奉献、知识,公公正正的写好“人”的一撇一捺,名至实归地成为了太行山上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大写的“人”,脊梁应是笔直的,必须有担当精神。没有担当精神,人就难以超越“小我”,成就“大我”。李保国把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为己任,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 “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一个大写的人,品格应是闪光的,必须有奉献精神。没有奉献意识,人就难以超越“利己主义”的窠臼,难以成就辉煌的人生。邢台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他们觉得不给李老师钱,他不会这么在村里搞服务。实际上,他不仅不拿钱,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李保国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一个大写的人,能力应是出众的,能给周围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知识,让李保国充分了无穷力量。“太行山道路”的选择,让他深深懂得了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在太行山上,李保国摸索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李保国用10年时间研究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投入实践后,仅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35年的实践,李保国走出了一条科技为社会提供直接有效服务的道路,体现了一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真正价值。

      李保国是一个大写的人,他用智慧、汗水和生命在太行山上筑起了一座丰碑。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千千万万个李保国这样的“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需要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党员干部以敢于担当、奉献的精神,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投入到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来。(雁大群)

  • 2016/04/28

    长城网

    之十六:用奉献诠释知识的力量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去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深切哀悼,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而他,却走了,走的如此匆忙。从没有一个教授的去世可以刷爆公众的微信朋友圈,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有感恩的、有感动的,更有怀念的。无数的报道,无数的怀念,也让李保国教授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太行新愚公”、“科技财神”,这些称呼让我们看到一名学者本分的回归,见证了一位知识分子内心纯粹的力量,看到了一名“农民教授”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李保国,这位“农民教授”把名片印在了太行山上。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李保国扎进太行山35年,35年里,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他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不仅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还为太行山老区人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他的教授名片靠知识的力量、靠务实的作风、靠百姓的口碑,牢牢印在了群众心里。

      李保国,这位“科技财神”把知识转化成了生产力。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教授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从书本里来,终究到哪里去?是为自己捞金还是造福百姓,李保国给出了我们答案。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像李保国这样,用知识造福百姓的优秀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坛“三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他们为知识找到了最光明的出路、最广阔的天地。但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做学术墙头草,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到处做嘉宾、到处走穴、到处卖力为商家代言,知识不是为百姓造福而是为自己捞金,这样被铜臭腐蚀的知识分子,是不会在人们心中占有一丁点位置的。

      李保国,这位“太行新愚公”,用奉献诠释了知识的力量,用生命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李保国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因为常年奔波,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李保国先后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和重度疲劳性冠心病,但他闲不下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他甘当“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他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变成金山,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以身报国”。

      有一种人,虽已离去,却永被铭记。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李保国走了,但他的精神与太行同在,他是太行山上永不熄灭的“灯塔”,为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照亮前行的路,他是一座丰碑,一座新时期党和人民的知识分子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魏金改)

  • 2016/04/27

    长城网

    之十五:像李保国那样唱响生命之歌

      太行鸣咽,燕赵悲泣。年仅58岁的李保国走了。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4月10日凌晨4时,这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神圣的、灿烂多彩的,一位哲人把它比作一首歌。李保国的生命就像一首激荡的、欢快的、动人的歌。

      他是一首爱之歌。高尔基说过:“爱自己亲生的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到的事情。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李保国的所作所为,就是爱人民的自觉实践。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巍巍太行山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河北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山区农民心中,先后推广36项实用技术,使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一甩“穷帽”;多年来,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到底图个啥?“我一直认为,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李保国以无私奉献的人格情操,写出了一首爱的绝唱,催人泪下,令人景仰。他的人生,像温暖的阳光,如燃烧的蜡烛,给予别人、照亮别人。他的生命似乎就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出现的。所以,他对爱的理解比常人更为深刻,对爱的表露比常人更为慷慨。他是爱的旋律,爱的最美音符,谱出了让民族、让祖国、让人民为之骄傲、光荣的爱之歌。用汗水、热血和生命谱写的爱之歌,最真诚、最炽热、最感人。

      他是一首进行曲。李保国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有着一腔热血和抱负,有着献身一切的高尚。他懂爱的含义,敢于挑起民众谋幸福的重担,为奔向小康生活去呐喊、去冒险。改造大山的每一个设想落地,都异常艰辛。有一次,炸药未按时爆炸,李保国上前察看,这时突然爆炸了。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两聚”造林理论,使石质山地的造林技术发生了一次革命,太行山140万亩荒山由此披上绿装。他患有重度的糖尿病、重度疲劳性冠心病,经北京多家权威医院诊断为血管弥漫性堵塞,已无法进行常规支架或搭桥手术,只能多休息、保守治疗,可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临走的那天晚上,还在电话里跟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沟通建设树莓采摘园的事宜。李保国与那血浴疆场的千百万英烈们,那铁脚踏过二万五千里的勇士们,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前列的骄子们,都是时代最高昂、最雄壮、最优美的进行曲。他的质朴如泥土一样无华,他的浩气如江河一样浩荡,他的品质如青松一样挺拔。他是待燃的煤,待发的箭,随时可以被火苗点燃,随时可以离弦飞翔。他不愿萎缩不前,不愿平平庸庸。他是太行山上的先行者、开拓者、创造者、奉献者。他以崇高的理想、火热的激情,谱写了时代最强的进行曲。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经常在问自己,什么样的生命最有意义?我们的生命应成为什么样的歌?应该成为一首什么样的歌才使生命富有价值?不妨听一听李保国的生命之歌,唱响自己的生命之歌。(边建军)

  • 2016/04/26

    长城网

    之十四:用自信撑起“太行新愚公”的人生高度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当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58岁,却依然是农民心中的“财神”,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当他还未来得及享受退休之闲,却已经长眠于生他养他的太行山下,与青山绿水为伴,与敬他爱他的农民为伴。他就是燕赵楷模——李保国,他用自信撑起的人生高度令世人仰视,他用生命守望的太行山之绿令世人感动,以至潸然泪下。

      他的自信来自丰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作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持完成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1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但他并没有止步于头顶的“荣誉光环”,而是把他应用到太行山区实践,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成为农民心中的“科技财神”,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让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成为学生眼中的“农民教授”,一年之中有200多天都在太行山深处“务农”,被称为“太行新愚公”,正是他,用自己日拱一卒的坚持与努力,直至把荒山变成绿色“聚宝盆”。

      他的自信更来自于对农民的热爱。用他34年如一日的不变坚守,换来了太行的一片片绿色,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新型扶贫之路。当教授的他成为“农民”,在家庭与工作、个人与他人之间产生矛盾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事业与他人。年过花甲的他,毅然放弃天伦之乐,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让更多的乡亲们从贫苦中解脱出来。难怪在采访时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怀着对农民深深的爱,他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从富岗苹果到绿岭核桃,再到平山葫芦裕,处处留下李保国的足迹,是他把穷山村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把赤壁几十里、草都不长的荒岗变成了“摇钱树”,是他,手把手把农民扶上致富的路,用他58年的自信人生撑起了令人仰慕的人生高度。(郭红玲)

  • 2016/04/25

    长城网

    之十三:哀思之后,请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省委决定,追授李保国同志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4月14日《河北日报》)

      在李保国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太行山的农民来了,因为他们要送别这位发家致富的领路人;河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来了,因为他们要送别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师;更多的党员干部来了,因为他们要送别这位知行合一的优秀共产党员。松柏云霞凝剑气,江山风雨铸诗篇。李保国教授走了,哀思之后,我们更应化悲痛为力量,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

      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就要学习他视科技如生命的学习追求。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因为他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帮助更多山区百姓脱离贫困、远离贫困。在学习中,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较真精神先后完成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在扶贫战役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要坚持学习学习在学习,让技术扶贫进一步根植于太行大地,向李保国同志一样,不仅要为太行山区“输血”,更要激活太行山区一个个“造血”细胞。

      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就要传承他带百姓似亲人更胜似亲人的民本情怀。30多年来,李保国把生命的点滴融入到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用他的话说那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诚然,他已与农民血脉相连。农村脱贫是河北省全面脱贫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如今,李保国同志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逝者已去,在哀思与追忆之后,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他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惑,让千千万万的“李保国”在本职岗位上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就要砥砺他让绿浸染太行的责任担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太行山区,要想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唯有“滚石上山”式的勇气才能攻下一座座贫困的城池。面对如此险而艰的形势,李保国并没有选择做安逸的大学教授,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不断的攻坚克难中,让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地方。我们唯有向李保国同志那样,敢于与困难较真、勇于对问题亮剑、乐于同险阻作斗争,才能让河北人民全面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早日实现。

      岁月无痕,惟石能言。岁月如歌,惟其精神历久弥坚。让我们提振精气神,继承和发扬“太行新愚公”精神,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增添一抹抹新色。(苏倩岚)

  • 2016/04/25

    长城网

    之十二:扛过“愚公”李保国肩上的“锄头”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30多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转折、困难、坎坷、失败……让一个人放弃自己奋斗目标的原因很多,但是,永不放弃的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1981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李保国没有选择在实验室和教室之间穿梭,而是扛起了“锄头”,带着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使命,一头钻进了太行深山。30多年,他每天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了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李保国做到了坚持,甚至将这种坚持升华成了人生的信仰,让太行山满山皆绿,让太行山人富裕起来,这就是他的信仰。

      巍巍太行山,曾经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太行精神,如今在扶贫开发,脱贫致富这条路子上,它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创造着另一个奇迹。作为扶贫开发的领路人,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在太行山上栽培起了板栗、无公害苹果、绿色核桃,帮助太行山人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他在批示中说,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

      扶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仗。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不让一个人掉队,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立下的铮铮誓言。然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面对河北精准扶贫的重任,需要无数个“李保国”来为之奋斗,孜孜不倦追求。在扶贫开发这条路上,何需太多聪明?只要坚持实干,只要将贫困群众的冷暖牢记心头,只要将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不留死角,那么,群众脱贫就会快一步,致富就会早一步。

      斯人已逝,芳香仍在。“听到李老师去世的消息,好多村民都哭了。”太行山人已经将李保国教授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他在太行山上走过的每一步,都积聚了成太行山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我们要做的,就是扛过李保国教授肩头的那把“锄头”,以他为标杆,身体力行,在推动河北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他生命的价值继续发光,照亮燕赵大地每一个贫困的地方,给群众带来致富的希望。(孔令晶)

  • 2016/04/25

    长城网

    之十一:他用生命竖起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新路标

      这几天,学习李保国教授的事迹,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脑海,就是李保国教授为何能够受到那么多普通老百姓的爱戴,为何能够吸引那么多网友的关注,为何能够激发起那么多人的思考?今天,我终于明白,因为他走的是知识分子的担当之路,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之路。

      这条道路不是李保国的发明,而是七十七年前一个伟人提出。1939年,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一文中指出,知识分子要不断进步,有所作为,就必须同工农相结合,同实践相结合。从此,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成为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闪光道路,李保国教授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他把自己的知识与农民的需求结合起来,担当起一个农业科学教授的神圣责任。他把自己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自己的事业雕刻在农民喜悦的脸上,履行着一个知识分子“人民的希望就是我的努力方向”的神圣责任。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堃说,李保国是位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二字意味深长,因为李保国教授让知识的价值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让知识变成了生产力,让“知识就是力量”变成了一种生动的写照。

      他用知识的力量改变了贫穷的山区,他用知识的力量铺就农民的致富路,他用知识的力量完成了精准脱贫。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今天的“富庶地”,从一片贫瘠荒凉的乱石岗中走来了“富岗”苹果,走来“绿岭”核桃,走来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伟大硕果。

      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其实,现实中,已经有许多人困惑了,他们有的为了“名”,放弃专业研究,在“做官”的道路上削减脑袋;他们有的为了“钱”荒芜了知识,悄然成了金钱的奴隶。的确,人各有志,谁也不能逼迫谁。但是,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知识担当”,就是应该有一种把知识变成生产力,变成社会幸福力量的决心和勇气;应该有一个让知识造福群众、美丽社会的梦想。李保国教授说,我要变成农民,我要让农民变成我,这就是一个农业科学知识分子的梦想,这个梦想彰显了当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专业的担当。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是让所有的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时代,是让我们伟大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知识的力量,尤其需要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打赢脱贫攻坚战,没有知识不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知识是支撑;践行十三五规划,知识是动力源泉;运用五大发展理念,知识是助推。一切一切,都需要我们知识分子与工人、与农民,与我们所有的基层劳动者结合起来,打造出一个“知识命运共同体”,支撑起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

      李保国教授的道路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道路,我们期盼更多的知识分子能够走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与工人结合的道路,与生产一线劳动者结合的道路,当我们的知识分子都能够与生产一线结合的时候,我们的知识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我们的基层工作就会爆发出强大的活力,创新驱动就必然在基层生机勃勃起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目标就必然能够早一天实现。

      李保国教授走了,我们期盼更多的知识分子走来,在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道路上谱写出更多的“李保国故事”,创造出更多的“富岗”苹果传奇和“绿岭”核桃神话。

      李保国的故事再次证明,知识分子只有同工农相结合,知识分子才能深入中国实践,才能明确肩头担当,才能把专业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增长自己的能力,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实现人生的出彩,才能无愧于知识分子这神圣的称谓。

      李保国告诉我们,知识分子只有与工农结合,迎日出送晚霞两肩霜花,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一路豪歌成英侠。当代知识分子路在何方?就在脚下,就在与工农结合的阳光大道上。

      当代知识分子路在何方?七十七年前一个伟人告诉你!今天,李保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在这条道路上用生命竖立起一座闪光的新路标。(殷建光)

  • 2016/04/21

    长城网

    之十:全面小康呼唤更多“太行新愚公”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保国走了,留下了“浆水”牌板栗,留下了“富岗”牌苹果,留下了“绿岭”牌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留下了太行山的一片富饶;留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留下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他被人们称赞为“太行新愚公”。全面小康呼唤更多的“太行新愚公”。

      太行山区,曾经是一片贫困的地区,但是,李保国来了,他手把手的教会了山民种植高产的果树,提高果品质量,他与山民手牵手,帮助山民走出了贫穷,走上了山区致富的新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没有落后的地方。我们的贫困地区脱贫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战主战场,打赢这场攻坚战,需要的就是李保国这样的“太行新愚公”,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将军”。

      为何说是“新”?这个“新”不仅是不同于古代愚公的新,更是超过古代愚公几千倍的新,因为李保国是用知识,是用实践帮助群众搬开“穷山”的。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李保国用知识浇灌,用实践耕耘,今天,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全面建设小康靠什么?靠的就是知识,靠的就是实践。两会期间,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讨论的时候说,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如何让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当然必须依靠知识的洗礼,必须依靠实践的雕刻。知识与实践就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为何说是“愚公”?因为李保国身上闪烁着愚公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光辉,他不怕辛苦,他不怕困难,他不怕挫折,他勇往直前。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他30年如一日深入农村手把手把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农民;他弯腰走过树下的身影,他在车上睡着的身影,他晚上整理资料思考的身影,都在生动诠释着什么是当代的愚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当代愚公,沉到基层,扎扎实实的帮助群众走出贫困阴影,走向富裕之路。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李保国教授虽然走了,但是,他永远活着,他的“太行新愚公”形象永远屹立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是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是标杆,激励更多的人们做“太行新愚公”。(殷建光)

  • 2016/04/21

    长城网

    之九:“新愚公”引领工匠时代大发展

      他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他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他就是“科技财神”李保国,30多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引导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然而,这位科技能人却于4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的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太行山和太行山人民。

      情系百姓、带民致富,潜心科研、扶贫攻坚,奉献青春、挥洒热血……读着李保国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内心充满无限的敬佩和感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

      心含忧苦系父老,造福桑梓谱真情。曾经的太行山区,种树不见树,山场光秃秃,水灾旱灾不断,人均收入低,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新愚公”李保国的出现,让太行山区旧貌换新颜。他用30多年的时间,从小流域综合治理,到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区、山区综合开发园区,再到沟域经济,从最初以生态为目标,让荒山变绿,到之后的绿山富民相结合,先后完成山区研究开发成果28项,举办培训班800余次,示范推广了16项山地开发治理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25.3亿元……太行山的沟沟坎坎踏遍了他的足迹,他用责任和担当、科技和知识,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让太行山区的农民摘掉了“穷帽”;他用执著和坚毅,书写下一段“新愚公”的动人故事。

      细细品味,李保国教授对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农林科技研发的严谨,亲自传授、手把手的教导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专家的耐心,用精雕细琢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理念让秃岭生绿、荒岗生金、果满枝头,这不正是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吗?可见,“太行新愚公”精神与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正因为他将认真、严谨、敬业的精神融入到他热爱的事业,才成就了“太行新愚公”精神的内涵所在。如今的太行山区正是“新愚公”在“工匠精神”指引下结出的硕果。

      “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的精神追求,“愚公精神”也不止是愚公的精神追求,二者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精神追求。有“工匠精神”的人凡事要“做专、做精、做细、做实”。对李保国而言,他的“工匠精神”在于通过不懈的努力“干事、干成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当前,打赢扶贫攻坚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正需要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需要更多的像李保国一样的“新愚公”。如果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以李保国为榜样,将这种一丝不苟、严谨、敬业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那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目标就会很快实现。(吴树玲)

  • 2016/04/19

    长城网

    之八:以先进典型为镜 立愚公移山之志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4月11日《河北日报》)

      斯人已逝,芳香仍在。李保国教授生前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农民教授”、“科技财神”、“时代先锋”、“燕赵楷模”。走后留下的是山区开发技术、果木培育知识,是艰苦奋斗品质、心系百姓情怀,他用实际行动抒写“太行新愚公”精神。而我们应照好李保国这面镜子,在潜心学习他的先进事迹中激发斗志、砥砺前行。

      学习他“把我变成农民”的艰苦朴素情怀。当人们都争着向城市靠拢时,李保国却放弃城市安逸的工作、优越的生活,带着一家老小一头扎进大山,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山区热土,把荒山变成绿山,把穷村变成富村,把荒岗野岭变成生产基地。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粗糙的双手,就是这个比农民还农民的人,在荒脊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学习他“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的无私奉献精神。30余年,李保国走遍了河北省山区,用群众语言、群众方式,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手把手教导,一对一帮带,毫无保留地传播科学技术,奉献毕生所学。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栽培技术等30多项标准化林业技术,在与农技人员的交流中,在农技推广的培训中,通过李保国朴实易懂的话语,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腰包由此鼓了起来。

      学习他“干事成事是我最大的享受”的实干担当作风。前南峪村土层薄、不涵水,李保国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方法,使得“年年种树不见树”的村庄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在内丘岗底村,李保国白天钻果园查看,晚上上山测虫情,夜间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别人干不成的事我干成了,别人种不活的树我种活了,别人干不赚钱我赚钱了,我一手指导的模式在河北遍地开花了,这是我的一种精神享受——我干成了这件事!”正是这种不怕苦、不畏难、不松懈的干劲、拼劲、韧劲,才使山区旧貌换新颜,才令百姓满面展笑容。

      学习他“愿做太行一棵树”的敬业专一品质。从34年前毕业留校后一头扎进太行山,李保国就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与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手机中将近900个电话号码中农民的至少占了1/3。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巍巍太行山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带动了河北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推广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他像太行山一样坚毅,专心致志,创新实干,为荒山披绿穷岭生金孜孜不倦,体现的正是对事业、对工作的安专迷精神。

      李保国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百姓真心实意的尊敬。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岗底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五个部分中四个部分有他的身影,正月到村里家家户户都争着请他到家里吃饭,参加学术会议遇交通堵塞时不知名的村民把自家院墙推倒让他的车通过……

      当前,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背景下,在精准扶贫脱贫的攻坚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这种敬业乐业、不屈不挠、敢于担当、扎实干事、奉献基层的“太行新愚公”精神传承下去,以李保国同志为标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推动河北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筑梦想,共襄伟业!(王纪红)

  • 2016/04/18

    长城网

    之七:“三心”打造“太行新愚公”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中共党员,自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他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李保国同志身上闪耀着三颗“心”:信念坚定的党员之心、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爱农敬农的赤子之心。这三颗“心”让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打造了“太行新愚公”。

      信念坚定的党员之心是其立身之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李保国同志身为优秀共产党员,一名农业大学教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做人做事挺直腰板,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推广实用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开发研究成果、带动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是其毕生追求。“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克服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耐心专注、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打造精益求精、至臻完善的产品品质。这样的工匠精神体现在李保国身上: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裳,长满茧子的双手——58岁李保国,完全不像大学教授,反而像个地道农民。他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推广实用技术,把课堂设在地头上,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他把工匠精神注入到农业发展创新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爱农敬农的赤子之心是成就“太行新愚公”的根本动力。近“农”可育种,知“民”须扎根。“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让李保国感到骄傲。李保国用30多年的时间扎根太行山区,为秃岭披绿、为荒岗生金,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没有人知道。但他用一颗爱农敬农的赤子之心使一座座荒山变绿,使一棵棵果树丰收,使一张张笑脸绽放。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扎根山区、情系百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书写下一段“新愚公”的动人故事,在巍巍太行山上立起了一座丰碑!(张娜)

  • 2016/04/18

    长城网

    之六:他用热血与青春在太行书写传奇人生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保国教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工作,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用“新愚公”的精神“教日月换新天”。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迫切需要一大批像李保国一样的杰出人物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牢记李保国的先进事迹,以此为时代的榜样,肩负起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

      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啃”下这块“硬骨头”,党的根基才能牢固。李保国教授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三十年如一日,只为“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坚持俯下身子做人、做事,扎根山区最坚实的土壤,深入田间地头,身体力行,将一座座荒山变绿,一颗颗林果挂满枝头,把自己变成一个年均200天务农工作、皮肤黝黑、头发稀疏的“地道农民”。为推广先进技术,将课堂开在林间,板书写在太行山,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专家。山区的建设离不开这样的品质,在全省、“两学一做”教育中大力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及党性锻炼,呼吁更多“李保国”投身到基层事业的建设中。

      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技术相对薄弱、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更需要以科技兴农。在这三十多年间,李保国“只”做了三件事:一是引导农民的自我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农民学会将现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注重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探索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三是将治穷和治愚相结合,通过技术培训把许多果农培养成“技术把式”,让农民真正实现脱贫。也正是这看似简单的三件事贯穿了李保国的一生,他为“反贫困战役”倾尽全力,奉献自己。脱贫攻坚的步伐一刻不停,就一刻不能懈怠,就不断地需要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到基层山区,靠科技的力量实现贫困“摘帽”。

      李保国,一个响彻太行山、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名字,他是时代的楷模,是“三严三实”的忠诚践行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倡导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的正是他这种攻坚拔寨的勇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为,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的决心,要在全省、全社会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让更多知识分子投身到科技兴农的工作中,更多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山区的建设中,通过示范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吴树玲)

  • 2016/04/16

    长城网

    之五:一位知识分子高贵的风骨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4月11日《河北日报》)

      白云萦绕,山岭巍巍。30多年来,李保国一头扎进太行山,引导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在他身上,透露着一位知识分子高贵的风骨,展示了一名知识分子的动人风采。

      像大山一样的坚定信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追寻李保国走过的足迹,我们发现李保国58的人生里,他用信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他对农民,有一颗棉花般柔软的心,而他的信念,却像大山一样坚定,时刻把党的宗旨铭刻心间。正是有着坚定的理想信仰,李保国从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伊始,就矢志于山区的开发与治理,30多年来,每年200天以上,长期在山区农村第一线,从事山区林业技术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等优质品牌产业化技术,带动了河北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表达了一名知识分子忠诚党的事业、追求进步的崇高信仰。

      如黄牛一样的甘心担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知识分子从来都应是社会的良心。现实中,有的将知识视为市场中可以兜售的商品,沽名钓誉;有的借助自身的学术领导地位垄断学术资源,大获其利。李保国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却怀着造福苍生的使命感,甘当老黄牛,到太行山中,以引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为人生追求。经过不懈奋斗,把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把荒山沟变成了经济沟。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靠的就是知识分子的担当。他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正是有了这份担当,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奉献一切,在服务群众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何等的伟大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干成?

      似清泉一样的精纯至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河北省内农业口曾有一位领导,上任之初一路走访山乡,每到一处,看到种果树的就问:“技术上你们认识谁啊?”几乎所有村民都回答:“李保国。”从涉县一直走到赞皇,走了20多个村子,这位领导听到的答案都一样!这位领导走不下去了,说:“咱们得好好研讨研讨这个‘李保国效应’,系统里这么多技术人员,为什么山区农民一张嘴,都是李保国?”为了让更多农民脱贫,李保国坚持把给农民服务、给农业企业服务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求索取,只为事业,不惟金钱。任凭雨雪风霜,始终奔忙于太行山上。山区农民,渴求的是技术。他就像一泓清泉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让许多地方的农民摘掉了穷帽。这种奉献精神,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李保国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精神永驻。让我们以李保国为榜样,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而披荆斩棘!(边建军)

  • 2016/04/15

    长城网

    之四:人民群众的口碑是最大奖励

      “听到李老师去世的消息,好多村民都哭了。”这是山区人民群众对这位“亲人”不幸辞世的真情表露。30年朝夕相处,三十载亦师亦友,足以把“陌人”变为“亲人”,李保国教授的名字已经被深深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心中。

      大学教授,本应高居庙堂之上,专职于传道受业之道,他却选择了植根于山区,服务贫困人民群众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李保国教授——励志成为“太行新愚公”的时代楷模。

      植根于人民群众中间,这是最接地气的为人民服务方式,也是让科学知识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唯一途径,否者就成了说大话,讲空话,走过场,成了无本之木。李老师用三十年的坚持再次为党员干部上了生动一课。

      三十年坚持收获了什么?人心!山区人民群众早已把李保国教授当做了自己的亲人,早已忽略了他曾经身份,只有这样的情感才能让千千万万的山区老百姓刻骨铭心的哀痛,痛惜这位“农民”教授、专家,更是“亲人”的逝去。

      三十年坚持收获了什么?发展!山区发展滞后,根本源于科学知识匮乏,没能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李老师用自己的坚持打通了基层与科研机构之间的通道,为大山深处送去了足以“救命”科学知识,让山区找到了发展之路。

      三十年对历史来说,如沧海一粟,瞬间入海,无声无息,但对一个人来说,却是半生之久。用半辈子来做一件事,更何况是一件“苦差事”,那需要非凡的毅力和坚持,内心深处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为之努力的方向,李保国教授就是榜样和标杆。

      俗话说“十年树木”,三十年足以让“木”成为“林”,形成合力,带动山区大发展。当前,河北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如何带领大山深处的人民共同富裕已迫在眉睫。李保国教授用三十年的摸索找到一条扶贫之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成为他们的“亲人”,带着感情扶贫,带着科学知识扶贫。

      人民群众口碑是最大的奖杯,胜过任何荣誉和奖励。李保国教授收获的就是山区人民群众口碑,他的名字也被深深的刻在了人们心中,万古不息,代代相传!(侯宝中)

  • 2016/04/14

    长城网

    之三:“太行新愚公”用生命镌刻为民情怀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2016年4月11日《河北日报》)

      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座座荒山如何变绿,人们不会忘记那一个个林果如何挂满枝头,人们不会忘记是谁将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里。我想说,古有愚公智叟,今有新愚公李保国。李保国离开了我们,但他用生命镌刻出的为民情怀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太行山人的心中。

      这是一种如水般绵延的为民情怀。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正是李保国这种感恩生命之源,把自己当做一滴水且发挥最大能量的精神,让他用30多年的时间,从学术研究到躬亲实践,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让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岗野岭,成了享誉全国的临城绿岭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将前南峪村、岗底村,富岗苹果、绿岭核桃……从太行山到燕山这一串串闪亮的名字,写入了绿色的河流、致富的海洋。这是水源流淌的方向,这是水滴石穿的力量。

      这是一种如铁般坚毅的为民情怀。“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刚,比铁还硬,比刚还强。”李保国为拿下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他把家搬到了大山里。村民走到哪里,果树种到哪里,他就把致富课堂摆在哪里,最终通过与村民一起因地制宜“挖沟修库”,真正用先进科学技术敲开了山区人民致富的“大门”。他这位“科技财神”用学术告诉人们科技的力量,用铁一般坚毅的品质,在太行山上开辟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这是一条山区人民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这是一种如己般挚爱的为民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李保国曾这样说道:“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这样科技推广才能覆盖全省。”是呀,30多年的扎根深山,他已经与千千万万的农民融为一体、成为一家, “不计得失、对群众有求必应”,也已融入他的血浆,成为其生命的主旋律。

      “太行新愚公”是有形的正能量、生动的价值观、鲜活的指南针。让我们秉持“太行新愚公”精神,用生命镌刻为民情怀,脚踏实地扎根太行山这片热土,让山区人民、河北人民共享致富发展带来的惠民成果,共同续写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动人新篇。(苏倩岚)

  • 2016/04/13

    长城网

    之二:我们向李保国学习什么?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2016年4月11日《河北日报》)

      巍巍太行,猎猎风旗。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今年2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报道了李保国教授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河北省委作出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这次河北省委书记又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向李保国学习什么?

      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对党忠诚、对群众忠诚,根本要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30多年来,李保国把个人融入到带领群众发展,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他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河北太行山所有山区县,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始终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而太行山区是河北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李保国扎根太行,致力于技术扶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先后完成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把精准脱贫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全省310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小康。

      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太行山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存条件较差、社会事业滞后,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李保国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他就和他的团队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知难而进、顽强拼搏,把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向李保国学习,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人活着要有价值,有人重于泰山,有人轻于鸿毛。人的价值须以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大小来体现。李保国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化为自己的信念动力,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积极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巍巍太行,“愚公”情深。花开无声,芬芳传遍原野;春风无形,绿影铺满大地……(刘凤敏)

  • 2016/04/13

    长城网

    之一:缅怀“太行新愚公” 致敬无悔人生

      “乍看是农民,寒暑刻年轮,披肝接地气,农民贴心人。”“太行绿了,可您却走了!这里的农民舍不得,太行舍不得!您永远活在太行山上,永远活在农民心中!”“大概是天堂的果园需要打理!”……

      读着网友们这些纪念文字,泪水一次次濡湿眼眶,无法想象他的亲人、学生、和太行山的乡亲们该有多么的不舍、痛惜和悲痛。4月10日,年仅58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教授,竟让无数人泪洒互联网,让太行山的山石和花草都黯然神伤?读着李保国的一篇篇报道,看着他留在太行山上的一张张照片,一位“太行新愚公”形象在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裳,长满茧子的双手……怎么看也不像教授,倒像一位地道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位土的掉渣的教授,从1981年留校到现在,30多年来,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34年间,他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领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为此他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被百姓誉为“太行新愚公”。

      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李保国这样一位“农民”教授更能打动人心。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30多年里他一头扎进太行山,吃不挑剔,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每年200多天在山里“务农”,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和农民打成一片,心和农民贴在一起,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让农民掌握果蔬栽培技术,把农民变成农业专家,走上致富路,是李保国最大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他长年累月,手把手地教农民剪枝、疏花、蔬果,为了这个心愿,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

      听到李老师去世的消息,好多村民都哭了。李保国教授走了,也许他没有留下惊世的论著,但却永远留在了百姓心里,他的足迹永远留在太行山上。

      李保国教授没到退休年龄,就这样匆忙走了,留下无尽的痛惜,但他的人生无悔,我们缅怀他,缅怀他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走上致富路。太行山区现有宜林荒山荒地984万亩,生活在这些的人们还有很多没有脱贫,为了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让老区人们过上富裕生活是他最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了这个梦想,他以山一样的坚韧,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为了这个梦想,他常年吃不好休息不好,太行山绿了,百姓富了,而他却倒下了。我们缅怀他,扶贫攻坚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李保国,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太行山需要更多的泥腿子教授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到农民中去,让富裕变成现实,让小康社会早日到来。

      李保国教授走了,尽管走的如此匆忙,但正如网友“小令”在微信上留言说:李教授留下的知识将会激励人们继续努力,他生命的价值仍然会发光发亮……我们缅怀李保国教授,就是学习他的这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执着为民的“愚公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中去,这才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魏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