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门票”这一棵树上吊死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刘凤敏 2015-09-10 08:38:2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秋小长假、“十一”黄金周来临前夕,多个4A、5A级景区都传出门票将涨价的消息,而且已有多家景区对门票价格进行了不同程度地上调,让舆论再次关注到2007年起开始实行的“禁涨令”。不少民众表示疑惑,“禁涨令”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为何挡不住景区涨价的步伐?(9月8日《中国青年报》)

  长期以来,国内景区门票价格普遍较高,一般动辄就得几十元,高者达百元以上,而且景区内部一些景点还要另行购票,即便是购买套票价格也不菲,而且很多景区门票“听取‘涨’声一片”,使很多游客叫苦不迭,感觉外出旅游越来越“玩不起”了。不可否认,景区门票涨价是增加景区收入的一个最直接途径,但这种单纯靠门票涨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众出游的积极性。当初,湖南凤凰古城不顾一片反对声,毅然终结了免票时代,多了一道148元的票价“门槛”,带来的是长时间的客流下降,景区内商铺、饭店等经营困难,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不断上涨,一些景区因增加维护成本、运营成本等,门票涨价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是所有的景区都需要涨价,更何况门票作为景区准入的“门槛”,其收入在景区旅游收入中的占比仅占10%左右,而剩下的90%则来自景区的吃、住、行、娱乐、购物和交通等多个方面的支出,如果单纯地依赖于“门票经济”,必会把旅游逼进“死胡同”,很难有大的发展,自然对当地经济也不可能产生太大的拉动作用。

  毫无讳言,各地景区都应该摆脱“门票经济”思维,不要死盯着门票“三年必涨”不放,而是要谋求向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以杭州西湖为例,自2003年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以来,每年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由于游客大量增加,带动了景区周边餐饮、旅馆、零售等多个行业的商业网点经营价值一路攀升,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杠杆率达400多倍,可谓“免却一张门票,换回上百亿收益”,极大地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发展。这不失为矫正“门票经济”依赖症的成功范例。

  一个景区要实现经济价值,不在于通过门票设定门槛,而在于重点培育旅游配套环节,做长旅游文化的产业链条,进而带动当地及周边的特色产业。只有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多地吸引游客,进而拉动地方消费,提升旅游产业经济附加值,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当前,旅游产业已进入网络“私人定制”时代,如果景区不在提升服务品质上下功夫,只是一味涨价,换来的只能是众多游客的不买账。如果把旅游的关注点只聚焦于景区门票上,只能是一种旅游发展上的短视,更会因此而伤及整个旅游经济链条。从长计议,景区何必要在“门票”这一棵树上吊死呢?(刘凤敏)

关键词:景区,门票,涨价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