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人社部就业司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为了鼓励网络创业,《通知》明确了一条新的政策,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可以享受到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通知》还规定,留学回国的高校毕业生如果自主创业并且符合条件的,也可以享受到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在目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就业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更要旗帜鲜明地促进公平就业,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详细]
毕业生的“饭碗”去哪儿了?
“更难就业季”来临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727万,相比2013年增长28万,增幅约4%,而面向高校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增幅超过10%,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降至近四年最低。按道理,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堪称“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宽松不少,但毕业生和家长却丝毫感觉不到轻松。相反,2014年还被扣上了“更难就业季”的帽子。 …[详细]
地域:明星城市遭“围剿”
毕业生对一线城市的“围剿”,正在被不断升温的二线明星城市所打破,其中不乏逃离北上广的大军。2014年,应届毕业生岗位竞争指数居前五位的分别为苏州、广州、深圳、西安和南京,而北京和上海分别只排在第六和第八位。“围城”效应造成北上广与二线明星城市双双“就业难”。反观其他二三线城市,就业环境则宽松得多,就业缺口也依然存在。 …[详细]
心态:中低端职位被屏蔽
智联招聘应届生招聘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仍然扎堆财务、人力、贸易、高级管理等看上去轻松且“高大上”的职位,而需求不断增加的服务类、销售类岗位则被忽视。同时,国企、外企、上市公司、明星企业的竞争力居高不下,而市场需求量大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则鲜有人问津。 …[详细]
行业:传统行业受冷落
朝阳产业竞争力暴涨,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行业备受冷落。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的简历扎堆在IT、环保、能源、信息产业等朝阳产业,而传统医药、制造、加工行业则遇冷。从百度指数毕业生搜索最热门公司来看,TOP20大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两大行业。 …[详细]
国办发出通知 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通知》规定:开网店贷款贴息、没工作补贴社会保险
  《通知》规定,对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年底。 …[详细]
就业压力长期存在,不能死守“北、上、广”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必须转变,不能只盯着体制内,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每年最多能吸收约60万毕业生,不到应届毕业生的10%。正在‘腾笼换鸟’的北、上、广对于人才的要求很高,容纳度也变得越来越小。城镇化推进、中西部开发以及产业梯度转移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并主动适应这个趋势,抛开暂时的得失,放眼长远,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详细]
鼓励去基层、小微企业和自主创业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通知提出,2014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公共服务,引导和帮扶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 …[详细]
力争使每名毕业生离校半年实现就业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通知要求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在去年的基础上,通知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一是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衔接;二是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三是加强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 …[详细]
用人单位招聘不得将院校、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
三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知强调,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不得将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省会及以下城市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 …[详细]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新常态”?
从精英到大众,大学生“走下神坛”
  “大学生的确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如果还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不放,就业当然很难。”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详细]
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一技之长更重要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高速增长区间,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一现实。”周天勇说,“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就业随工程项目‘一哄而上’已经不大可能,而且增速放缓也让长期积累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详细]
顺势而为,不能死守“北、上、广”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它们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到基层、边远等亟需人才的地方。 …[详细]
当“观念”契合“机会” 就业还很难吗?
“观念”PK“机会”——“就业难在哪里?”
  “就业到底难在哪?归根结底,难在心态的调整,观念的转变。很多就业机会输给了‘宁缺毋滥的求职意愿’,输给了‘体制内就业’,更输给了“再难也不去民企’的就业观。” …[详细]
“现身说法”扭转“有业不就”尴尬局面
就业观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也很难靠说教去转变,需要企业、老师和学生的“现身说法”。很多大学生热衷报考基层服务项目,将其视为进入“体制”的重要通道,鉴于此,兰州理工大学组织带领数十位就业工作干部在甘肃14个市州开展乡镇调研,并将已在基层就业学生的真实情况反馈给应届毕业生。 …[详细]
助力大学生“有业可就”仍需多方合作
除了大学生本人要转变就业观外,学生家长也要“与时俱进”,打破“非国企、非事业单位”不就业的“传统”。在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就业和民企就业时,政府应更好地进行引导,给予吸纳了一定数量大学生的中小企业优惠政策,比如减少税收或经费支持,在帮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同时,也能为大学生争取良好发展的平台。 …[详细]

高校毕业生就业 其实没那么悲观

 

虽然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但毕业生就业现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悲观。昨天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透露:去年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达到了71.9%。

 

蓝皮书介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去年6月对全国21个省份的30所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从学历层次来看,初次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其中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为44.3%。从性别来看,男性初次就业率为77.3%,明显高出女性的65.9%,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

 

2013年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3378元。其特点显示为: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其中专科生为2285元,本科生为3278元,硕士生为5461元,博士生为8800元,各层次的高等教育收益率都很高。第二,男性收入高于女性,原因主要是所从事的职业和学历等因素的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歧视。第三,学校层次高并不能够直接带来高收入,“211”重点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793元,高职院校为3291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610元。第四,就业地区之间的毕业生起薪呈现中部低、两头高的特点,其中京津沪为5419元,东部地区为3148元,中部地区为2882元,西部地区为3167元。此外,在不同就业地点、工作单位性质、行业之间均存在着毕业生起薪的差异。

 

 

 

欲解择业难 功夫在“择”外

 

有人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实质上是择业难,都盯着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僧多粥少,怎么会不难?更有人说,扩招这么多年,大学生早就不是“骄子”了,如果不转变观念,往后还要难。构建合理的择业观固然重要,但这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让高校毕业生就业不那么难,恐怕还要在就业环境上多下功夫。如果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怎么能让高校毕业生心生向往?如果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甚至岗位的稳定性都无法保证,怎么能吸引高校毕业生的目光?如果小城市和大城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差距,怎么能让高校毕业生主动走向基层?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绝不仅仅是其个人或就业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公平合理、赋予微观经济主体更多活力等一系列大课题。

 

 

 
精彩专题  
 
 文章出轨恋上姚笛
 燕郊跨省上班族
 《来自星星的你》凭什么那么火
 网购有了“后悔权”
 中国马年春节劲吹新风
 年味儿PK雾霾
 灵寿“最美县委大院”
 春节消费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