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奖为何让人百感交集
如今的大学,一举一动都颇受关注。眼下相当正能量的一条校园新闻,来自近年来学术质量上升势头颇劲的浙江大学:两名一线教师坚持本科教学各获100万元奖励。 近些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某些大学内部教学沦为末流的反常逻辑,高校以及社会都在有意无意地用物质分配方面的诱惑,纵容一种奇怪的风习——教授们以著书立说为荣也就罢了,更以拉项目、争经费为要务,一些教师把精力都放在申请各路基金上,视给本科生上课为负担,有时间更愿全国、全世界地跑项目,参加一些用处不大的学术会议,甚至和一些政府官员、巨商富贾以及海外资本拉关系、套近乎。 尽管不少高校强制规定必须为本科生上满多少课时才能有评聘资格,但是,本科教学仍然是一些高校教授们的“鸡肋”,以至于谁还坚守那清寂的三尺讲台,倒成了落伍且落寞的不识时务者。 端详获奖的两位教师,浙大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姚缨英、数学系教师张振跃的照片,面容清癯、衣着简朴,满是恬淡自守的精神气质。而他们所获的这个奖,名称也颇有意蕴:“心平奖教金”。是的,唯淡泊自守,方心平气和。能设此奖,浙大有眼光,也堪为浙大学术进步的注脚。 姚缨英老师的表白就很心平气和: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大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当然应该坚持在教学一线。 但,从另一个角度咀嚼“心平”二字,也不免喟然。 全国的学子拼尽十二年寒窗之苦,冲过高考的难关,不就是期盼着去享受对13亿国人来说还相当珍稀的高等教育资源吗?不就是为了能一亲知名教授、大牌专家芳泽,沐浴庄严的学术洗礼,让自己成才吗?现实却是,只有“心平”的大学老师才能固守讲台。细品这简单的两个字,莘莘学子们焉能“心平”? 中国的高校,正面临生源不断流失的严峻现实。不少孩子正在用脚投票,别奔他途。有条件的远渡重洋负笈求学,每逢俗称美国高考的SAT考期,奔赴香港考场的大陆考生逐年激增;各地所谓高考“状元”们,也越来越多地弃国内顶尖大学而选择海外名校;而贫寒子弟的父母,也认为一些大学价高质低,读也无益。有学者作过分析,在全国每年近百万弃考大军中,因高考无望主动弃考者不足两成,因出国留学选择弃考者二成,而因就业难而弃考者高达64.6%,农村学生弃考现象尤其突出。 如何让受教育者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回报,感到“物有所值”?如何避免被各类学生扬弃?在这样尖锐的提问面前,需要“心平”的当然不仅仅是浙大以及获奖的两位教师…… (李泓冰) |
关键词:浙江大学,教师,奖励 |